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志
曾經(jīng)楊鳳一“一唱三折九嘆”,在舞臺上將昆曲婉轉(zhuǎn)曲調(diào)和美麗身段精彩演繹;如今,楊鳳一管理著北方昆曲劇院——這個在傳承發(fā)展中國昆曲中肩負重任的劇院。
2016年12月的一個清晨,北方昆曲劇院里,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昆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鳳一講述著她和昆曲的過往。
講到昆曲的魅力時,她情不自禁吟誦起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眼前的楊鳳一,是昆曲藝術的現(xiàn)代傳承人。曾經(jīng)她“一唱三折九嘆”,在舞臺上將昆曲婉轉(zhuǎn)曲調(diào)和美麗身段精彩演繹。如今,她管理著北方昆曲劇院——這個在傳承發(fā)展中國昆曲中肩負重任的劇院。
邂逅《牡丹亭》 愛上昆曲
1982年,年輕的楊鳳一從中國戲曲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北方昆曲劇院工作。在學校里,楊鳳一學習的是京劇,在眾多行當中,她尤其喜歡刀馬旦,并為之努力了多年。而對于昆曲,她了解的并不多。
再加上當時新人很難主演大戲,楊鳳一感覺個人發(fā)展的希望不大,因此雖然她人在昆劇院,但對昆曲卻很難談到有什么感情。
但是后來,因為一場演出,楊鳳一愛上了昆曲。
故事還要從1983年的時候說起。那時,上海昆劇院到北京來演出,表演的曲目中就有《牡丹亭》。不到20歲的楊鳳一那時是第一次認真地看一部傳統(tǒng)的昆劇?!爱敃r看了《牡丹亭》,覺得在中國還有這么美的藝術,而且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喜歡的舞臺藝術。從那以后,我就對昆曲產(chǎn)生了一種敬仰,更是一種喜歡。也就是從那時候,我就覺得應該好好在舞臺上表演了。”
1990年,楊鳳一迎來了能在舞臺上好好表演的機會。那一年,新的院長上任了。新院長對于年輕人很重視,給了年輕人很多表演的機會。
后來,北方昆曲劇院要重排《夕鶴》?!断Q》是已故著名昆劇演員洪雪飛和日本教授向井芳樹共同創(chuàng)作的,曾在首都舞臺引起轟動。洪雪飛去世后,誰來演這出戲,頗令人關注。那時候的楊鳳一毛遂自薦,擔綱主演阿慈。
這是一出大文戲,而楊鳳一學的是刀馬旦。為了演好《夕鶴》,楊鳳一咬牙進行了3個月的封閉訓練。她一邊虛心向前輩求教,一邊認真揣摩角色。憑著一股執(zhí)著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楊鳳一生動塑造了阿慈這個角色。
《夕鶴》公演后得到了同行的好評,《夕鶴》的成功也讓楊鳳一找到了自信。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已經(jīng)在電影電視演藝領域風生水起的楊鳳一便再也沒有接過一部電影電視劇,而是一心一意在舞臺上認真表演。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楊鳳一說,“其實從1990年到現(xiàn)在,一直有很多的片約,但我總覺得有一種使命感,就應該在昆曲舞臺上好好表演?!?/p>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以后的幾年時間里,楊鳳一連續(xù)出演了《棋盤會》《百花公主》《貴妃東渡》等劇目,漸漸地,她在全國昆曲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2006年3月,楊鳳一在意大利中部文化名城佛羅倫薩獲得2006年度佛羅倫薩國際婦女獎。這個獎項是創(chuàng)立15年來第一次頒發(fā)給亞洲人。頒獎者說:“這個獎我們頒給了一位來自中國的昆曲表演藝術家,她讓我們近距離地欣賞到了如此優(yōu)美的表演,讓我們知道了一種舞蹈和演唱結合在一起表演的藝術,這就是中國的戲曲!”這中肯的評價是對楊鳳一多年來不斷把昆曲藝術推向國際舞臺的肯定,因此讓楊鳳一感到格外自豪。
退出心愛的舞臺 無怨無悔
2009年底,楊鳳一被選為北方昆曲劇院院長。從一個舞臺的主角轉(zhuǎn)變?yōu)橐粋€幕后管理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變成了全院最大的一個‘服務員,從別人為你服務的角色轉(zhuǎn)換成為所有人服務的角色?!睏铠P一坦言,對于這種角色的轉(zhuǎn)換,“確實是一個很難的轉(zhuǎn)變”。
因為身份的轉(zhuǎn)變,楊鳳一選擇慢慢地讓出心愛的舞臺。她說,“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排一出戲,演員就必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戲上,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一個好的人物來。如果我好幾個月都把精力放在戲上,那劇院怎么辦?要不然就做個好演員,要不然就做個管理者,二者兼得不太現(xiàn)實?!痹谶@種矛盾的抉擇中,楊鳳一選擇挑起院長的大梁,離開了舞臺。
在楊鳳一上任的那一年,她對劇院提出三個承諾:出人出戲;改善人員待遇;改善辦公環(huán)境。其中,最關鍵的是留住人才,特別是年輕人。
楊鳳一常說:“年輕人是最怕被重視的,也是最愿意被重視的?!币驗闂铠P一自身的經(jīng)歷,使得她很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也愿意給年輕人創(chuàng)作機會?!拔矣X得演員們需要機會,尤其是青年演員??赡芤驗槲沂茄輪T出身,所以特別理解青年演員渴望在臺上展示自己、鍛煉自己?!?/p>
在培養(yǎng)演員方面,楊鳳一打破了戲曲界多年論資排輩的慣例,大膽啟用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在她上任院長第一年,就有4臺大戲《牡丹亭》《西廂記》《長生殿》《義俠記》,全部由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的年輕人主演。
楊鳳一說:“我現(xiàn)在的工作就是要出人出戲,給年輕人機會,讓他們出來。只有出色的年輕演員和新劇目不斷涌現(xiàn),昆曲才能真正繁榮振興?!?/p>
這個舉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這個基礎上,很多年輕演員被社會所認知、認可。“這給了他們一個平臺。他們有了這個平臺以后會加倍地努力?!币簿褪菑哪菚r候起,在劇院里就開始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風氣,年輕人都努力學戲,積極進取。
