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微 (中國藝術研究院 100027)
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藝術人類學專業(yè)委員會主辦,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承辦的 “非遺”舞蹈進校園、舞蹈教學課例展示暨論壇于2017年12月6日至9日在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qū)召開。本次活動是全國普通高校精品課程教學研討會的第一次“南方”回歸,華南師范大學憑借著其嶺南地域文化優(yōu)勢以及近幾年來對“非遺”舞蹈文化事業(yè)的有力助推,成功為普通高?!胺沁z”舞蹈教學搭建了對話與交流的平臺。此次活動分為精品課例展示、專家講座、專家工作坊、學術論壇、“非遺”進校園中小學教學成果匯報五個部分,以多種方式的展開為與會者呈現(xiàn)出“非遺”舞蹈進校園的鮮活景觀,也弘揚了“非遺”視域中“以人傳舞 ”的傳承理念。
根據2003年10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會議在巴黎正式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二條“定義”,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各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非遺”舞蹈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屬的十個類別中的一類——傳統(tǒng)舞蹈,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到目前,在中國國家級“非遺”名錄中的傳統(tǒng)舞蹈一共有131項,占總數(shù)1372項的的9.55%。除漢族的傳統(tǒng)舞蹈之外,列入國家“非遺”名錄中的少數(shù)民族舞蹈還包含苗族、藏族、土家族、朝鮮族等27個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形式。關于全國傳統(tǒng)舞蹈遺產的傳承情況,就民族民間舞蹈的項數(shù)變化來看,20世紀80年代進行舞蹈普查時列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卷中的 2211 個舞蹈類遺產,目前僅保留了1389 個,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消失822項,占總數(shù)的37%。在傳承人的人數(shù)變化方面,傳統(tǒng)舞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177人,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總數(shù)1986名中的8.9%(已去世39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代表性傳承人為91人。在欣喜于中國如此豐厚的舞蹈遺產的同時,更對這些觸目驚心的“消失”數(shù)據寒栗于心,兩種情緒之反差更警示著人類應當仁不讓地去改善處于瀕危狀態(tài)的“非遺”舞蹈現(xiàn)狀。
經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非遺”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值得持續(xù)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產物。保護它們的目的首先是保護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尋求人類與其既往的聯(lián)系來加深對自身的認識和文化認同,仰視自己所達到的高峰,從而激勵今天的創(chuàng)造。每一項“非遺”舞蹈與這個民族的文化建立了標志性的聯(lián)系,它們的價值在于其對文化的認定作用,保護它們就是保護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胺沁z”舞蹈構成的龐大的知識體系,不僅僅代表著人類的多種生活方式,更是連接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保護它們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這種與人民群眾生產勞動生活緊密相關的舞蹈應當遵循真實性、整體性、傳承性三項基本原則,舞蹈與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成為“非遺”舞蹈保護的核心問題。如今,面對全球化趨勢以及現(xiàn)代化浪潮的夾擊,不僅政府開始自上而下地引領著“非遺”舞蹈傳承與保護的工作,而且舞蹈界的教師與學生也開始逐步形成尊重與保護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以“‘非遺’舞蹈進校園”的方式點燃了“非遺”舞蹈活態(tài)傳承的綿延之火。
