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牡丹江師范學院應用英語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2]
《棄兒湯姆·瓊斯史》是18 世紀英國小說家、戲劇家亨利·菲爾丁最具影響力的杰作,是他對“散文滑稽史詩”這種新的小說創(chuàng)作風格的大膽嘗試。亨利·菲爾丁是18 世紀英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國第一個用完整的小說理論來指導創(chuàng)作實踐的作家,被歷史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稱為“英國小說之父”。他的這部“滑稽史詩”,以篇幅宏大、結構嚴謹、布局精巧、寫實生動聞名于世,被譽為“英國小說的鼻祖”。
小說《棄兒湯姆·瓊斯史》洋洋灑灑18 卷,分為鄉(xiāng)間生活、路上見聞及倫敦奇遇三個部分,每個部分6卷。小說第一部分以偏僻的外省鄉(xiāng)間為背景,以兩個鄉(xiāng)紳奧爾華綏和魏斯頓的家庭生活為中心展開故事:鄉(xiāng)紳奧爾華綏是個善良富有、受人尊敬的長者,妻子早逝,他的妹妹伯里琪和他同住在一起。有一天,他去倫敦辦事歸來,發(fā)現(xiàn)自己家中有一個棄嬰,鄉(xiāng)紳奧爾華綏便把他收為養(yǎng)子,取名湯姆·瓊斯。湯姆為人坦誠、慷慨正直、活潑開朗、孝順養(yǎng)父,但沖動魯莽、隨性不羈。奧爾華綏的妹妹伯里琪和布力非上尉結婚后生了一個兒子,布力非上尉覬覦奧爾華綏家族的財產(chǎn),陰謀加以霸占,詭計未成,中風身死,其子小布力非由舅舅奧爾華綏教養(yǎng)并立為子嗣。小布力非和湯姆一起長大,兩個人性格截然相反。小布力非奸詐陰險,偽善自私,然而在舅舅和其他長輩面前卻裝得恭順謙虛,以博稱贊。他將湯姆視為爭奪舅舅遺產(chǎn)的眼中釘,千方百計詆毀湯姆。湯姆與鄰居鄉(xiāng)紳魏斯頓的女兒蘇菲亞真心相愛,情投意合,可魏斯頓嫌棄湯姆的出身,對這種“有失身份”的愛情橫加阻攔。小布力非雖然并非出于愛情,卻也打算娶蘇菲亞為妻,想成就一樁“門當戶對”的婚事。他極力詆毀湯姆對蘇菲亞的真摯情感,并籠絡家庭教師惡意中傷湯姆,使得奧爾華綏一怒之下將湯姆趕出家門。湯姆走投無路,只身前往倫敦。蘇菲亞為逃避與小布力非的包辦婚約,也帶侍女離家出走,前往倫敦投親,以便找尋湯姆。小說第二部分主要寫湯姆和蘇菲亞以及尾隨而來尋親的奧爾華綏、小布力非和魏斯頓從鄉(xiāng)村到倫敦一路上有趣的見聞和歷險。路上他們遇到了稅官、律師、隱士、商人、吉卜賽人、乞丐、強盜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湯姆與蘇菲亞多次近在咫尺,卻又失之交臂。在流亡的路上湯姆遇到從前的鄉(xiāng)村教師龐立支,因生活無著,龐立支就跟著湯姆做隨仆。主仆兩個人在流浪途中,經(jīng)歷了種種險境。有一次湯姆在深山中由強盜手中救出一個風塵女子,名叫瓦脫夫人,湯姆把她護送到艾普頓的旅館,卻在旅館被她引誘。蘇菲亞帶著女仆離家出走后,剛巧也到達了艾普頓旅館,一聽到有人在談論湯姆與瓦脫夫人幽會的事情,十分憤怒,留下暖手爐及字條給湯姆后,立刻收拾行裝,離開旅館,趕路去倫敦。第三部分場景切換至倫敦,以都市生活為背景,通過主人公與社會階層、生活環(huán)境、價值觀不同的各類人物的接觸,揭露了倫敦上流社會偽善墮落的生活。蘇菲亞到了倫敦,住在親戚貝拉斯頓夫人家里。尋找蘇菲亞的湯姆也遇見了道德敗壞的貴婦貝拉斯頓夫人,一度受其誘惑。貝拉斯頓夫人探知蘇菲亞鐘情于湯姆,便把蘇菲亞當作情敵。她一面設計想把蘇菲婭嫁給一位貴族費拉謨伯爵,同時又死纏住湯姆不放。當湯姆了解到貝拉斯頓夫人的品行后立即與其斷絕了關系。為破壞湯姆與蘇菲亞的感情,貝拉斯頓夫人唆使費拉謨爵士霸占蘇菲亞,幸好魏斯頓及時趕到救了女兒。湯姆又遭小布力非陷害,出于自衛(wèi)打傷了一個流氓入獄。最終真相大白,湯姆實際上是鄉(xiāng)紳奧爾華綏的妹妹伯里琪的私生子,小布力非同母異父的哥哥。伯里琪在臨終前已向家庭律師道出了這個秘密,小布力非早就知道這個事實,卻為一己私欲,蓄意隱瞞。他的詭計被逐一揭穿,被無罪釋放的湯姆成為奧爾華綏先生的繼承人,湯姆和蘇菲亞這一對歷盡苦難的情侶終成眷屬。
