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名縣教育局 張陸方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發(fā)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多年來,農村教育雖然實現了跨越式的發(fā)展,但農村教育面廣量大,依然是我國教育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農村義務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辦好了農村義務教育,讓所有孩子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新時代如何促進教育公平,辦好農村教育?我認為必須要在農村推進優(yōu)質教育,努力關愛每個孩子,堅持底線思維,堅守好六條底線。
目前農村地區(qū)經濟相對落后,醫(yī)療資源匱乏,殘疾兒童的教育和康復水平十分低下,大部分農村地區(qū)沒有專門的殘疾學校,這些都不利于殘疾兒童平等享有教育權利。因此,要將殘疾兒童少年教育納入教育體系和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持續(xù)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加快當地特殊教育發(fā)展。既要辦好特殊教育學校,又要堅持推進送教上門、隨班就讀,各學校不得拒收區(qū)域內殘疾兒童少年就讀。
一要進一步加強隨班就讀工作,擴大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規(guī)模,盡可能在普通學校安排殘疾學生隨班就讀。適合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原則上都應進入普通學校就讀。
二要落實普通中小學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資源教室和資源教師建設,充分發(fā)揮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和特教學校巡回指導教師的作用。
此外,對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的鑒定結論和檔案材料嚴格保密,僅由有關管理人員、任課教師掌握,不得在學生中擴散,不得移作他用。學校要加強殘疾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逐步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精神,同時要加強對普通學生的思想教育,形成普通學生與殘疾學生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好校風和班風。
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問題是我國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中,伴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產生的一個普遍性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大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推進教育公平,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全面接受義務教育,幫助他們改善受教育狀況,鞏固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
首先堅持將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在指導、檢查、考評學校工作時,將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教育管理作為重要內容,統(tǒng)一安排部署。
其次發(fā)揮學校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把學校、社區(qū)、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網絡。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或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
此外,堅決做好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入校入園入托工作,確保他們完成國家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可以在農村中小學建立農村留守流動少年兒童檔案,認真落實監(jiān)護人聯系、管理教育以及結對幫扶、親情溝通、寄宿優(yōu)先等各項制度。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公平對待農村留守少年兒童,落實幫扶措施,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加快城區(qū)學校布局規(guī)劃建設,完善城區(qū)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政策,堅持“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接收為主”的原則,明確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就學的條件,本著“就近入學、統(tǒng)籌安排”的原則,與城區(qū)常住戶口學生一視同仁,實行劃片招生免試入學,全部安排在公辦學校就讀。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一般安排到居住地片內公辦學校,若片內公辦學校沒有空余學位,統(tǒng)籌安排到其他相對就近的公辦學校就讀。城區(qū)中小學校要無條件接收,與片內生一并安排入學、分班,享有同等待遇,任何學校不得拒收,不得增設附加條件,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依法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家庭經濟困難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會在他們心靈上留下陰影,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輟學回家。學校要制定切實措施關愛生活困難學生,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積極開展助學幫困活動,確保不出現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現象。認真落實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免除雜費、免除教科書費,按照規(guī)定標準,給予寄宿制貧困生生活補助。針對經濟困難學生,學校要建立相應管理機制,防止中小學貧困生輟學。
大力實施建檔立卡學生“關愛行動”,實現建檔立卡學生“零輟學,零收費”的“雙零”目標,為孩子創(chuàng)建能學、能吃、能住、能玩、能幫的幸福教育生活,讓貧困孩子上好學、讀好書,確保每名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
“學困生”是現代教育客觀存在的一個群體。所謂“學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沒興趣,基礎比較差,失去學習信心,在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上有明顯缺陷,必須經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或醫(yī)療對策給予補救或矯治的學生。加強對“學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推進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措施,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綜合體現,是衡量基礎教育成敗的顯著標志。
學校要牢固樹立“轉化一名學困生,成就一個家庭”的責任意識,全面貫徹“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思想,通過建立“學困生”成長檔案,加強“學困生”的心理輔導,突出“學困生”的特殊地位,在班級實施優(yōu)秀生與“學困生”幫扶,激發(fā)“學困生”學習興趣,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確保不流失一名“學困生”。
學校要加強對特長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興趣特長,讓特長更長,更要注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能讓特長生掉隊。要完善特長生培養(yǎng)體制,強化課堂管理,實施幫扶措施,杜絕特長生“瘸腿偏科”現象。學校要加強同家長的聯系溝通,共同做好特長生的培養(yǎng)工作,確保在發(fā)展特長的同時,促進特長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愛每個孩子,一個都不能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國家“十三五”教育規(guī)劃的一項重要任務;關愛每個孩子,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僅關系到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問題,更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目標的根本要求。因此,做好新時期基礎教育工作,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一定要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尊重和保證每個孩子接受優(yōu)質教育的權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敝挥姓J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關愛好每個孩子,嚴守“殘疾兒童有學上、留守兒童有溫暖、隨遷子女能入學、貧困生不輟學、‘學困生’不流失、特長生不掉隊”六條底線,才能從根本上轉變思想,扭轉局面,辦好農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