“非遺”舞蹈精品課例展示作為本次“‘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的重磅部分可謂精彩紛呈,集聚了來自全國11所舞蹈院系的12堂精品課例和教學特色,涵蓋了各個地域的文化和民族特色??v觀這些課例,除了重慶大學展示的《漢唐舞風格課程(男班)》外,其他課例均為“非遺”舞蹈的教學展示。對比前三年在東北師范大學舉辦的普通高校精品課程教學研討會中的33堂精品課程內容,本次活動的課例像以往一樣依舊主打的是地域“品牌”,并且再將該“品牌”聚焦于“非遺”舞蹈之特色中,各高校以保護與傳承“非遺”舞蹈為己任的責任擔當構建了相對完善的教學內容,從另一個角度找到了課例之“精品”的定位。
具體來看,在教學法方面,絕大多數(shù)的“非遺”舞蹈課例依然遵循著上世紀80年代許淑媖老師提出的“元素教學法”思路:從民間提煉兼?zhèn)浯硇院陀柧殐r值的核心動作、動律,進而延伸出練習短句,最終形成綜合性訓練組合,并將其協(xié)調配合進行教學與編排。例如,身為東道主的華南師范大學呈現(xiàn)的《廣東排瑤大長鼓舞》課例。該課例從民間大長鼓舞中提煉出體態(tài)、動律、步伐、轉身等基本元素,并將其運用于擺鼓、圈鼓、對鼓的組合當中。組合以“曲”的身姿和“擰”的換位展示了動人的曲線美,跳出了瑤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除了采用注重身體開發(fā)的“元素教學法”之外,來自星海音樂學院的《苗族反排木鼓舞》課例則強調學生把握好復雜多變的鼓點節(jié)奏,讓學生根據鼓師即興突變式的鼓點節(jié)奏進行有規(guī)律的舞蹈。這種教學方法將采風、學習與編排的重點聚焦在節(jié)奏上,試圖將動作元素回歸到音樂帶來的整體語境中,解決了“元素提煉”所可能導致的肢體語境分裂的問題。的確,本次許多課例大多都是老師出鼓,老師承擔著教師與鼓手的雙重身份,“非遺”舞蹈“鼓舞一體”的風格特色要求教師在教授時必須掌握繁雜多變的鼓點節(jié)奏型。不僅僅局限于鼓,“非遺”舞蹈的伴奏樂器可以說是琳瑯滿目,這也促成了“非遺”舞蹈節(jié)奏型的多元魅力。在以往既定的“塊”式節(jié)奏的規(guī)矩下,身體難以形成豐富的律動,隨之帶來的便是對其的誤讀與變形,從而模糊了“非遺”舞蹈的原生特性。在這種思考的隱約暗示下,“非遺”舞蹈的教學應在音樂的角度深入切入,與音樂學合作。此外,在廣西藝術學院的《廣西壯族扁擔舞》課例中,學生通過扁擔上下左右的互擊,完成了道具音樂化的鏗鏘奏曲。多種形式的打礱組合訓練伴隨著山歌、民謠和吶喊聲,向我們編制了一幅和諧動的農民勞作畫卷。這種重歸原生態(tài)民間舞詩樂舞一體的課堂形式的確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人??傮w來說,“非遺”舞蹈教學應當注重舞蹈動作、音樂與其背后歷史文化的整體性教學,以科學的傳承和發(fā)展的態(tài)度守住“非遺”舞蹈的形與魂。
面對“‘非遺’舞蹈進校園”中的“非遺”舞蹈該不該變的問題,來自山東青年政治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傅小青教授、廣州市教育局中等職業(yè)教育藝術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邢多里教授和延邊藝術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向開明教授一致認為:“非遺”舞蹈可以變,重點是在于如何變。各高校應該在保護“非遺”舞蹈原生性的基礎上,采取“拿來+提煉加工”的方法,設置集訓練性、規(guī)范性與系統(tǒng)性于一體的課程。這種“‘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傳承方式,區(qū)別于該“非遺”舞蹈自然衍生的傳承方式,后者為適應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非遺”舞蹈可以隨著該項目保有者自主的改變而改變,以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順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護原則,而前者基于“非遺”舞蹈課堂環(huán)境的特殊性,教師承擔著“非遺”舞蹈創(chuàng)新的角色,這就催生出設立多層次教學目標與創(chuàng)作目標的核心問題。理性來看,針對“非遺”舞蹈這個特別對象,教學應當區(qū)別于“雜燴”式的創(chuàng)作要求,保持其樸實純一的風格特色,畢竟課堂的主角是學生不是觀眾。
值得慶幸的是,無論是前三年以地域性的特色課程為主的普通高校精品課程教學研討會,還是本次以“‘非遺’舞蹈進校園”為主導的舞蹈教學課例展示暨論壇,可以看得出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專業(yè)已經開始形成特色課程體系的建構,特別是在地域民族民間舞蹈的課程設置上,以正宗之優(yōu)勢一反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兩所民族民間舞蹈傳統(tǒng)教學“中心”。2018年是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四十年,最初,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專業(yè)課程設置一直遵循著專業(yè)院校的課程體系。專業(yè)院校的課程體系雖然給地方普通高校舞蹈教學指明了方向,使他們少走了很多彎路,但其也難免適用于所有院校的舞蹈專業(yè)教學,導致各地域高校舞蹈教學特色不鮮明、舞蹈人才培養(yǎng)定位不清楚、“同質化”人才繁衍問題突出。今后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專業(yè)建設如何因地制宜,以本地化教育突破制度式教育的掣肘,如何打造特色課程體系,突出自己的特點,如何為發(fā)展本地民族民間舞蹈,為適應地區(qū)舞蹈事業(yè)的進步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做出明確的教學方向定位,連續(xù)四年出現(xiàn)的“普通高校精品課程教學現(xiàn)象”可以給出答案。
