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是無情卻有情
    ——《春江花月夜》的價值芻議

    2018-02-06 23:06:53喬婷婷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xué)報 2018年4期
    關(guān)鍵詞:張若虛詩風(fēng)春江花月夜

    喬婷婷

    自唐以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詩史上的評價一直居高不下,除了它對宮體詩詩風(fēng)的革新,更是因為其蘊含了超前的哲理價值。雖有眾多名家對這首詩的注釋研究,然并未對其哲理價值進行深入的剖析。張若虛原是初唐時默默無聞的一位詩人,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李攀龍編《古今詩刪》選了他的詩《春江花月夜》才名聲大噪。胡應(yīng)麟《詩藪》評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宛轉(zhuǎn),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聞一多給予了一個至高的評價“這是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盵1]相較之下,《春江花月夜》言辭上有“春”、“江”、“花”、“月”、“夜”等字詞點綴的華美,又有“共潮生”、“初見月”、“初照人”、“去悠悠”等語句帶出的清麗,是洗凈鉛華的宮體詩。

    一、舊題生新意

    《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曲調(diào)流暢,多人以此擬題作詩,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收錄《春江花月夜》共七篇,[2]不乏名士之作,比如隋煬帝的兩篇和唐代溫庭筠的一篇,卻只有張若虛成功地把《春江花月夜》納為了自己的“名片”。對比其他六首詩,更能襯托張若虛此詩的曼妙與脫俗。

    (一)以隋煬、諸葛詩襯“江月”組合的意趣

    這六首中,隋煬帝的第一首(暮江平不動)最為出名,同樣也是隋煬帝詩作中藝術(shù)性最強、成就最高的詩作了,“平”、“滿”二字,既展現(xiàn)了境界的開闊、充盈,又是一種躊躇滿志的抒發(fā);三、四句搖星流月,氣魄宏大,正是壯年時期隋煬帝二次巡游揚州,面對四海升平的光景時一腔的怡然自得、豪放豁然。非后首(花帆渡柳浦)艷俗的旖旎風(fēng)情和諸葛穎著重描繪江花、月花、春花的局促之景所能及的。詩之境界有大開大闔的氣勢、動靜相宜的美感,既在詩人的眼界,也在詩人的措辭,“江月”的連用組合遠勝過春江、江花、花月、春月、花夜之類的組合,江為地景,月是天光,天上人間,意境哪能不壯闊?正是隋煬帝前首詩“流波江月去”、張若虛“江天一色無纖塵”、“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妙趣所在,若是“流波江花去”、“江花年年望相似”就黯然失色了。

    (二)從張子容詩辨析“江中月”與“江月”的區(qū)別

    唐玄宗時期詩人張子容同題詩中的“江中月”、“花上春”、“花上月”雖不如“江月”組合大氣,只保持一種單一的俯視姿態(tài),少了仰視天際的舉止,就少了一份張力感。幸而它的意境非常好,透著質(zhì)樸之美,驅(qū)散了辭藻天然的華麗之氣,心境由惆悵到豁然明悟而珍惜當(dāng)下的轉(zhuǎn)變,頗有張若虛的風(fēng)采。“江中月”、“花上春”、“花上月”這些美景雖然如同鄭交甫偶遇的神女一般短暫、夢幻、轉(zhuǎn)瞬即逝(據(jù)西漢劉向《列仙傳》中記載的一則典故,表達由于事物的不可及、難以尋覓而產(chǎn)生的失落、悵惘之意),但是,令人失落的結(jié)局不代表美妙的過程就是不值得過的。皎月流轉(zhuǎn),花色嫵媚,水光粼粼,好似給月下花前素面朝天的浣紗人添了幾筆淡妝,頗為美麗。可惜,“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紗人”、“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時”兩句,比之“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只是少了幾分瀟灑而已?!颁郊喨恕钡拇嬖诒戎摕o縹緲的“仙妃”,因為她們的真實、勤勞更值得欣賞、傾慕,是詩人務(wù)實、沉靜性格的自然流露。

