黃紅財
“農民夜校辦得實在,不去學習,就感覺落伍了!”宣漢縣廟安鄉(xiāng)農民王精明高興地評價農民夜校:“現(xiàn)在的‘夜校5+課堂硬是把教育培訓辦到了農民心坎上?!?/p>
近年來,宣漢縣個性化開辦農民夜校+公民道德講堂、產業(yè)基地、清華遠程網校、鄉(xiāng)村廣播喇叭、農村電商平臺的“夜校5+”課堂,既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又豐富教學內容,還靈活教學時間,解決基層農民夜校認識難統(tǒng)一、人員難集中、活動難開展的“三難”問題,有效促進農民教育培訓更接地氣、更為精準。
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針對當前農村部分群眾思想禁錮、眼界狹隘、脫貧動力不夠、能力不足,支部陣地不旺、作用發(fā)揮不佳等問題,宣漢縣依托村級農民夜校教育主陣地,大膽創(chuàng)新,深度對接群眾需求,重點圍繞脫貧攻堅、道德法治、基層治理、文明新風等共性科目,個性化開設“夜校5+”課堂,按照農民需要什么,就定期組織什么教學內容。
“農民夜校開辦起來后,大家嘗到了甜頭,紛紛要求夜校教授更多內容?!睆R安鄉(xiāng)洞子村黨支部書記嚴永琪感慨不已。
廟安鄉(xiāng)洞子村的甜頭,還要從該村第一書記鐘浩敏與農村電商談起。到村任職不久,就有人向鐘浩敏反映:“村里種了那么多脆李,今后銷售怎么辦?”鐘浩敏為化解難題,充分利用村里的農民夜校平臺,主動邀請農村電商教師來村講授電商服務,有效將電商平臺與農民、農特產品聯(lián)系起來,不斷增強農民推動本土化產品宣傳和營銷的能力。2016年,該村網上銷售青脆李達25萬余斤,收入300余萬元。從此,該村的農民夜校越辦越紅火,課題越來越寬,學員也越來越多。
想聽誰講,就請誰講
“真沒看出平日一心養(yǎng)蜂的劉二娃,走上講臺,還有板有眼……”華景鎮(zhèn)華景村村民楊凱說,“我們就喜歡像劉二娃這樣的能干人講課,實用、好懂”。
為有效對接群眾需求,把群眾得實惠最大化,宣漢縣探索建立了“學用結合、以用為本”的教學管理機制,不斷強化師資配備。深入開展黨員群眾需求調查,適時調整補充新教材,邀請本土專家進入師資隊伍。據了解,各鄉(xiāng)鎮(zhèn)建立了不少于30人的本級農民夜校師資庫,并定期組織鄉(xiāng)鎮(zhèn)本級師資庫教師送教下村。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們個性化開辦‘夜校5+課堂,就是為進一步提高黨員群眾教育培訓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切實增強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培育更多的脫貧先鋒、帶富先鋒、奔康先鋒。”宣漢縣委組織部負責人這樣講述“夜校5+”的初衷。
什么時候要,就什么時候教
“農民夜校不定時、不固定地點,只要哪個組或哪個村需要,就適時開班,就將農民夜校搬到哪里?!彪p堰村支部書記何旭這樣解答他們是如何滿足群眾需求的。
針對群眾分散居住、集中不便的特點,宣漢縣以村級活動場所為依托,整合遠程教育資源,大力推行“網上夜?!薄罢粕弦剐!薄耙剐N⑿湃骸?,以“每周發(fā)布政策動態(tài)、組織政策學習、開展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深入開展線上與線下問題解答,實現(xiàn)學習隨時隨地。 (作者單位:宣漢縣委組織部) (責編:余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