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學 法
(泰安日報社,山東 泰安 271000)
在泰安文化史上,書寫大汶河風姿的奇文妙章,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但類似《記憶大汶河》(張甲軍主編,山東友誼出版社2017年版)這樣別開生面的巨著,還不多見。此書的不凡之處,在于編排體例的新穎、歷史價值的珍貴和現(xiàn)實意義的重大,一讀就令人愛不釋手,給人以不可磨滅的鄉(xiāng)愁記憶。
《記憶大汶河》一書的編排體例新穎,主要體現(xiàn)在編纂宗旨的標新立異、謀篇布局的獨出心裁和編排方法的水乳交融等方面。
《記憶大汶河》的編纂宗旨,定位于搶救、挖掘、整理大汶河流域近百年以來歷史文化資源的史料,而非綜合性通志和專門志書,也不是學術研究著述。其目的:一是通過這些彌足珍貴的史料,讓人們“記得住鄉(xiāng)愁,留得住鄉(xiāng)情”,激發(fā)讀者的愛國愛鄉(xiāng)熱忱,為推進富民強市、建設幸福泰安的現(xiàn)實服務;二是通過文化生態(tài)學分析,幫助讀者進一步認識泰汶地理環(huán)境對當?shù)匚幕攸c的形成和演化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以及人、地之間的互動關系;三是所錄親歷、親見、親聞第一手資料,發(fā)揮證史、補史、糾謬的作用,為深入研究大汶河文化提供信史。由此可知,此書融資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于一體,適合不同層面的受眾閱讀。其編纂宗旨堪稱獨辟蹊徑、不同凡響。
通覽《記憶大汶河》全書,其謀篇布局自成一家、匠心獨具。此書設立十大篇章,把大汶河流域看作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生態(tài)單元,以自然環(huán)境、地理要素的常數(shù)、變量為參數(shù),采擷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文化面貌等內容,把自然與人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打破了行政區(qū)劃的壁壘,把歷史文化盡可能合理地歸位于特定的人文地理空間,在保存真實歷史資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大汶河文化的特色。例如開篇“汶水湯湯”,主要記錄、闡述大汶河的特點、源流、水文特征、歷史變遷、自然環(huán)境等要素,側重于對大汶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特點的記憶性描述。其中多系優(yōu)美的散文代表作,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心曠情怡。然而,僅僅依靠美文集納,是不能支撐這部鴻篇巨制的。為了充分體現(xiàn)編纂宗旨,編者采取了各篇先綜述、后記載的編排方式,即每一個篇章先作無題綜述,繼而大面積收錄精選的“三親”資料,前后互補、相得益彰。綜述內容是編纂者依據權威基本史料,對本篇內容作宏觀的文化生態(tài)學分析、概括,與后面的“三親”資料彼此呼應、融為一體。在綜述的具體寫法上,依據本篇的“三親”資料,或概括敘述背景,或追索緣由起因,或梳理事象線索,或突出強化效果,或總結經驗教訓,或凝練影響意義,或作出簡要評價,等等,不一而足,均系本篇“三親”資料的抽象概括,各有不同的述論重點,頗具學術意義和理論色彩,在本篇中起著畫龍點睛、鉤玄提要、導向引領的作用,不失為統(tǒng)領全篇的靈魂。后續(xù)的“三親”資料,是本篇的主體內容,絕大部分是當事人親歷、親見、親聞的第一手資料,具有親切可信、以小見大的文本特點。
《記憶大汶河》的編排方法順理成章、科學合理,也值得稱道。在每一大篇中的“三親”資料部分,編纂者將眾多文稿按照所屬事物的性質加以分類,在同一類別中按照時間先后排列;若時間相同,再按大汶河上、中、下游順序排列。例如,書中的“民生經緯”篇,就是先按農、工、商類別依次排列;再按時代前后排列;如果同一時代有多篇文章,則按大汶河的流經地新泰市、岱岳區(qū)、泰山區(qū)、寧陽縣、肥城市、東平縣順序排列,給人以有條不紊、線索清晰、敘事條理、邏輯嚴密的明快感和愉悅感。