    (三)對照溫庭筠詩體會張若虛詩的基調(diào)變化

    從隋煬帝到張子容,皆用“春江花月夜”的樂府體裁寫詩,字里行間處處有“春”、“江”、“花”、“月”、“夜”五意象,直抒胸臆,總體基調(diào)是輕快、閑適的,人與景都是春夜里的一顆顆明珠。到了晚唐詩人溫庭筠筆下,“春”、“江”、“花”、“月”、“夜”五意象是黯淡的,蒙了灰塵的,全詩共九句,“月”和“夜”沒有明確提到,這體現(xiàn)在令人壓抑的背景中。唯有三處提到的“春”、“江”、“花”,其中花的意象所在的“花庭”還是舊時景象,他作詩時,眼下并沒有花庭,只有青蕪遺址,還有照舊的“春色”、“西江水”,物是人非的凄涼、哀痛之情油然而生,同時還有幾分憤懣與不甘:曉鶯都比人自由,可以在西江(代指長江)兩岸飛來飛去,而自己這些人卻不能跨過西江到南邊去。從首句“玉樹歌闌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蕪國”到結(jié)尾句“后主荒宮有曉鶯,飛來只隔西江水”中“黑”、“曉”,他在長江以北站了一宿未眠,心情是愈加糟糕、煩悶。同樣,張若虛從月亮升起到落下,也是在江邊站了一宿,最終心情卻是豁然開朗的。這樣截然相反的結(jié)局和心境直接影響了詩的境界。

    倘若人們生活在溫庭筠那樣衰敗無望的時代,自然是溫庭筠的《春江花月夜》更能引起共鳴。他們不滿足于無望的感嘆,更希冀無望的時代里誕生出憂國憂民的思想,昔日美景觀不到的認識倒是其次的。他的這首詩較之張若虛的詩不輸意象,卻遜情懷。

    二、詩的意象與人的意念

    張若虛詩中“春”、“江”、“花”、“月”、“夜”五意象,各有價值,不是可有可無的。“春”與“夜”意象雖然比較抽象,卻在這里代表了兩種相斥的光景,“春”代表了無憂的美好時光,“夜”代表了孤愁多夢的難眠光陰?!盎ā钡囊庀笠彩敲篮玫?,花花世界又大不相同,眼前的花比不上家里庭院里的花。同樣,張若虛眼前的行人終究不是家里那些可以推心置腹的親人啊!“江”、“月”意象比較恒久,都可以寄托相思,無情亦有情,人是形單影只的,江月也是孤獨的單體,沒有星星那般成群、繁多;人是多情的,江月也會是瑩亮的樣子。張若虛的心路變化就隱藏在這五具象后面,生成了文學(xué)藝術(shù)上的五意象,成為自我與不在場的他者之間的共有物。

    (一)“春”和“花”意象是張若虛對美好時光的認知

    全詩有四處點明了“春”字?!按航彼B海平”、“何處春江無月明”、“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前兩句用春字描寫江流,春天江流洶涌,不同于其他季節(jié)江水較平緩地注入大海。農(nóng)歷2、3月,冰化雨積,是江水的春汛時期,江水會沖上堤壩,一瀉千里,迅速地流向大海的方向,一時之間江面如同海面一般不著邊。春天的天氣晴朗時分多,春江上處處都倒映著月影,此處張若虛用了夸張的手筆,擬作處處天氣都是晴好,由此他處的人也能看見明月。試想春夜、春江無一輪皎皎的月亮,豈不玷污了春光的極致美好!極致美好的春光,沒有佳人親友相伴,也是辜負了春光,所以張若虛想趁著春天還沒過去回家看看,不然,隨著江水一日日地流淌,水勢平緩下來,蓬勃的春天也就過去了。

    張若虛認為春天是美好的代名詞,無人共賞春光是辜負了春日的美好。春花也是這番寓意,花與春是同步的,春天過去了,花也就凋落了?!白蛞归e潭夢落花”表明張氏潛意識里擔(dān)憂春光易逝,歸鄉(xiāng)之心迫切;當(dāng)發(fā)現(xiàn)眼下“月照花林皆似霰”,花朵開得正好,并不頹敗,頓時緊張的心弦稍稍放松。詩人用花之意象,棄樹之意象:花開——春還在,花落——春走了,花在整體意義上完全可以代表春光。現(xiàn)實的江畔之花與夢中落花形成的實與虛的落差,正是詩人所在意的美好時光在與不在的重要衡量標(biāo)準(zhǔn),這是生長周期漫長的樹意象無法詮釋的。從樹葉的抽芽到葉落周期一般是一年,詩人歸家倘若還要等上一年半載,對于原本就備受煎熬的心,豈非是雪上加霜之舉!

