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娜
(余姚市新東方實驗幼兒園,浙江寧波 315400)
閱讀是孩子各種學習能力的基石,很多其他學習能力都是凌駕于閱讀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愛閱讀的孩子,才能夠愿意去學習任何知識,愿意去認識世界。繪本是以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致優(yōu)美的繪畫緊密搭配而構成的兒童讀物。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故事,表達了特定情感與主題,是幼兒時期的最佳“營養(yǎng)”,能激活幼兒的想象力。經(jīng)典的語言留白,能給幼兒無限的探索與想象的空間。
問題情境法就是在故事內容與幼兒求知心理之間,通過問題的創(chuàng)設來制造一定的懸念,作為支持者、引導者的教師將幼兒的注意力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
如:繪本閱讀案例——《小黃雞和小黑雞》
看完第一遍,孩子們只發(fā)現(xiàn)些很表面的東西:有兩只小雞,一只是黃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顏色不一樣,還看到了下雨。于是老師問:“下雨了,小黃雞和小黑雞覺得很開心還是很害怕呢?”“為什么剛下雨的時候它們躲在樹葉下還挺高興的,后來小黃雞又害怕得哭了呢?”孩子們都瞪大眼睛看著老師,有些孩子搖搖頭表示不知道。于是老師再次提問:“老師除了看到你們剛才說的東西,還知道了它們是怎么想的,因為我細心觀察了兩只小雞的表情。想知道它們是怎么想的嗎?我們翻到那一頁?!卑押⒆觽兒茏匀坏匾氲焦适碌那榫持校芏嗪⒆拥呐d趣都被激發(fā)出來了,開始仔細觀察它們的表情。有的說:“我看到小黃雞在哭,眼淚水都出來了,它很害怕?!庇械恼f:“我看到小黑雞在跟小黃雞說話,讓它不要害怕?!庇械挠^察到了畫面上雷電的標志等等。隱藏于書中的小秘密都被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并通過語言表達了出來。
所以每學一個新故事先讓孩子們完整看一遍,再在孩子們認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適當?shù)膯栴}情境以激發(fā)興趣,這樣孩子們學得既輕松又容易。孩子們的觀察能力也會隨之越來越強?,F(xiàn)在一遍書看下來,幾乎所有故事里要表達的內容都一下子就被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品讀在孩子間逐漸蔓延開來。
1.引導孩子兩頁或多頁看書
如:繪本閱讀案例——《摘果子》
當老師講述到小刺猬跑到小猴家和小猴說話時,孩子們馬上就聯(lián)想到故事《小熊的帽子》中小熊去找帽子的經(jīng)歷,把故事講成了:小刺猬走呀走,遇到了小猴子,就問它:“小猴,小猴,你可以幫我摘蘋果嗎?”小猴子說:“行??!”其實是小刺猬想到了請小猴幫忙的主意后才去找小猴子的,并不是在路上走而遇到的呀,這樣小刺猬高興地跑去找小猴的情節(jié)就忽略掉了。于是老師請孩子們把書翻到第三頁,再翻到第四頁,讓他們仔細觀察畫面中小刺猬興高采烈地跑的樣子,以及小刺猬來到小猴家說話的情景。兩頁連起來一起看就會讓孩子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哦,原來小猴不是遇到的,是小刺猬想到了才去找的,把兩頁連起來看就很快找到答案了?!?/p>
學生在連續(xù)兩頁或多頁看書后,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或者大家意見不同時總會自覺地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逐漸養(yǎng)成了一頁一頁連貫看書的習慣。一個故事講不完整或隨意串聯(lián)想象故事情節(jié)的狀況明顯減少,思考能力逐漸增強。
2.融入形式多樣的講述活動
如:繪本閱讀案例——《小熊的帽子》
小熊的帽子被風吹走后它感到非常傷心,但孩子們總體現(xiàn)不出小熊的傷心,還有在講述的過程中就像在背故事,完全沒有置身于故事的情境當中。于是老師請孩子們扮作小青蛙和小松鼠,老師扮作小熊,對著他們一邊講述一邊進行表演:“風把我的帽子吹跑了,你愿意陪我去找帽子嗎?”剛開始,孩子們看到老師的表情都會笑出來,可第二次老師表現(xiàn)得更傷心了,孩子們都被老師的情緒感染了,進而融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然后再請孩子們戴上頭飾來學一學、說一說,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了。
