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梅 趙富良
自2014年9月以來,筆者所在區(qū)域(南京市秦淮區(qū))的初中語文學科一直踐行“立體化菜單式”主題研訓模式,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筆者根據(jù)研訓實踐撰寫的《“立體化菜單式”區(qū)本主題研訓的實踐與思考》發(fā)表在2016年9月在《江蘇教育》“教師發(fā)展”創(chuàng)刊號上,2017年2月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隨著研究、培訓的不斷深入,筆者也在思考每個主題研訓組研訓的主題與教學對接的適恰度、研訓策略與教師研究的興趣度,力求在精準、趣味上下功夫,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可持續(xù)提升。以下呈現(xiàn)的是筆者所在區(qū)域一學年內文本研讀組的4次活動案例,在與大家分享的同時,也請方家不吝賜教。
初中階段,各年級教材選文已有明顯的文體特征。七年級以記敘文為主,八年級是說明文,九年級是議論文以及文學作品,每種文體有各自的文體特征。教師在教學各種文體時常按照文體特征有固定的教學套路,千篇一律,毫無新鮮感。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這種教學現(xiàn)狀非常不利于學生學好語文。
在教學策略上,教師要抓住“活動”這個關鍵詞;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力求做到教師趣教,學生趣學,激活語文教學。
第一學期的研訓針對文學類作品,以“品語言之妙,悟情感之美”為主題。
第一次活動地點:南京一中初中部
閱讀文本:張秀亞《雪》
研訓過程:
(1)網(wǎng)上閱讀交流。
(2)推選教師上課。(南京市中華中學傅老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初級中學陳老師、南京一中初中部翁老師、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劉老師)
(3)教師備課試講。(選擇一個教學重點,片段式授課)
(4)研討交流,提出改進措施。
(5)布置作業(yè)。請每位教師根據(jù)文本《雪》,圍繞語言、情感的訓練點設計一個語文活動。
第二次活動地點: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
閱讀文本:張秀亞《雪》
研訓過程:
(1)教師備課試講。(繼續(xù)原來選擇的教學重點,片段式授課)
(2)教師再次上課。(教師同上)
(3)說課。
(4)研討交流,“同課”比較。
(5)特級教師薛城總結。
(6)布置作業(yè)。請每位教師根據(jù)聽課所得,結合自己設計的語文活動,完成一篇教學案例(論文)。
本學期兩次活動采用20分鐘微課的形式,陳老師、翁老師、劉老師和傅老師分兩組,分別從語言和情感的角度,引領初一、初二學生閱讀張秀亞的《雪》。全體文本研讀組教師在兩次活動中都進行了分組研討,感受臺灣作家張秀亞散文的神奇想象與美好情思。
以第一次活動為例,針對初一年級學生,陳老師用優(yōu)美音樂伴奏,抓住了比喻與想象,借助朗讀,教學生品讀了文章第5段。翁老師從散文的抒情方式入手,以主問題引導學生在詞句中把握作者情感,初一學生發(fā)言積極,課堂氣氛熱烈。面對初二年級學生,劉老師從學生概括的3個畫面入手,與學生一同概括畫面特點,把握語言特色。傅老師則從文章的疑問處入手,帶領學生層層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層次的漸進,初二學生積極思索,課堂發(fā)言頗有亮點。
兩節(jié)課結束,4位教師首先進行了說課。隨后,全體教師在組長趙富良老師和張穎老師的組織下,分組討論了4節(jié)微課。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初級中學、南京鄭和外國語學校、南京市行知實驗中學教師組成的討論小組中,江蘇省特級教師薛城老師組織研討了陳老師的課。教師們各抒己見,為陳老師出謀劃策。薛城老師抽絲剝繭,解讀了作者張秀亞在《雪》中字里行間蘊藏的情感,令在場教師豁然開朗。在南京一中初中部、南京市鐘英(第三初級)中學、南京市文樞初級中學和南京市第十八中學教師組成的研討小組里,組長張璇老師組織大家研討了翁老師的課,組員們對翁老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議。趙富良老師組織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南京秦淮外國語學校、南京市第五初級中學教師討論了劉老師的課。組員們認為提問語言可以再準確一些,教學安排可以再從容一些,欣賞角度可以再寬廣一些。張穎老師組織南京市中華中學、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級中學、南京市文樞初級中學的教師討論了傅老師的課。教師們認為,應當設置一個主要問題,串聯(lián)整堂課的情感品讀。討論結束后,4組中較為年輕的教師作為代表,和大家分享了討論結果。
此次活動之后,4位教師結合大家的建議,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再次就《雪》的語言之妙與情感之美兩方面教學內容進行了授課,教學實效有了很大的提升。兩次活動啟示我們,充分的文本解讀、豐富的教學實踐,將有助于教師扎扎實實提升文本研讀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第二學期的教研活動針對說明類作品,以“在語文活動中激活說明文閱讀教學”為主題。
第一次活動地點: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
閱讀文本:陳從周《中國園林散記》
研訓過程:
二連浩特不像南方城市有山水如畫的自然景觀,也不像新疆、東北地下蘊含有大量礦產資源,但是身居內陸的二連浩特卻有三樣寶貴且豐富的獨特寶藏。它們分別是鹽礦、光風資源和恐龍化石。
(1)網(wǎng)上閱讀交流。
