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自覺性,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事可干,從資料的搜集、文章的閱讀、學生的提問、解題四個方面略談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點淺見。
關鍵詞:自主學習;動手;動嘴;動腦;動筆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yǎng),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新課改的目標也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而學生的自主性不是與生俱來得,是需要經過培養(yǎng)才能形成的。故此,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首要任務就是要在教學中把理論付諸行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使學生都能自動的去學習語文。為此,我在教學中從下面四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
一、
相關資料,學生搜集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這在語文學習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因為,一個時代創(chuàng)作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會反映著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念;任何一篇文章無不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價值觀念的影響。要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就必須讓學生對此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有所了解。
以前我都是自己直接簡介,這樣似乎很節(jié)約時間,可遇到要結合背景理解的地方,學生卻所知無幾了。當看到陶先生說的“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時,我深受啟發(fā)。在教《長征組歌》時,為了學生充分理解詩句中提到的各場戰(zhàn)爭及紅軍精神,必須要先大體的了解長征。這次我就只告訴學生可以從那些地方查找資料,讓他們自己去了解有關資料。以前我總擔心他們找不到或找的不得要領,沒想到的是學生基本都滿載而歸,在分析詩句時自然地就聯(lián)系了資料,有兩個活躍的同學還毛遂自薦地講飛奪瀘定橋、爬大雪山的情景。時間似乎耽擱了些,可熱烈的課堂氣氛、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前所未有。
可見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資料與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的效果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二、 課文賞析、多樣閱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在課內……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yǎng)閱讀能力,憑了這份能力應當再閱讀其他的書,才能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笨梢娬Z文教學離不開閱讀,語文學習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能力的高低。因為語言文字當中蘊涵的語音感、語意感、語境感不是教師能夠全部講出來的。因此,語文教師應以學生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閱讀能力。
我在教學時,對一些了解性的語段要求略讀,經典語段則要求精讀,優(yōu)美的語段擇要朗讀。時常從文中找一些比較典型的句段,讓學生進行品讀賞評。例如賞析《一面》中的三次外貌描寫時,我先讓他們反復朗讀,再問學生,你認為它好,好在哪里?你認為它不好,不好在哪里?說的有道理的鼓勵、贊揚;說的有偏差的先鼓勵再指出其不當的地方。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文本的習慣,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表達能力。
課堂上教授學生品讀文章的一些方法,課外就讓學生讀與課文有關的作品。去讀同題材的作品,去讀同一種風格的作品,去讀同一時代背景的作品,自己寫點讀后感、讀后評。如學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我就要學生讀杜甫的《聞官兵收河南河北》,從寫法、思想感情上比較它們的異同。
著名語文教育家呂淑湘曾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只有通過不斷地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痹谡n外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一定要把精美的句段找出來并進一步品讀,比較和哪些課文中的相似。然后,再把這精美的句段仿出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抒發(fā)自己的思想。
這樣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不僅鞏固了課堂教學效果,還鍛煉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三、 提問析疑、合作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更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自己提出問題。過去的語文課常常是學生被老師的一連串問題牽來扯去,完全失去學習的主動性。殊不知,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的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自己提絕不一樣。著名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說:“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出問題后應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眼、動手、動腦、動口、討論,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tài),讓學生通過相互的合作,取長補短、辨是去非,自己得出問題的較好答案。如分析《草》中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時,我只告訴學生有哪些描寫方法并提醒他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就給他們十分鐘時間自己在文中找,找好后再分小組討論。這樣全班都動起來了,連平時記筆記都要我盯著的同學也在積極地看、畫、問,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最應該做的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
課內課外,勤記多練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碧招兄壬矎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所以,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糾正學生認為學語文只要讀讀看看就行的錯誤觀念。在不增加負擔的前提下,讓學生多動筆,課堂上自己或同學對問題好的回答記下來;課外看到的好詞、好句抄下來,仿照寫寫;多練那些自由表達自己觀點、感情的題型,養(yǎng)成獨立思考、自主解答的習慣。對此類作業(yè),我常讓學生分門別類,隔段時間集體交換、評論。做得好的同學給以一定的獎勵、不好的時常督促,逐漸的培養(yǎng)學生做作業(yè)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不僅用在現在,還利在將來。
總之,教師要為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就要改變陳舊的教育觀,走出小文本,全面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愿意自動學習語文。
作者簡介:
李友鳳,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石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