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中,經濟的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成正比的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實現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手段。政治經濟學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的發(fā)展從本質上講是對經濟本質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在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不斷落實的背景下,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著手,在分析剩余價值經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詮釋了政治經濟學的內涵。
關鍵詞:以人為本;學科發(fā)展觀;政治經濟學;剩余價值理論;經濟增長
一、 剩余價值經濟增長模型分析
(一) 剩余價值經濟增長模型
馬克思剩余價值經濟增長模型以其社會資本再生理論為基礎,在技術不變的前提下,做出資本積累率、剩余價值率及資本技術構成等不發(fā)生變化的假設。
用如下公式表示期初社會總產品價值和期末社會總產品價值:
W=C+V+M
W′=△C+△V+△M
其中C代表不變資本,V代表可變資本,M代表剩余價值,在生產的過程中,不變資本C的價值量不發(fā)生改變,因此只有△V+△M為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即為經濟增長率,各部門生產增加值累加則為國內生產總值,由此可見,國內生產總值本質上能夠反映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社會資本再生理論中,剩余價值率M不發(fā)生改變,由此可以得到△M/△V=M/V=m′,則可以得出經濟增長率G的表達公式:
G=(△V+△M)/(V+M)=△V/V
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中認為,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原動力對于促進擴大再生產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資本家榨取的剩余價值會用于資本積累和消費。用λ代表資本積累率,其為固定值,則可以求出每年積累額為I=λM,積累額可用于可變資本,也可進行不變資本的投資,投資額為I1=△C+△V,而資本有機構成k是固定不變的,即△C/△V=C/V=k。由此可得到如下公式:
△V=λM/(1+k)=λm′·V/(1+k)
將公式代入到上述經濟增長率公式中可得:
G=△V/V=λm′/(1+k)
其中m′為剩余價值率,而利潤率p=m′/(1+k),由此可見,經濟增長最終可以追溯到企業(yè)對利潤率提升的訴求,即追求利潤最大化,增長因素完全可以由M、C、V說明。
(二) 引入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模型
做出以下三個假設:①資本累積率不變;②技術進步能夠促進剩余價值率提升;③技術進步能夠提升資本有機構成。技術用A表示,以上述假設為基礎,可得出剩余價值率及資本有機構成的表達公式:
m′=m′t(A)
k=kt(A)
將上述公式帶入到經濟增長率公式,可得出:經濟增長與資本有機構成呈負相關關系,與滯后一期剩余價值率及剩余價值率呈正相關關系。
二、 促進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途徑探討
通過上述對剩余價值經濟增長模型的分析可得出促進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兩個途徑,具體來說如下:
(一) 促進成本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
上文中提到,利潤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剩余價值與總資本之比為利潤率,從剩余價值增長模型上來看,上一期剩余價值率的提升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率的提升,二者呈正相關關系,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中提到,商品價值=成本+利潤,在數值上,剩余價值與利潤是相等的,利潤與總成本之比為利潤率。其中利潤是剩余價值轉化而來并包含稅收與狹義利潤的廣義利潤。每期經濟產出邊際固定不變,因此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夠有效提升利潤率。而技術進步有利于利潤上升,要保證利潤率的提升,需要保證成本增長較小。成本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有利于縮減成本,從而提升利潤率,促進經濟平穩(wěn)增長,如高新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企業(yè)市場開拓,提升產品競爭力,從而提升利潤回報,促進經濟增長,再例如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企業(yè)實現大規(guī)模生產,同時降低成本,促進經濟增長。因此,促進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一大途徑可歸納為,發(fā)展高科技及成本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實現產業(yè)化生產,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結構升級,以此來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率,實現經濟穩(wěn)定增長,即技術進步→剩余價值增加→生產成本降低→利潤率提升→經濟穩(wěn)定增長。
(二) 社會化生產,降低資本有機構成
經濟增長率與資本有機構成呈負相關,因此可以通過組織社會化大生產,擴大企業(yè)規(guī)模的方式來降低社會資本有機構成,提升經濟增長率,促進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
具體來說,可以從資本有機構成的角度來解釋企業(yè)組織理論,企業(yè)化、企業(yè)規(guī)?;軌蚪档唾Y本有機構成,在剩余價值率及生產成本不變的基礎上,利潤率得到了提升,促進了原始積累的實現。同時資本有機構成的降低還有助于滿足利潤率持續(xù)增長的條件。
結語
綜上所述,從本質上來講,剩余價值經濟增長模型中的經濟增長就是國民工資的持續(xù)提升,需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社會化生產兩個途徑來實現,這也是基于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下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涵所在。
參考文獻:
[1] 施生旭,鄭逸芳,石禮忠.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及實證研究——基于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J].理論月刊,2014,03:12-16.
[2] 吳易風,朱勇.經濟增長理論: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J].當代經濟研究,2015,04:32-40+97.
[3] 錢書法,王卓然.國際貿易中價值轉移問題的擴展研究:模型、推演及啟示[J].經濟學家,2016,02:16-25.
[4] 朱正國.技術進步、工資增長下的經濟增長模型——馬克思利潤率平均化數字模型的一個改進[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3:8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