(2)推選教師上課。[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劉老師、南京市鐘英(第三初級)中學鞠老師]
(3)教師備課試講。(以活動激活說明文教學)
(4)趙富良老師講座,提出改進措施。
(5)布置作業(yè)。請每位教師根據(jù)文本《中國園林散記》(或《說屏》),圍繞本課教學重點設計一個語文活動。
第二次活動地點:南京一中初中部
閱讀文本:陳從周《說屏》《中國園林散記》
研訓過程:
(2)教師上課。(南京市中華中學傅老師、南京一中初中部翁老師,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張老師、南京市第五初級中學周老師)
(3)說課。
(4)研討交流,“同課”比較。
(5)特級教師薛城總結。
(6)布置作業(yè)。請每位教師根據(jù)聽課所得,結合自己設計的語文活動,完成一篇教學案例(論文)。
本學期的兩次活動定位說明文教學,希望能帶給全組教師對于說明性作品教學的思考。第一次活動選了陳從周的《中國園林散記》,第二次活動的選文除了有《中國園林散記》之外,又加上一篇《說屏》,這兩篇文章都是陳從周所寫,雖是說明文,但也文質兼美。在教學策略上,抓住關鍵詞“活動”,啟發(fā)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能摒棄固定套路,激活說明文課堂。在兩次活動之前,趙富良老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現(xiàn)狀,已準確發(fā)現(xiàn)教師的說明文教學困境,做了精準而又暖心的活動設想。
第一次活動中,劉老師和鞠老師執(zhí)教《中國園林散記》。兩位教師力求在課堂上體現(xiàn)“活動”這一關鍵詞。但是由于試講時間緊迫,教學經驗不足,兩位教師在課堂上對“活動”這一教學策略把握不夠到位。兩節(jié)課后,趙富良老師對兩位教師的課作了中肯的評價,并以自己教學《生物入侵者》為例,作了一個有關活動式說明文教學的小型講座。聽課教師受益匪淺,對于活動式說明文教學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次活動時,南京市中華中學傅老師、南京一中初中部翁老師指導七年級學生學習了《說屏》,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張老師、南京市第五初級中學周老師指導八年級學生學習了《中國園林散記》。傅老師以簡練的提問,梳理了“屏”的主要特點,然后用電視劇片段激發(fā)學生興趣,設計了連線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屏是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特點。翁老師首先對《說屏》中三段引用的詩句進行了修改,設計了比較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詩句引用的作用和注意點。張老師認真研讀了文本,歸納出了陳從周散文的風格,從精巧的對仗、精準的詞語、精彩的畫面三個角度設計語文活動,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會散文大家的語言風格。周老師設計了有趣的情境,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引導學生在《中國園林散記》中梳理造園方法。新穎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下午第二節(jié)課全無困意,很好地完成了語文活動。
課后,薛城老師對4節(jié)課作了點評,他認為要戰(zhàn)勝說明文教學的“四大金剛”(即指說明文體文章的說明對象、對象特點、說明方法、說明語言),教師要在語文活動上多思考,要抓住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活動式”語文課堂是對“做中學”教學思想的一種落實,是對以“講”為主的語文課型的一種轉變,是對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理性回歸。語文,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來發(fā)展能力、陶冶情操和培養(yǎng)品德的。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以后的活動中會嘗試“活動式”議論文教學、“活動式”文言文教學等,逐步探索“活動式”語文課堂,力求做到趣教、趣學語文。
從上面的研訓案例中不難看出,文本研讀組的研訓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在主題的確定上,是精心細致地挑選。首先是針對教學的現(xiàn)狀確定研訓設想,其次是針對教材的特點及學情來確定研訓的主題,主題的確定可謂是精挑細選,極具研訓的價值。
在研訓的策略上,采用的是重錘敲打。一學期兩次研訓都圍繞一個主題,都針對同樣的篇目,都有培訓前的學習及培訓后的作業(yè)練習,都同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進行比較,走的是研訓“升格”之路。
在研訓的方式上,強調的是趣味研究。無論是同題異構還是同題再構,也不論是同課比較還是異課比較,研訓方式的多樣化能更好地調動教師研訓的熱情,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從而激發(fā)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興趣。
在研訓的效果上,重在落實反思總結。在研訓活動中,都有小組研討的環(huán)節(jié),這是參與者的情感交流,也是參與者的智慧的碰撞。專家參與指導,與教師的面對面的切磋、交流,更是有效地提升了教師專業(yè)認知水平。而作為研訓組長的“研訓反思”的撰寫更是整個活動的精華所在,它既能保留研訓過程的真實資料,也是后續(xù)研訓的參考起點,同時也磨礪成就了組長的專業(y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