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哲勇
摘 要:本文簡介項目式學習的概念及特征,以具體案例闡述了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所起作用,把項目式學習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簡稱PBL)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的問題或挑戰(zhàn)進行研究,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精心設計項目,制定實施計劃并執(zhí)行項目研究,通過多種形式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新技能。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不僅僅要求學生能夠學會相關的學科知識,還要懂得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將這些知識學以致用,這是項目式學習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項目式學習會使學生積極地收集信息、獲取知識、探討方案,以此來解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從而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些關于閱讀教學的實施建議和項目式學習的培養(yǎng)理念是具有共同之處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項目式學習,可使學生在學習前就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習中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在學習遇到不利情況時能總結提煉閱讀技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項目式學習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教授《古詩二首》一課,有學生介紹所搜集資料時問到李白的號為什么是“青蓮居士”?我根據(jù)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進行《古代文人“名、字、號”的研究》。確立以此內容為主題的項目學習活動之后,構建閱讀任務,以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將這一個核心主題分解成若干個小主題。通過具體可執(zhí)行的閱讀任務,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有利于閱讀期待的激發(fā)。接下來,我們根據(jù)分解好的主題,確定閱讀書目,根據(jù)自己小組的選題展開討論。交流匯報的過程也就是項目成果展示的過程。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產生互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究中產生積極的閱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藉的世界,培養(yǎng)對書籍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迸囵B(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是小學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這種項目式學習的運用,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個項目推動學生對古人的“名、字、號”有什么含義,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如何運用等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積累了很過相關的小故事,了解了一些典故趣聞,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他的文學作品作好鋪墊。
二、項目式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在四年級語文課堂中,在教授《橋之思》一課時,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橋究竟是怎么建成的?”基于這一問題的提出,老師組織學生進行《橋是怎么建成的?》這一項目的研究。隨后,這種以“橋”為主題的學習、游戲和體驗活動應接不暇:在體育課上搭人橋,在美術課上畫橋,在數(shù)學課上量橋,在語文課上寫橋……這些都是學校開展的課程整合項目學習活動,教師首先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吸引學習主動參與。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結合科學課堂,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出了各種各樣的橋:比如鎖鏈橋、木橋、紙橋……最后,老師與學生總結這一項目的結果時,再提出問題:“有形的橋總有辦法可以制造出來,但還有一種無形的橋卻是存在于人們內心的,你們明白嗎?”基于這樣的問題思考,學生才進一步去思考“橋”的文化內涵,進而再去搜集很多小故事,理解了“橋”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理解、溝通、交流……
隨著學生參與該項目的學習,他們對文本的認知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會帶著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和理解,形成極具個性化的閱讀理解。尤其是在“橋”這一主題下,用多途徑、多形式、多元化的方式來實施,有說的、讀的,也有寫的、算的,還有做的、畫的。在這些具體可操作的橋之上,更有基于心靈層面的“心靈之橋”,讓學生從藝術的角度、文學的角度、科學的角度架起一座心中的橋梁,通向自己的美好世界,這是最有意義的地方。這種項目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表現(xiàn)的橋更深入地體會內心的“橋”,從有形到無形,這樣的理解更深入,體會更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項目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也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三、項目式學習有助于訓練學生閱讀技巧
在學習五年級《水》這一單元時,幾篇不同的文章都是圍繞“水”來寫的。講課時,有學生提出水和我們的關系究竟有多大?經過思考,我們做出《水與人類》的項目學習活動。這個單元的三篇文章,文體都不相同。學生想要完成這個項目,就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之上,而想要很好的理解文本,則必須關注這三種不同的文體?!渡c水》是說明文、《古詩二首》是古體詩歌、《一個蘋果》是記敘文,這三種文體的閱讀,在學生在做項目之前是必須深入的學習的。所以,說明文要把握說明方法去體會的說明內容,古詩要理解內容去品味情感,記敘文要通過表達方法去感悟形象……在學生做項目之時,這些閱讀技巧的積累,已經得到一定的訓練與提升。
作者的表達意圖,采用的文體也就不同,這一點對學生在閱讀中個體的心理活動產生積極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得到教育和啟迪。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技巧,會留心文本的章句修辭和標點運用,更會帶著自己對世界的初識來評析、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在這個過程中,項目學習的最終成果和作品則是一個“外顯”的活動,而學生不斷地“內化”文本上的知識,這樣的“內”“外”交替才會有效地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發(fā)展。
總而言之,這種基于項目式教學的語文課堂,能更好地使我們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能力與方法的培養(yǎng),情感與態(tài)度的熏陶。同時,語文教學中的項目式學習還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訓練了學生的閱讀技巧,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