啟蒙運動是18 世紀席卷歐洲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哲學和文化思潮。就整個歐洲發(fā)展歷史而言,這是一個醞釀和開展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時期,也是提倡科學、理性、人性,反對野蠻、蒙昧、專制的思想啟蒙時代。啟蒙主義傳承人文主義精神,其主要特征是用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唯心主義。啟蒙主義思想家崇尚理性,批判封建制度,提出“自由、平等、民主”等鼓舞人心的口號來啟迪民眾,號召人們推翻封建統(tǒng)治,建立資產(chǎn)階級“理性王國”。這個時期的英國人也在積極尋求、探索和接受啟蒙主義的思想,在文學、藝術、哲學、經(jīng)濟學等領域的文人智士,更率先成為啟蒙主義者。亨利·菲爾丁就是其中的一位。作為英國的啟蒙主義文學家,像其他啟蒙主義者一樣,菲爾丁對人類的理性和人們通過接受教育不斷完善自身的可能性,抱有堅定的信心。他在政治上代表英國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左派,關心社會生活,同情底層民眾,有鮮明的民主主義主張;在17 世紀英國已發(fā)生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背景下,他堅信文學作品兼具娛樂和教化功能,不贊同只需采取某些局部改革的溫和派主張,并以手中的筆為武器,諷刺和揭露當時貴族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庸俗、虛偽和道德敗壞,啟迪民眾繼續(xù)與封建腐朽勢力作斗爭,把革命進行到底。
菲爾丁所生活的18 世紀上半葉英國正處在工業(yè)革命前夕、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政治腐敗黑暗。菲爾丁在他的作品里真實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廣泛反映了18 世紀英國各階層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自的精神面貌。在理論方面,菲爾丁鮮明地提出“模仿自然”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主張。他說:“我不寫我見不到的東西,英國作家描寫上層生活狀態(tài)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它一無所知?!彼麖娬{(diào)作家必須廣泛接觸人,深刻體驗生活,遵循文學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原則,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上堅持以生活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菲爾丁自身生活窮苦,卻同情貧窮和不幸。在小說中他通過客棧老板娘的一句“我們交的稅多得嚇人,光窗戶稅就得交四十多先令。眼下能堵上的窗戶,我們都給堵上了,我這屋里黑乎乎的沒有一點光亮”,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當時嚴重的剝削和勞動人民生活的窘迫;他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描寫當時英國現(xiàn)實生活的百態(tài),表達對受欺壓的弱小者的同情,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幅富有時代特色的社會和人生畫卷。
自稱其小說是“散文滑稽史詩”的菲爾丁為讀者提供的主題是“人性”。菲爾丁認為世界上沒有像《天路歷程》中的主人公基督徒那種沒有任何缺點的完美之人,他說:“我從未遇到過這種毫無缺點的人,我也無法在書中描寫這樣的人?!薄叭诵浴笔且粋€“包羅廣泛的題材”,對于這樣一個寫人性的廣闊題目,作家“無論如何是寫不盡的”。人性是菲爾丁小說中最注重的因素。在他的小說中,菲爾丁對社會地位低下的下層人民總是充滿同情,賦予他們善良仁愛的秉性,而上流社會的大人物們往往不仁不義,虛偽狡詐。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洋溢于菲爾丁筆下的豐富的人性,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人性描寫不是來自對一切人的模糊的溫情,而是作為一種十分明確的社會意識和對人民了解的結果。
作為一個啟蒙主義者,菲爾丁從未忘記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他用非韻文(散文)形式,夾敘夾議地展開故事。談到人性的弱點,菲爾丁寫道:“心靈的疾病,幾乎在每一種細節(jié)方面,都和身體的疾病非常相似,均愛復發(fā)。這種情況,在野心和貪婪這兩種大病方面,最為明顯。我曾見過有的野心家,由于在宮廷里屢遭失望(這是治這種病最好藥物),而得到醫(yī)治,卻在郡城審判庭上爭大陪審團的首席陪審員職位之時,重新爆發(fā)?!闭劦椒饨ɑ橐隼砟?,菲爾丁借蘇菲亞的姑母威斯屯老小姐“勸誡”蘇菲亞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實質(zhì):“威斯屯老小姐不是講它怎樣起于愛情終于幸福那種奇思遐想,像詩人所描寫的那樣,她也沒提它怎樣出于神圣之命,由于天作之合,像神學家教導我們相信的那一套。她未免把婚姻看作像是一種儲蓄資金,女人可以把她們的財產(chǎn),以最有利的條件,審慎謹飭投入其中,以便她們可以比把它投在別的方面,取得更大的利潤。”他這種第三人稱敘事視角很特別,作者本人如“洞悉一切的上帝”,時不時出現(xiàn)在故事的解讀中,如一位向?qū)?,始終指引著敘事過程。隨著故事的展開贊美“真實的人性”,暴露“虛偽的人性”,創(chuàng)造具有真實人性的人物性格以達到娛樂和教育的雙重目的。
