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鳳琴
【摘 要】在新課標的背景下,針對中學物理教育教學中師生缺乏情感交流,學生對物理興趣不濃,學習不主動,自信心不足的情況,本文從分析心理效應入手試圖尋找改善這些情況的有效方法。教育技巧實際上是“怎樣教”的工具,“心理效應”便是一種有效教育的技巧。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巧用這一技巧,將其蘊藏于無痕無形的教學中,柔和而不突兀,那么,“心理效應”將能釋放出巨大能量,處處“生花”,使物理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心理效應 學習動機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6-0189-02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如果物理教師能恰當?shù)膽眯睦硇?,正確處理師生關系,了解學生心理特征,學習規(guī)律,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物理知識,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健全學生的人格,更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心理效應綜述及心理效應在物理教學中的影響
所謂心理效應,是指人、物、境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對人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心理效果。實踐表明,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許多心理效應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甚至可以夸張的把它比喻為教育教學的秘密武器。心理效應對中學物理教學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關鍵是看教師如何趨利避害、靈活恰當?shù)剡\用。由于心理效應有很多,不能一一列舉,筆者僅就中學物理教學中常見的心理效應為例,簡要介紹。
(一) 荷花定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荷花定律,讓學生知道:物理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只有不妥協(xié)、不放棄的人,才有機會“守得云開見月明”,在學習上能取得質(zhì)的飛躍。
(二) 瓦拉赫效應。所謂的瓦拉赫效應,指的是人的智能發(fā)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處和弱處,一旦找到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便可以取得驚人的成績。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材施教,改變原先的生產(chǎn)“標準件”的教育方式,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并將其發(fā)揚。
(三) 保齡球效應。行為科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保齡球效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保齡球效應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把鼓勵和期望看得比批評更重要,更能達到評價的目的。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真誠自然的肯定學生,才能喚起學生的真摯感、溫暖感和友誼感,才能使他們真正喜歡上物理這門學科!
二、心理效應在物理教學實際中的實施原則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教育教學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在有意或無意的運用著它。只有正確地了解、掌握并遵循心理效應的實施原則,充分發(fā)揮心理效應的功能,才能促進教育教學。
(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教育教學實踐證明,不懂得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懂得學生心理活動的特征和規(guī)律,物理教育、教學活動就只是呆板、機械和低效的勞動,所以,我們只有把心理學、心理效應理論切實有效的運用到物理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上課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會遇見學生說小聲話而且覺得很生氣,學生可能是在討論課堂的物理問題或生活中的趣事甚至可能是偶像明星,這時候我們無須大動干戈,直接擺出要討伐學生的氣勢,應該充分尊重學生這個年齡階段還活潑好動這一心理生理特點,可以用一些物理小知識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設法提醒他們,這樣的物理課堂或許會讓這些蓬勃的少年覺得更加有趣,更加吸引學生。
(二) 及時具體原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相信我們都已耳熟能詳,縱觀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陶先生作出了積極反應,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并且對給“四顆糖”的原因都給予了具體的說明,沒有隨意盲目的表揚和肯定,讓學生了解懂得哪些是好的行為,以便能夠形成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找準努力的方向,使被激勵的行為獲得放大、延伸的效果。只要教師善于從課堂教學繁雜的信息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體驗成功學習物理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信,這樣就能促進物理課堂教學活動朝著預期的目標發(fā)展。
(三) 公平一致原則。教師能否客觀、公正地評價和對待每一個學生,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物理情感。在絕大多數(shù)學生看來,對他做出的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評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評價是否公正、客觀。評價不公,極易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公正而客觀的評價才能令人信服,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對于那些后進生,我們更要公平地對待,切勿心存偏見,在進行轉(zhuǎn)化教育時,教師必須克服“只有缺點沒有優(yōu)點”的思維定式。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對后進生多加由衷的贊揚激勵并一直持續(xù)。我們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鏈式反應產(chǎn)生的能量是巨大的,這樣經(jīng)過教師的精心扶持,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四) 適度性原則。正所謂“欲速則不達”,任何事都有個度。心理效應的運用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必須要做到“張弛有度”。
總而言之,物理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時刻銘記心理效應是育人的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shù)。物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心理效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時不能千篇一律,要公平一致,講方式,講場合,因人而異。不然,心理效應就會失去它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林樂波,畢一星.教育心理效應解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2.
[2]潘東良.批評的心理效應及其策略[J].教育與管理.2004:2.
[3]劉春葉.課堂教學場效應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37.
[4] 《金梭叢書》編委會.中學課程改革巡禮[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