    (二)“江”之意象是張若虛壯闊胸襟的具象化

    全文有12處江字,首句把江寫成了海,下一句張若虛“將錯就錯”,“?!鄙厦髟屡c潮水共舞,才符合他豪放不羈的性情?!敖魍疝D(zhuǎn)繞芳甸”也是江面廣闊的一種描寫。既“連海平”又“江天一色”的江汛現(xiàn)象,對張若虛而言,詠嘆江流多么澎湃不是它的深層情感,其用意在于以江汛為象征,把獨有的可納百川的胸襟具象化。江流繞開芳甸,留存一片春光,詩人心中也有一片為故鄉(xiāng)保留的凈土。與其說,詩人融情于景而寫活了景,不如說,不可直言的深意成了可欲、可觀的追求。

    下文江字的內(nèi)涵又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主要是一種江與月意象組合的表達方式。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月落復(fù)西斜”、“落月?lián)u情滿江樹”。“江天一色無纖塵”也是江月的隱形表達,有了月輝的映照,江與天才仿佛渾然相接。江與月表面上是動態(tài)的,江水奔流不息,月出月落。但是斗轉(zhuǎn)星移,若干年后,江與月還是日復(fù)一日地繼續(xù)著今天的動態(tài)。單調(diào)、無趣,其實同江畔遠眺之人、扁舟中的游子、高樓上的貴婦一樣孤獨、寂寥,才有“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待何人”詩句,道是江月無情亦有情??!實際上,是張若虛看開了眼前的光景,認識到物是人非之類的感嘆過于俗氣,只會平添自我的愁緒,易于辜負春光。除了人與江、月的初次照會,“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真理式地表達了,人和江、月的照會從未停止過,人、江、月的孤單也是共存的,內(nèi)在潛藏著一條情感的暗涌——思念也從未中斷過。思念與孤獨是共存的,辯證地統(tǒng)一于真情之中。因相思而倍感孤獨;反之亦然,有所孤獨,方有所相思,相互觸發(fā)皆為情難自已。

    (三)“月”之意象是類人化的存在、主體意識的外象化

    精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會被他視域下的月夜圖所震撼。從“明月共潮生”到“皎皎空中孤月輪”,再到“月落復(fù)西斜”,完全是一幅月出云霧、月掛江樹、落月沉江的全景美圖。月相亦是他的心相:豪情滿懷——沉醉恬適——人月同孤——愁思難理——傾心祝愿——豁然通達。月相似乎通人性,極具傳奇色彩,可共享、分享,跨時空地把不同時代的游子的心思典型化——“望月思鄉(xiāng)”,同樣成為同時代人尋找互通的意象——“千里共嬋娟”?!耙辉鲁鰞上?,亦引發(fā)人二想”。[3]張若虛的詩句中充滿了辯證思維,一方面對人、物發(fā)展規(guī)律之恒常性的直覺感悟:人類不斷繁衍和日月更替是固有的自然規(guī)律,如“江月年年望相似”;另一方面則強調(diào)了人之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能夠締造出一個龐大的想象世界,如“相思明月樓”詩人臆想親人也在思念自己,“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竊喜可以乘月回鄉(xiāng),遺落愁思。

    張若虛籍貫揚州,交通便捷。乘月即是歸鄉(xiāng),乘扁舟則是離鄉(xiāng)。因為所乘載的主體與工具皆不同,所以詩人一瞬間可以不受現(xiàn)實的束縛,“歸鄉(xiāng)”和“離鄉(xiāng)”并不相悖,可以同時進行。盡管身軀要隨扁舟奔赴異地,理想?yún)s能夠隨月奮飛回家。不管張若虛身處扁舟之中,還是佇立江畔,他的主體意識和不自主的肉身都可以分離,如法國笛卡兒所說“我思故我在”,或如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主體意識之中自己的狀態(tài),是另一個自己,而且是更真實的自己,也是他所心悅的自我。借用哲學(xué)家唯心主義觀點,意在說明詩人可以乘月歸家的可能性。這使得他的世界觀在初唐及后來數(shù)代詩界都是前衛(wèi)的,在意識層面打破了“相望不相聞”,長飛的鴻雁和潛躍的魚龍幫不了多愁多情的人,也無甚關(guān)系了。