菲爾丁承襲了亞里士多德以來藝術模仿自然的美學觀念和現(xiàn)實主義手法,奠定了至19 世紀末一直支配著英國小說全面反映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菲爾丁在《棄兒湯姆·瓊斯史》各卷緒論中提出關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意見,認為作家應該熟悉生活,深入生活,真實的藝術必須對社會發(fā)揮教育作用?!笆廊送咽澜绫茸鲃觯绻腥?,能以文字或者活動,把人生模仿得惟妙惟肖,因而使人或多或少,難以分辨哪是表現(xiàn)、模仿,哪是原本、底樣,或使觀者以彼為此,以此為彼,那這種人,理所當然,應該受我們最大的尊敬。”他堅決反對離開生活的虛構。他認為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接觸人,從王公大臣到小販走卒,從公爵夫人到酒保乞丐。寫到貴夫人的臥室,亨利菲爾丁調(diào)侃道:“有一種風俗,在上流社會中流行已久,而且是建立在強堅、充實的理由之上的,那就是,一個丈夫要是不先敲門,絕不能進他太太的房間。這種風俗實行起來,有許許多多好處。有了這種辦法,女士們就可以有工夫把自己的儀容修飾一番,或者把看著不順眼的東西挪到不礙事的地方,本來心思細膩、性情優(yōu)雅的女人,有些情況,是不愿意叫她們的丈夫發(fā)現(xiàn)的。”《棄兒湯姆·瓊斯史》中所寫的倫敦生活、鄉(xiāng)村、監(jiān)獄等都是菲爾丁親身經(jīng)歷或熟知的場景,以諷刺幽默的手法,刻畫生動,真實可信。但是,他不是自然主義小說家,他的創(chuàng)作絕不是對生活不加提煉,不加選擇地平鋪直敘。他倡導每個作家都要致力于分析生活,理解生活。他寫景寫人都不滿足于只勾畫外形,他追求的是刻畫現(xiàn)實生活的本質(zhì),力求表現(xiàn)其精髓。
菲爾丁筆下刻畫的都是“有缺點的好人”,他認為人非圣賢,無須完美,但求真實。在小說《棄兒湯姆·瓊斯史》中,湯姆不是個理想化的青年楷模,他性情急躁、沖動、魯莽,經(jīng)不起誘惑,在與女性相處方面不夠檢點。但是他天性善良,光明磊落,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從不做損人利己、落井下石的事。湯姆不是完美道德的化身,但他生機勃勃,體現(xiàn)了自然、健康的人性。小布力非與湯姆品質(zhì)、性情截然相反,小布力非外表看來篤信上帝,彬彬有禮,循規(guī)蹈矩,滿口責任道德,實際上內(nèi)心詭詐,自私貪婪,虔誠和美德只是他謀取私利的面具。小布力非的卑鄙自私突出了湯姆的無私慷慨,貝拉斯頓夫人的墮落無恥反襯出蘇菲亞的純真無瑕,通過對比來反襯人物個性,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生動、深入人心,也是菲爾丁小說人物塑造的常用技巧。
英國18 世紀啟蒙主義大師菲爾丁運用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通過《棄兒湯姆·瓊斯史》講述湯姆·瓊斯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故事和愛情經(jīng)歷,描繪社會生活百態(tài),規(guī)模宏大、人物眾多,具有史詩般的氣魄。在這部作品中,菲爾丁采用幽默、諷刺的手法,營造了機智、滑稽的喜劇氛圍。他以獨特的全視角第三人稱敘事展開故事,刻畫“真實的人性”,揭露“虛偽的人性”,贊揚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揭露上流社會的偽善和庸俗,抨擊社會不公和政治腐敗,希冀通過人們的道德改善達到社會和諧。寓教于樂、寓莊于諧,啟迪心智、發(fā)人深思。就其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深度、廣度和取得的藝術效果而言,《棄兒湯姆·瓊斯史》的寫作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完美體現(xiàn)了菲爾丁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