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人把目前的語文課程改革比作“似霧,似風,似雨”,可見還有不少困惑或疑慮。課改以來,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多了,合作學習多了,使用多媒體多了,讓學生收集資料多了,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多了……然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畢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大家還缺乏經(jīng)驗,難免會處置不當,乃至出現(xiàn)一些偏差:——語文課堂是比過去活躍了,但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淹沒了語文的本體。——有的語文課還是老路子,課文掰得比較碎,仍有“牽”的痕跡。究其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習慣勢力使然,二是語文課程評價改革工作滯后,三是對“課標”的理解不夠全面。
關鍵詞:多媒體 課程改革 語文課
一、倡簡
要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有人說語文并不簡單,語文是復雜的呀!誠然,從語文學習的生理、心理機制看,確實是復雜的,但怎么學好語文卻并不復雜,就是“課標”上所說的“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實踐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讀多寫嗎?“課標”里說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就是講的多讀?!罢n標”里還說:“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边@不啻是說--寫多了,就會寫了。所以我們不要人為地把語文教育搞得那么復雜,那么高深。有些老師備課,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一、知識能力,二、方法過程,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就將語文學習的目標復雜化了。須知:“課標”里面提出的是“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個目標”!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說,三個維度是一個整體。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寓于知識能力的學習之中,而不是游離于知識能力的學習之外。而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內化,又要經(jīng)歷一個主體自我體驗、自我建構的過程。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當具備這樣幾個特征:頭緒簡化,目標單純;課堂情境相對穩(wěn)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作業(yè)當堂完成,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二、務本
這里的“本”有兩層意思:一是語文的本體;二是文本。語文的本體是什么?葉老早就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口頭的指聽說,書面的指讀寫。講得具體點,就是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語文教學,不能沒有語,沒有文。不能因為強調了人文性,就淹沒了工具性。我們講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有人說,不能過于看重文本,畢竟文本不能解決學生發(fā)展的所有問題。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教師必先鉆研文本。如果教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F(xiàn)在大家談預設與生成很多?!吧伞笨此茙в信既恍裕鋵嵕实纳呻x不開課堂的學習氛圍,離不開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
三、求實
上課、教學研究都要倡導“三實”——真實、樸實、扎實?,F(xiàn)在的語文課,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體,都要讓學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課本,卻偏要把課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讀很好,卻偏要讓錄音機代勞。為什么不可以讓學生讀自己的課本呢?為什么不可以老師自己范讀呢?又如將合作學習與四人小組討論等同起來,動不動就讓四人小組討論,還沒有說上兩句,又立刻叫停。這樣的合作學習又有什么實效呢?我認為,上公開課,應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態(tài)課。搞課題研究也要倡導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在課改中遇到的問題即是研究的課題,自己的教學實踐即是研究的過程,教學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做研究,或者寫文章,才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對于“訓練”,在“課標”中似乎有點淡化了。其實“課標”所反對的只是過去充斥課堂的繁瑣、機械的訓練,是只對考試有用,而對終生無用的那些“題海戰(zhàn)術”。如疲勞轟炸式的抄抄寫寫,連篇累牘地做模擬試卷……我們還是看看“課標”上是怎么說的吧:“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感悟、積累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本毩暫蛯嵺`,達不到自動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場。這話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與實踐。”我們強調的訓練是基本的訓練、科學的訓練、活化的訓練。這從蘇教版小學語文課后作業(yè)的設計以及“學用字詞句”“處處留心”“語文與生活”等欄目的設計可以看出來。這些練習是為了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是具有開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鼓勵探究的,是能夠激發(fā)兒童興趣的。
四、有度
所謂有度,就是應當把著力點放在調整和深化我們的認識上,避免形而上學和片面性,從而在新基礎上建立新平衡。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不可能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進的。要實現(xiàn)重大變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從而出現(xiàn)新的不平衡。隨著變革的逐步深入和經(jīng)過不斷調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學習文本,適當?shù)刈饕恍┩卣故潜匾?,但要防止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fā)揮。我們在聽課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過度拓展的情況。比如多媒體、表演的使用,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讀書是主線,應以讀為主,以表演、多媒體助讀。學生看多媒體雖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體“看懂”的,卻不是讀課文“讀懂”的。我個人認為,在語文課上,多媒體一定要慎用。要用其當用,不可隨便濫用
作者簡介:王會(1984.10-),漢,信陽市羅山縣,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