孩子們還會想出更多的語言來表達小熊的心情,于是老師嘗試把孩子們的話編到故事中去,來激發(fā)孩子們講述的興趣,讓孩子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風把我的帽子吹走了,小青蛙你陪我一起去找一找好嗎?”“我很不開心,風把我的帽子吹走了?!边@些都是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老師的補充完善的,大家都覺得說得很好,一遍講完后再用另一種說話方式講一遍。這樣既鞏固了故事內容,又會讓孩子們體驗到自己的成功,激起更多孩子開動腦筋參加到講述活動中來。
有了一定的講述能力后,把孩子們請到小小電視臺對著攝像機,對著更多的觀眾講故事,并通過閉路電視讓自己和孩子們都看到自己的表現(xiàn),這時孩子們會特別興奮和自豪,都希望自己是講得最好的,因此平時看書,講故事的興趣就更濃了。
小班孩子詞匯量掌握相對較少,教師在繪本教學或是幼兒看書時加入生動、有趣的講述,孩子們看書的興趣就會被大大地激發(fā)出來。
3.關注孩子的故事表演
好模仿、愛表演是小班孩子很明顯的年齡特點,所以在每個故事很熟悉以后,我都會跟孩子們進行生動有趣的表演。
如:《摘果子》中老師會變成一棵蘋果樹讓孩子們在身上摘蘋果;在《小黃雞和小黑雞》中老師變成小雨點往孩子們身上灑水,又變成一片大樹葉為孩子們擋雨。孩子們也會一會兒變成小雞在草地上捉蟲吃,一會兒又變成小鴨在水里啄螺螄。各種角色的轉變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對故事非常熟悉后,還可以提供頭飾讓孩子們戴上,布置簡單的場景進行角色表演。比如《小黃雞和小黑雞》中,老師利用一片大樹葉來給他們擋雨,下載好雨聲、雷電聲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進行播放,孩子們表演得非常起勁。
把表演滲透到繪本教學中后,孩子的欲望得到了滿足,枯燥的語言教學變得更生動、更易接受了,孩子們也開始喜歡在書中去尋找樂趣了。常常會在語言區(qū)聽到孩子們聲情并茂地講著故事,時而還會用動作表演一下。很多孩子一有空就會纏著老師說:“老師,我們表演故事吧,我是一棵蘋果樹,你在我身上摘蘋果吧!”往日比較冷落的語言角也開始漸漸熱鬧起來。
4.鼓勵孩子續(xù)編故事
如:繪本故事《摘果子》,剛開始老師請孩子們猜猜小刺猬和小猴子摘了滿滿一籃蘋果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孩子們都答不上來。于是進行簡單的假設:“你覺得這一籃蘋果會被誰帶走?”“如果小刺猬帶走這么一籃蘋果會不會爛掉呢?”“如果它們誰都想要這籃蘋果那該怎么辦呀?”對于老師的猜想,孩子們都覺得聽起來很有趣,思路一下子開闊了。有的說:“它們會你一個我一個地分開來,因為這是它們一起摘的?!庇械恼f:“小刺猬都拿去了,因為小猴子還可以再來摘的。”像繪本故事《扁扁嘴和尖尖嘴》中最后鵝哥哥和小雞小鴨做了好朋友,然后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在草地上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忽然大灰狼來了,小鴨和小雞就站到鵝哥哥背上飛走了;小雞和小鴨可能會吵架;草地上還會來更多的小動物,它們都成了好朋友等等,都是孩子們通過想象續(xù)編出來的,非常棒!
通過續(xù)編故事讓孩子們的想象力更豐富了,一本書能看上很長時間,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還讓孩子們的語言連貫性更強,表達更流暢。
大部分家長將看書簡單化,等同于背誦唐詩、智力問答等活動,過于機械化和智力化。比如每學完一個故事后,將內容發(fā)到班級網(wǎng)站上,很多家長就會要求孩子一字不落地講出來,抑制孩子們的思維。我們是要激發(fā)孩子對看書感興趣,讓孩子能看著書把看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所以遇到好的方法總會跟家長朋友一起來分享,來探討,糾正問題。在家園聯(lián)系欄、班級網(wǎng)站張貼關于開展繪本教學的照片、資料,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快樂地成長。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繪本教學,孩子們對看書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提高,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有時還會看上好幾遍,甚至手舞足蹈,邊看邊演,表情特別豐富,仿佛真的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多留心孩子的表現(xiàn),多總結,多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們學得容易,學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