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則華
(廬山市蓼南中心小學,江西九江 332806)
從農(nóng)村大面積上看,小學閱讀教學費時低效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教學中閱讀思維流程紊亂無序,課堂教學多為“讀一段,問一段,講一段”。這種空泛地讀,煩瑣地問,實質(zhì)是思之無路、學之無法的教學。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讀了好多課文,背得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甚至講得出寫作特點,但就是讀不懂文章的程序與方法,更談不上養(yǎng)成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必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抓,讓學生通過整體有序地閱讀,掌握讀與思的“工藝流程”,使學生讀之有序,思之有章、學之有法。
1.朗讀的重視程度不夠
許多教師在教學改革的第一線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積極的探索、有效的引導,學生朗讀水平有所提升??墒?,一到期末考試,老師又會馬上為了考試分數(shù)而暫停之前的這種有效訓練,重新圍繞“考試”而進行機械式強化訓練,如此心存顧慮,放不開手腳,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如何能得到長遠提高?
2.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語文課堂上老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學生完全是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走。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是“條條是道”,學生聽得是“無精打采”。即使有點讀書時間,也就那么幾分鐘,走走過場而已。
3.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朗讀訓練質(zhì)量不高的關(guān)鍵就是目的性不明確。讀前沒有預習和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沒有及時評價和肯定,學生就如盲人騎瞎馬,是好是壞,一概不知。
4.朗讀的面不夠廣
朗讀訓練,光盯著幾個尖子生,不加強全員閱讀,不培養(yǎng)層次閱讀。不設計難易適中的各類閱讀訓練,使得閱讀課枯燥、乏味。老師講得沒有激情,學生讀得沒有感情。
5.朗讀指導和評價匱乏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匱乏。有的教師雖有指導,但卻不得要領,要么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要么忽略了表情達意。
1.朗讀是重要的言語能力
朗讀是一種綜合性的言語能力。言語能力可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出多種能力:口頭言語能力和書面言語能力;表達能力和接受能力;外部言語能力和內(nèi)部言語能力。一般擅長朗讀的人,都會自覺地運用“聽”的言語接受能力去判斷自己的朗讀情況,通過言語中樞進行信息反饋,指導自己對“讀”的表達。熱愛朗讀的人,他們大多都能寫一點屬于自己的東西。朗讀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言語活動中處于樞紐地位。它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間,起著公共的交通樞紐作用。
2.朗讀是促進智力提升的重要能力
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言語能力,又是智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朗讀能從言語方面反映人的智力。人的能力可以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類。一般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其中以思維力為核心。朗讀從表面上看,屬于特殊能力。朗讀時,要使用視覺、聽覺、運動覺,通過中樞神經(jīng),進行多渠道的信息反饋,協(xié)調(diào)活動,不停歇地認讀許多文字。漢字形體的變化細微而復雜,從這一方面講,朗讀體現(xiàn)了朗讀者觀察力的精細性、敏銳性。朗讀要迅速再認、回憶過去,從這一方面講,朗讀又體現(xiàn)了朗讀者記憶力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確性、準備性。朗讀還要生動感人,還得深入意境、創(chuàng)造角色,從這一方面講,朗讀又體現(xiàn)了朗讀者想象力的主動性、豐富性、新穎性、清晰性。
3.朗讀是重要的學習能力
朗讀能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情感。好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課文極好地理解。在瑯瑯書聲中,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觀點主張,常能得到充分、酣暢的體現(xiàn)。好的朗讀體現(xiàn)了對文章的真正理解,這表現(xiàn)了朗讀者感知、記憶的正確,思維、想象的合理。學生朗讀能力強,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深。因此,教師在各年級都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逐步提高要求。在以課本學習為主的小學里,學生的朗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學習能力,影響到他們整個成績的獲得。若忽視朗讀能力的訓練,默讀能力也不會好,致使整個閱讀能力差,學習能力也就不強。據(jù)有關(guān)方面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會閱讀,阻礙了抽象思維的發(fā)展,我國成千上萬的落后生、不及格生,他們之所以學習成績差,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學會很好地朗讀。
在實踐中,應采用以下方法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1.在課堂上指導訓練
教師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朗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要求學生讀得正確,發(fā)音標準,不讀錯字;把一個個字連成詞或詞組;把長句子中的各個成分讀得完整;不隨意改字、增字、減字,不顛倒,不跳行。要求學生讀得清晰,不要讀得太快,字要“咬”,不要“吃”,字字要落實。要把握好口齒的控制力度,盡量保持自己的本來音色。要把握好重音、音調(diào)及停頓。要求學生讀得自然、生動,要透徹地理解課文內(nèi)含,要深入細致地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相信老師們大概都有這樣的感受,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聲音把文章讀出來,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在夸張地表演,顯得生硬、造作,很難激發(fā)聽眾的興趣。學生在讀一些感情色彩較豐富的句子時,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樣,不僅自己會笑,聽者也會跟著一起笑。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朗誦者沒有感化自己,只是用一種模式在讀課文——沒有自己的真情,讀再感人的文章,也很難打動聽眾。
2.采用表演等形式訓練
朗讀的練習形式很多,如默讀、領讀、齊讀、接龍讀、分角色讀,還有游戲朗讀和表演朗讀。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學生朗讀興致更高,學習勁頭更濃。而在這些形式當中,學生對表演朗讀興趣最高。因為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有一個共同點:能再現(xiàn)文章本意。讓朗讀和表演有機結(jié)合起來,把課文當作課本劇來表演,或者抽出一個片段來一邊讀一邊演。這樣邊讀邊演形象多了,它猶如一支動聽的樂曲伴著優(yōu)美的舞蹈,更形象更有韻律,它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形象美和韻律美,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這樣一邊讀一邊演,學生興致大增,讀得更認真,演得更投入。學生讀文章也是這樣,他們把文字所描述的內(nèi)容“拍”成了電影,內(nèi)化成自己親耳聽到、親眼看到、親手摸到、親身感受到的事情了。這樣,盡管沒有朗誦的痕跡,但產(chǎn)生的效果更好,同學們陶醉在文章所描繪的內(nèi)容中,頭腦中仿佛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3.利用早讀課和課余加強訓練
老師帶讀或放錄音帶讀。每天,早讀二三十分鐘,朗讀的時間有了保障。學生跟讀,邊聽邊讀,朗讀的質(zhì)量也有了保證。每篇課文,要求學生在家讀兩遍,找出不認得的字和不理解的詞;早讀課上再跟著老師或錄音讀上幾遍;老師分析課文時,學生一邊認真聽老師講解,一邊按老師的要求朗讀;課后再讀幾遍。這樣的朗讀訓練比較扎實,長期堅持下來,朗讀能力自然會提高。
4.組織興趣小組訓練
高度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把朗讀能力視為學習語文的第一能力,用多種激勵手段來激發(fā)學生興趣。比如,經(jīng)常表揚課堂上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和朗讀方面有進步的學生。還可以讓學生向家長作朗讀匯報,讓家長參與指導,來分享朗讀的快樂。學生有了興致,再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朗讀興趣小組。在興趣小組的帶動下,學生對朗讀更有興趣,上課爭著朗讀,水平也不斷提升。
朗讀能開發(fā)學生智力,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句話,加強朗讀訓練,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