    詩人對江與月意象的選擇,注重的是春、花意象所不具備的普遍性,適合乘載綿長的相思、愁緒。江水流域廣袤、月光普照大地,在詩人的眼里,具備這些特點的江和月,對個人而言,是主體意識的外化;對志同道合的人而言,是各種主體意識共性的形象化。

    (四)“夜”之意象是愁緒的載體、閑暇時光的代表

    古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月出,夜幕降臨是一天閑暇時光的開始。自古詩篇中,夜皆作為承載愁思的“搖籃”,夜幕降臨,愁緒開始紛飛,難以抑制;夜的消散等同于愁緒的消弭?!罢l家今夜扁舟子”、“昨夜閑潭夢落花”,張若虛身處現(xiàn)實的江畔之夜很苦惱,夢魘的昨夜也很憂愁,不是一天或兩天有盼歸的心思,而是積蓄好久了。夜與月幾乎是同步的,二者所代表的寓意卻正相反,今夜載昨夜的舊愁,又生新愁;今月憫人孤獨,與人同孤,又傳送祝福以消愁。中國的文人墨客,可謂是狡猾的情感主義者,總是能夠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距離磨滅,拉近與主觀世界的距離??梢哉f,夜的消失,代表著閑暇時光的滅失,愁緒被隱藏了,也是暫時(下次閑暇時還有繼續(xù)煩惱)或永恒的(覺得無關(guān)緊要,下次閑暇時光不必為此煩惱了)消弭。

    三、詩的價值追求

    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詩風(fēng),先秦以前詩風(fēng)質(zhì)樸,漢魏三國詩風(fēng)華麗,唐代以來詩風(fēng)多變,有飄逸、晦澀、婉約、豪放、清新之類。自古以來,人們對詩風(fēng)過于講究,容易忽視詩本身的價值。詩風(fēng)著力語言與韻律,本質(zhì)上說,具備一定的形式就可以稱之為詩了。社會底層的生活中幾乎沒有詩,根源在于詩風(fēng)要求甚高。然而,詩的價值不能被這樣的詩風(fēng)所束縛、掩藏,審美娛樂的價值并非詩唯一的價值,它的價值有待擴大、發(fā)揮出來。

    (一)不變的本質(zhì):以價值需求為主導(dǎo)的韻律化的意識形態(tài)表達

    原本詩是文人墨客閑暇時寄托精神的產(chǎn)物,它的審美價值、治愈心靈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聞一多說“在中國沒有寫詩的職業(yè)作家,就整個文化來說,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這些詩人多是享受生活和自然,隨意欣賞,寫成詩句,娛己娛人。”又說“詩是唐人排解感情糾葛的特效劑?!盵4]詩人有什么樣的主體意識、主觀價值判斷,詩就有什么樣的現(xiàn)實價值。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為例,他有“萬物(包括人)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此詩即有哲理價值;他有“人月同孤”的同感意識,此詩即有文藝價值;他有“身處異地,心隨月回家”主客二分的意識,此詩即有“不在乎肉身”的佛理價值與極高的精神價值。

    詩的現(xiàn)代價值的開發(fā),著力點應(yīng)在于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融入群體。當(dāng)詩具有的工具性價值超過了審美價值,那么距離詩的解體也就不遠了。中國歷朝歷代就存在著對詩的價值“超載”的認定,聞一多曾經(jīng)概括“漢人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課本;宋人……又拉著道學(xué)不放手……近人囊中滿是科學(xué)方法……離詩還是很遠?!盵5]遵守語言和旋律上的形式要求,是詩體存在的前提條件,內(nèi)容和意義豐富、新穎,滿足現(xiàn)實的價值需求,是詩篇不朽的精髓所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得到聞一多先生至高的評價,關(guān)鍵是他有出彩點:用新穎而灑脫的精神價值追求(心乘月歸去)代替了爛熟而萎靡的欲望哀求(物是人非、閨怨不止)。