《記憶大汶河》一書的厚重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史料豐富方面。不論是如詩如畫的汶河風光、豐饒富足的汶河資源,還是燦若群星的汶河文化、奮發(fā)有為的汶河兒女,等等,囊括方方面面,觸及各個領域,堪稱汶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汶河流域的人文辭典。其中的“三親”史料,散見不同時期的各種出版物,要么經年已久、鮮為人知,要么湮沒塵煙、沉寂無聲。此書的最大貢獻,當推廣泛深入地搜集資料,使之重見天日、再現(xiàn)光輝。如“禹手浚治”一篇中治理大汶河流域水患、興修水利造福人民的諸多往事,時過境遷有誰還能說得清?本書通過當?shù)赜H歷者的現(xiàn)身說法,生動而具體地再現(xiàn)了如煙歲月中驚心動魄的一幕幕,使之永存史冊、熠熠生輝。廣征資料、考證真?zhèn)?、正本清源、梳理編纂等諸項工作,無疑是極其繁瑣而艱巨的,常人很難做到疏而不漏、見仁見智。然而,該書的編纂者們經過艱辛努力,不僅做到了,而且完美收官,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欽敬嘆服??梢哉f,這部書的問世,填補了泰安文史的一大空白,可尊為大汶河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記憶大汶河》一書的厚重價值,還表現(xiàn)在拾遺補缺方面。泰安近代以來的文史研究薪火相傳,從未斷檔,但也留下不少盲點和疑點,主要原因是難以索據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許多研究成果多系專家學者的廣征博引和理論探討。該書的出版,彌補了這一缺憾。如,抗日戰(zhàn)爭中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寄養(yǎng)肥城南尚任這段往事,具體細節(jié)一直不為人知。該書“往事擷萃”篇收入的“羅東進肥城寄養(yǎng)小記”一文,披露了細枝末節(jié)詳情,為地方黨史研究補充了新鮮史料??梢哉f,這部大書不僅為泰安的文史研究提供了可信資料,同時也為國家的史學研究貢獻了佐證材料,可謂功莫大焉。
《記憶大汶河》一書還起到了立據辯疑的作用。例如關于大汶河源頭的確立問題,由于汶河上游支流眾多,又有滄海桑田的地殼變遷,所以各地方志的記載不同,一直存在著爭議?!般胨疁珳逼惺杖氲摹疤皆L神秘的源頭”一文,破解了這個懸疑。作者們隨同水利工程師通過實地考查,按照國際通行的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準,最終確認沂源縣松崮山下的沙崖子村為大汶河的源頭。這一定論不僅為源頭之爭畫上了句號,而且為測量大汶河的長度提供了可靠依據,其意義非同小可。類似立據辯疑的文稿還有很多,其考據價值不可估量。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定區(qū)域的人文特色,是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變化與文化嬗變演進相互作用、彼此適應的結晶,由若干復雜變量因素耦合影響而促成。換言之,自然環(huán)境并非一成不變,由變量因素形塑的地域文化也在發(fā)生相應的嬗遞。因而,研究文化與環(huán)境的交互關系以及一定環(huán)境下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類型和模式,就成為一門文化生態(tài)學。這門學科1955年由美國學者J·H·斯圖爾德率先創(chuàng)立,并在全球學界引起反響,許多人類學家和生態(tài)學家紛紛加入其中,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之勢。而泰安學界對文化生態(tài)學的認識和研究則處于起步階段,取得的研究成果鳳毛麟角,且呈現(xiàn)碎片化的局面,學術水平也談不上高層次。《記憶大汶河》一書的橫空出世,正好彌補了泰安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的不足,為推進這一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豎起了一座意義非凡的里程碑,起到了開山鋪路、引導方向的作用。這部大書的可貴之處,在于打出了一面文化生態(tài)學的大旗,開辟了泰安文史研究的新領域、新天地。
一卷在手,縱觀大汶河百年往事,不僅獵獲許多人文地理知識,而且還能品味絢麗多彩的汶河文化,可謂讀書人的一大幸事。唯一感到遺憾的是由于編纂時間倉促,書中存在個別技術性的瑕疵。如291頁言及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的戰(zhàn)績時,對“破襲津浦鐵路,支援河北臺兒莊戰(zhàn)役”一事的表述,就存在明顯的謬誤。臺兒莊在山東棗莊,不在河北,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然而,些微差錯并不影響該書的整體編校質量,也掩蓋不住該書的燦爛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