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濟夫
古代送別詩千古名篇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碧拼笤娙送蹙S的這首《渭城曲》寫得婉約動人、情味無窮,令人憂傷與感慨。前不久赴敦煌,自然去了陽關。
陽關,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處。古時稱南為陽,陽關即因地處玉門關以南而得名。西漢武帝為抗擊匈奴,經(jīng)營西域,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據(jù)兩關(陽關和玉門關)”,先后兩次遣張騫出使西域,鑿通了“絲綢之路”。從此,陽關成了通往西域及絲路南道的必經(jīng)關隘和軍事要塞。
龍頭山下,礫石坡上,聳峙一座高大的烽火臺——墩墩山烽燧。豎立在前面的“陽關古址”石碑上刻著:“墩墩山烽燧系漢代建筑……為古陽關侯望之地,故有‘陽關耳目’之稱?!惫艜r邊關逢戰(zhàn)事,白日舉烽煙,夜里燃燧火,作耳目,傳軍情。這座烽燧用青磚、麥秸灌之以泥灰構筑,殘高近5米,底長寬約8米,雖已苔痕斑駁,但氣勢猶存,從它傲然挺立兩千多個春秋而不磨滅的形象中,足見陽關當年建筑之雄偉。
烽燧四周,柵欄圍護。它雖然已成為歷史陳跡,但確是古陽關血雨與繁榮的見證。在漫長的歲月里,這里時而是“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的爭戰(zhàn)戮殺情形,時而又是“塞路皆商賈,駝鈴響無邊”的商貿(mào)繁榮景象。站在陽關,北眺玉門,云山浩渺,大漠蒼茫,離此不遠筑有漢長城防線及座座烽火臺。陽關、玉門關,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扼鎖著絲路咽喉。正所謂“斷匈奴之右臂,張漢家之肘腋”,使?jié)h王朝由劣勢轉(zhuǎn)變?yōu)閮?yōu)勢。昔日陽關也曾淚灑浸濕?!氨瘹g離合一杯酒,從此東西萬里程”,西出陽關就意味著天各一方、生死莫測,即使鐵石之人也會潸然淚下。蒼涼中遙想陽關古道,車轔轔,馬蕭蕭,商賈絡繹,萬國來朝,另是一番景象。漢唐以來,我國四大發(fā)明伴之瓷器、絲綢、茶葉、藥材等遠達西歐、北非,隨著叮口當響的駝鈴聲,中國的古老文明在馬背上走向世界;而西域諸國的棉花、西瓜、葡萄、大宛馬以及佛教也傳入華夏。歷史證明,沒有這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就沒有如此輝煌的華夏文明,也沒有歐洲的崛起和世界的勃興。陽關在東西方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交融匯聚、西傳東漸方面,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陽關昔日的盛名和繁華早已成為歷史,而古城和關隘也已蕩然無存。據(jù)考查,烽燧南約五華里的“沙海”谷地,一條寬闊平坦的大路尚依稀可辨,確認這就是陽關古道。當?shù)厝朔Q此為“古董灘”,并有“進了古董灘,兩手不空還”之說,意即在古董灘隨手可以撿到古代遺留之物。現(xiàn)今烽燧墩下新建了“陽關博物館”,陳列著各種圖片、文字資料和就地挖出的漢、唐遺物等。上世紀70年代又經(jīng)文物普查,在古董灘以西十四道沙梁后新發(fā)現(xiàn)大片古建筑遺址,房屋基礎排列整齊清晰,附近有寬厚的城堡墻基。專家們認定這里是當年陽關關城、關隘的遺址。遺址遺跡表明,古陽關一帶的城市群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如今,這里新建了陽關城門、仿古城墻及戰(zhàn)車等。
陽關故址東面的南湖,上世紀60年代初還是一片漫漫沙灘,現(xiàn)已開發(fā)成綠洲,成為西北最大的葡萄基地。原來,這里是漢代叫做“壽昌?!钡匿淄莸?,祁連山雪水流注,地下水涌出,修成水庫。四周嫩草綠灘,天鵝、大雁棲息,駿馬繁衍,成為孤煙大漠中的泛舟、垂釣、旅游景點,為古陽關增添了無限生機。
今日陽關,不再是悲凄寂寞的荒涼景象,西出陽關也將永無后虞。盛名于世的古陽關是我們祖先的杰作,在今人手里會變得更美、更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