    (二)變化的價值需求:再領(lǐng)詩之風(fēng)騷

    古時文人的詩有一大特色,以人格化的方式聯(lián)結(jié)了現(xiàn)實世界和想象世界。實際上,這一特色充滿了哲學(xué)意味,與當(dāng)代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基本原理(盡管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有清晰的界限,但是兩大世界在特定的條件下又是同一的)是互通的。

    同時,詩也有一般傳統(tǒng)文藝形式的特色:動靜相宜。無論哪種世界,都少不了對意象的塑造,對意念的捕捉。每一種意象的存在,無論有情還是無情,無論有限還是無限,無論可欲還是不可欲,都是一幅幅凝聚了時人價值訴求或詩人意念的畫。情懷就是需求,把生活需求、人生志向以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聞一多提出的“詩唐”的說法也是這層意思,唐朝尤其中晚唐,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活詩化或使得詩的生活化”。[6]

    而在今天,恰恰相反,需求就是情懷,比如網(wǎng)絡(luò)金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需求與情懷的關(guān)系問題,反映的正是價值訴求與時代精神的變遷。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作為詩的表達方式,既是特色也是規(guī)范,無需改變,需要與時俱進的是,“情”、“景”、“物”和“志”所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與新意象的增加與凝練。舉例來說,現(xiàn)代人生活離不開的“物”是手機、電腦等智能產(chǎn)品,取代了古代的筆墨、紙箋;所樹立的“志”是有事業(yè)、有健康、有綠色的生存環(huán)境,相對于古代的“高官厚祿”的志向來說,選擇是多元的,沒有高下之別;所要培養(yǎng)的“情”,除卻基本的愛情、親情、友情,博愛與公益心是今天人更為推崇的;能夠嘆為觀止的“景”可以是現(xiàn)實的,還有海市蜃樓般的虛擬情景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加以提煉,作為詩的新意象的。說這些元素在詩意和韻味上乏善可陳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屬于個人文學(xué)功底的問題,而與這些元素所借用的文字本身無關(guān)。詩的存在,本來就是對一個人的文學(xué)水平和價值情懷的一種考驗。

    當(dāng)代,詩依然是“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由于人們的審美觀念矛盾而多變,即使同一時期也沒有形成一種統(tǒng)一的詩風(fēng)。人們普遍只重視“詩意”,把詩僅僅當(dāng)作一種“可望不可求”的情懷,忽視了詩本身是需要文字輸出的,需要一種融合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真實情感的韻律式表達。詩先于詩意,面對此情此景,人們只有心中有詩,才能感知出“詩情畫意”。文學(xué)界稱得上詩人的學(xué)者文人寥寥無幾,“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的”,詩本身的延續(xù),業(yè)已成為問題。詩學(xué)上是時候該大膽地啟用正義、博愛、效益、環(huán)保、創(chuàng)新等現(xiàn)代價值訴求,以合韻的方式構(gòu)建新意象群,為詩的延續(xù)和流行貢獻一份力量。若此,詩體才能夠成為實現(xiàn)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價值融合的范型,造就新時代的詩風(fēng),為新時代所倡導(dǎo)的“文化自信”錦上添花。

    猜你喜歡
    張若虛詩風(fēng)春江花月夜
    以健為美,力求詩風(fēng)剛健
    中華詩詞(2020年2期)2020-09-21 09:25:30
    春江花月夜 唯美揚州行 中華好詩詞大會征稿啟事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11-14 19:46:15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草原(2018年4期)2018-05-08 10:52:28
    王小奇送畫
    學(xué)苑詩風(fēng)
    散文詩世界(2016年5期)2016-06-18 10:03:10
    春江花月夜
    從阮籍、嵇康與傅玄的詩歌看正始與西晉詩風(fēng)的嬗變
    從張若虛到韋莊
    語文知識(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4
    林西县| 沧源| 南雄市| 都昌县| 庆元县| 婺源县| 山西省| 临西县| 昌平区| 隆尧县| 闽侯县| 双鸭山市| 四会市| 南充市| 新龙县| 高青县| 天等县| 溧水县| 衡阳县| 合江县| 麻阳| 富顺县| 方山县| 什邡市| 上林县| 正定县| 青州市| 酒泉市| 英吉沙县| 临武县| 剑川县| 定襄县| 万源市| 凤城市| 兴海县| 汤阴县| 安化县| 威宁| 台北市| 和政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