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濱江小學 章 湘
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培訓會上,全國小語會理事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陳先云主任提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清單”,即“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小學生審美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也是閱讀教學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教師只注重語言、字詞的分析,卻忽視了學生情感思想的提升,造成學生無法充分感知文本的魅力,更無法實現(xiàn)自身審美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從“美”出發(fā),探討了應該如何開展高效的閱讀審美教學。
小學語文課文中涵蓋了優(yōu)秀的環(huán)境描寫素材,通過形、聲、色的生動描述,讓小學生設身處地地融入到各類環(huán)境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對自然景觀的喜愛之情。為了讓小學生充分把握這些文本中的“自然美”,教師應該結合現(xiàn)有的課文,對其中的語言進行咀嚼品賞,讓學生更為自主地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配以相應的圖片、音樂、視頻等多類資源,從多元感官與直觀形象上觸動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以葉圣陶先生《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課文以游覽順序為脈絡,描寫了“一片明艷”的山花、時而寬窄的溪流、突兀森郁的山景等諸多景色。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一邊朗讀,一邊讓學生閉上眼睛,再配以輕松愉悅的音樂,鼓勵學生自己借葉圣陶的身份去游覽一次雙龍洞。在學生能夠體會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又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學生站起來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哪處景致;引導學生也以游覽順序為脈絡,說說自己記憶中最為深刻的一次游覽,在這次游覽中自己又看到了哪些生動的美景。
小說是小學語文文本中主要的體裁之一,這些小說以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大批小讀者。小學生可以通過小說的閱讀,從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細節(jié)等角度入手,感知并且品味其中的人物形象。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從文本入手,讓小學生掌握具體的描寫方法,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人性,根據(jù)文本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全面的思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實現(xiàn)審美主體——學生與審美對象——文本之間的溝通交流,達到陶冶情操的最終目的。
以《晏子使楚》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就塑造了一個機智的人物形象——晏子,在楚王三次侮辱之后,晏子依然能夠保持著凜然的氣節(jié),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與才智過人。為了把握晏子飽滿的人物形象與突出的性格特征,教師選擇讓學生帶入晏子的角色,通過人物的扮演來充分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對此,教師特別營造了出使楚國的情境,先以楚王的身份一次次侮辱臺下的“小晏子們”,讓他們自己想法設法去化解一次次危機;然后再以文本中的內(nèi)容對比分析晏子的化解手法,讓學生更為深入地感知晏子的人格魅力,對人物形象進行多面的品析。
小學生正處于情感認知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進行靈活巧妙的設計,讓學生能夠通過“情意滿滿”的課堂充分感知到人情的美。而在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同樣也應該突出文本內(nèi)容中的人情,讓學生能夠打破自我意識的拘束,學會如何處理人情。在人情的認知上,教師不能一味地通過語言描述、文本閱讀來促進感知,而是應該將文本閱讀與學生身邊的事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情感投放的立足點與入手點,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感悟能力。
以《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該課文雖然是一篇虛構小說,但其中父與子之間的親情以及父親為救兒子的堅持不懈感動了很多讀者,是一篇充滿了人情的優(yōu)秀課文。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充分放手,先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想。相對于其它文本而言,《地震中的父與子》在情感表達上更加直接。因此,學生也能夠迅速感受到其中的“人情”。為了升華其中的“人情美”,教師又鼓勵小學生說一說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故事,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與付出,用愛澆灌了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絕大多數(shù)文本都是聲情并茂的美文,其精巧的構思讓文本的藝術美更加突出,教師不能肢解語文課文,僅從文章的語言、結構、表現(xiàn)手法等單一的部分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否則學生學習到的只是單純的語言基礎知識,不能深入感受到蘊藏在文本中的藝術美,更無法從美學的角度實現(xiàn)自身在情感思想上的升華。對此,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用心去體會、用情去品讀,感受每一個文字、每一句話在運用上的巧妙,這樣才能讓學生步入語文閱讀文本的核心。
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記敘了“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遭遇,母親對“我”的創(chuàng)作總是贊揚鼓勵,而父親總是用“糟糕透了”來評價。這篇課文以“愛”作為主題,在人物、情感、語言的描寫上都較為生動。教師也可以用“愛”為主題,先讓學生對比父母的愛,并將兩種愛描寫下來;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精巧構思,也學會以故事為引開展“愛”的對比分析。
“美”的感知是閱讀活動開展的目的之一,小學語文文本中本就蘊藏著豐富的語言美、境界美、情感美、人性美與藝術美。在實際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資源的引入、多類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對“美”的自主感知能力,從文本聯(lián)系到自身,不斷提高小學語文閱讀審美教育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楠.構建小學語文閱讀審美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20)
【2】高曉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設計初探【J】.新課程:小學,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