“非遺”舞蹈進校園必須開展多層次的教學研究,除了從實踐的角度完成最基本的形態(tài)移植外,“非遺”舞蹈長期以來積淀的文化厚度更需要從理論的高度關照它們。在專家講座中,于平老師提出“非遺”舞蹈的研究要求建立夯實的“民族舞蹈學”學科基礎?!懊褡逦璧笇W”的學科建構可以積極借鑒“民族音樂學”學科建構的已然成果。舞蹈學界似乎尚未見成熟的“民族舞蹈學”,但已有相對完備的理論著作,例如羅雄巖的《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李雪梅的《地域民間舞蹈文化的演變》、資華筠和王寧著的《舞蹈生態(tài)學》、巫允明的《中國原生態(tài)舞蹈文化》和《中國原生態(tài)舞蹈文化?教程》等等。特別值得提及的是“舞蹈生態(tài)學”,這是在音樂學界未曾謀面(未見“音樂生態(tài)學”),但卻深度關聯(lián)于“民族舞蹈學”的學科建構。比較正式地提出“民族舞蹈學”的學科建構并非說我們既往缺乏這方面的研究,而是指我們既往缺乏這方面研究的自覺——特別是指缺乏學科建構“科學性”的自覺。我們希望“民族舞蹈學”學科建構有個“名正言順”的開端,以便今后能以“民族舞蹈學”的民義開展學科研討、豐富學科內涵、充實學科機理、完善學科構成,同時促進“非遺”舞蹈文化的深入研究,確保“非遺”舞蹈保護工作沿著健康的軌道前進。
在教學理論的另一個層面,各普通高校也在這次相互學習與交流的活動中開始審視自己的教材建設。教育部在教高[2003]1號文件中指定“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目前,很多高校還停留在“非遺”舞蹈素材體系化的整合階段,教材的整理和編寫還處于摸索中。如何完成一流的教材編寫,教材內容如何定位是當下普通高?!胺沁z”舞蹈教學需要丞待解決的問題。
本次活動還進行了專家工作坊、學術論壇和“非遺”進校園中小學教學成果匯報重要環(huán)節(jié)。專家工作坊用課堂“面對面”教授的方式讓學生切身體驗了“非遺”舞蹈的律動美,對“非遺”舞蹈的基本形態(tài)、韻律、步伐有了實質性的把握。學術論壇集結了全國各高校優(yōu)秀的老師與研究生,共同對當下“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非遺”舞蹈教學等一系列論題做出了理性的探討。在“非遺”進校園中小學教學成果匯報環(huán)節(jié)中,可以看到廣東省中小學也成為“非遺”舞蹈宣傳和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成員,各學校充分發(fā)揮舞蹈具備的美育功能,在幫助孩子快樂成長的同時,不負教學使命立德樹人、傳承“非遺”。
承辦此次活動的華南師范大學讓小眾的“非遺”舞蹈與廣大師生見面,使我們看到了祖國所擁有的多彩的舞蹈藝術寶藏,從而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胺沁z”舞蹈的發(fā)展與建設利用高校高素質人才資源不僅打破了以往政府主導,僅靠政策法規(guī)、文藝展演活動、傳承基地、保護區(qū)、傳承人等一系列的保護傳承模式,創(chuàng)新性地推動了“非遺”舞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拓展了另一種舞蹈教學模式,有利于民間舞教學體系更趨完整、科學,還能幫助編導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原生態(tài)舞蹈的精髓,緩解其“粉飾化”的病態(tài)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通過本次“非遺”舞蹈精品課例的示范效應,有望給全國普通高校樹立榜樣和經驗,促進全國“非遺”舞蹈課程整體水平的提高和課程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
走“非遺”舞蹈保護與傳承的校園路徑,著實地利用好高校的教學資源和學術資源,充分發(fā)揮“人”的最佳能動效用,真正做到“以人傳舞”。生于斯,長于斯,保護與發(fā)展自己的“非遺”舞蹈是對養(yǎng)育我們這方水土的最好回饋。讓我們延續(xù)華南師范大學舞蹈系秉持的文化自覺精神去感染更多的人,讓“非遺”舞蹈的種子繼續(xù)在高校開花、結果……
[1]舞蹈.各美其美,大有作為——2015年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課程教學研討會[J].舞蹈,2015,(12).
[2]曾婕,陽秀紅.作為“精品”的普通高校舞蹈課程建設——2016年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課程教學研討會[J].舞蹈,2017,(1).
[3]儀賡.從桃李杯看教學精品組合課[N].中國藝術報,2007-02-16(A02).
[4]孔令平.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傳統(tǒng)舞蹈保護與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5]武小云.保護傳承發(fā)展——2015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課程研討會探析[J].當代音樂,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