不僅如此,為了留住人才,楊鳳一在推廣市場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2010年,北方昆曲劇院全年演出365場,平均每天一場,讓更多的青年演員有機會得到鍛煉。而且,當年演出收入達到600多萬元,楊鳳一把這些收入全部發(fā)給了演員們,解決了大家生活上的顧慮,調(diào)動了大家的工作熱情。
除了工資翻了幾番之外,楊鳳一還督促演員們沖擊藝術節(jié)文化大獎。在幾年的時間里,北方昆曲劇院不僅涌現(xiàn)出來一批在全國昆曲界引起轟動的年輕演員,更是在6年時間里推出了10部精品力作:舞臺作品《紅樓夢》獲得文華獎,填補了北京市藝術院團多年的空白;昆曲藝術電影《紅樓夢》成為獲得摩納哥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天使獎的第一部中國影片,并獲得了電影金雞獎。endprint
看到這些年輕演員的成長,楊鳳一感到很欣慰,她說,“他們的人生因此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也是我的一份榮耀?!?/p>
雖然,對于楊鳳一個人而言,“個人損失可能多一些?!钡撬謴娬{(diào),“從大的層面來說,退出舞臺專心做院長,對整個劇院的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劇目的建設都是有幫助的,這對我來說,很知足了。人各有志,就看每個人怎么選擇了。我選擇了管理者這個角色,無怨無悔?!?/p>
前行中的昆曲 路漫漫兮
600多年前,昆曲誕生在現(xiàn)在的江蘇昆山地區(qū),它集合了歌、舞、詩、戲等表演形式,行腔優(yōu)美,唱詞精致,以纏綿婉轉(zhuǎn)、柔曼悠遠見長。由于京劇等劇種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yǎng)分,昆曲因此被稱為“百戲之祖”。
“昆曲的發(fā)展史也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史,對昆曲了解多了就會對它產(chǎn)生感情?!睏铠P一如是說。
但是,昆曲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一度遭遇瓶頸。由于劇種局限、觀眾缺少等因素,昆曲的發(fā)展在一段時間里非常低迷。同時,演員演出機會少、收入也特別少,因此從業(yè)人員不斷流失。
這種情況直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改變。
2001年,中國昆曲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稱號。2003年,臺灣作家白先勇集合兩岸三地一流創(chuàng)意設計家,聯(lián)手打造了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眾多年輕人,被稱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后來江蘇省昆劇院推出了《1699·桃花扇》,北方昆曲劇院推出了《紅樓夢》,這讓很多年輕的觀眾開始關注昆曲。
這些都讓楊鳳一感到欣慰,她說:“這個劇種煥發(fā)了新的活力,從聯(lián)合國到我國的各級政府,都對昆曲給予了重視。我們這些昆曲人真的是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p>
從2005年開始,文化部、財政部實施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5年來共資助全國7個昆曲院團整理改編上演26部昆曲傳統(tǒng)劇目、新創(chuàng)和移植改編12部昆曲劇目、錄制200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折子戲。第一個5年結束后,又繼續(xù)實施了新的5年保護計劃,逐漸形成常態(tài)化、實效性和規(guī)范化的國家昆曲保護機制。
政府的資助,給了昆曲事業(yè)極大支持。北方昆曲劇院正是受益者之一。楊鳳一說,“政府推出了相關的政策,對昆曲的支持力度比較大,這些對昆曲從業(yè)者真的是形成了一種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來自自身,更來自周邊這種大的環(huán)境?!钡撬龑τ诤芏嗳藘H僅想著依靠政府扶植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擔憂,“我真的希望能通過劇院上上下下的人員不斷的努力開創(chuàng)出傳統(tǒng)文化的一片新天地,而不要總是躺在靠政府等要的層面上?!?/p>
這些年,楊鳳一的各種社會身份多了起來,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等等,這些身份的轉(zhuǎn)變讓她開始從更高的一個層面來思考昆曲以及其他劇種的保護。
楊鳳一說,對于傳統(tǒng)劇目的保護,她有一種緊迫感?!艾F(xiàn)在要搶救傳統(tǒng)劇目,真是刻不容緩。10年前,我們國家有360個劇種,在這10年當中,很多劇種都流失掉了,現(xiàn)在只有280個劇種。這種流失的速度,對整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來說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我們這些從業(yè)人員要正視?!?/p>
為了昆曲的保護和傳承,楊鳳一要求劇院每年要排兩到三出大戲。她坦言這些無論對演員還是管理者來說,都是一種壓力,但是“必須要跟時間賽跑,畢竟流失的太多了”。
而讓楊鳳一感到高興的是,近幾年來,昆曲的觀眾數(shù)量增長很大,特別是年輕的觀眾越來越多。楊鳳一說,“這是昆曲的未來希望所在。昆曲目前還有很多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難,但我很有信心,用不了多少年,隨著國力提升、全民素質(zhì)的提高,觀眾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和認知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眅ndprint
中國新時代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