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興年
摘 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對學習動機不同的學生設立各自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可以把握成功的。培養(yǎng)出具有優(yōu)良品質和個性發(fā)展的人才。
關鍵詞:因材施教;素質教育;個性;學習動機;學習興趣;長善救失
每個人都具有待開發(fā)的潛能,都有他們自身的價值。但是,由于遺傳上的差異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導致他們具有的潛能不同,已獲得的知識技能水平不同,道德品質不同。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就要從根本上摒棄應試教育的淘汰制,做到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提供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所以,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與個性。
一、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需要,提出適當的要求
學生的任何行為都具有內在的動因和需要。教師的“教”是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學”的環(huán)境,從“教”到“學”的轉化,最終要反映在學生身上。所以,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彈性,要適合于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的教學活動,總是不斷地向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如,課堂上不注意聽講的學生,大致有這樣幾種:一是很聰明的學生,用他們的話說:“老師講的,我早會了。”覺得厭煩、枯燥,坐不??;二是基礎很差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如同聽天書,一點聽不懂,坐不?。蝗钦{皮搗蛋愛說好動的學生,也坐不?。凰氖怯卸鄤影Y的學生,他們自控能力差,也坐不住??梢?,同樣的要求對于具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適當的。只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適當的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跳起來夠的著”,才能使優(yōu)秀學生發(fā)揮長處,更上一層樓,使中等學生再提高一步,使學困生學生有成功的希望。唯有這種對每一個學生都“適當”的要求,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僅不能達到目的,而且阻礙學生的發(fā)展。
二、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激勵
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項基本工作。學生的學習動機或不學習的動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對優(yōu)秀學生,由于他們的基礎較好,反應比較快,總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比別人高;對于學習比較差的學生,由于反應比較慢,上課不專心,學習不刻苦,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學習成績總在其他學生的后面,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時會灰心喪氣,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輔導和幫助。如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或要他們超過班里的其他同學是非常困難的。要使學生各自得到發(fā)展,就要鼓勵優(yōu)秀學生不能滿足于現狀,而是要制訂新的目標更上一層樓。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比如,“每次作業(yè)的錯誤不多于五個”等,并在他們達到目標時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愉快的情感體驗。這樣,也許這個學生仍然是班上的學困生,但只要有了進步,學習上就獲得了成功,就能產生滿足感,并伴隨成功的喜悅,繼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而失敗的體驗,常常會導致心情不愉快,并容易使他們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對學習生活產生反感。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了解學生的優(yōu)缺點,幫助學生長善救失
對學生的培養(yǎng)在于長善救失。所謂長善救失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消除其消極因素。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善”和“失”的所在,才能有針對性采取教育措施,幫助他們揚長避短。任何一個學生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他們還未成年,還在發(fā)展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彌補短處,使他們更好地成長。對學習成績差或品德上有不足的學生,尤其要深入了解。如:學生有違反紀律、打架罵人、小偷小摸等現象。有的可能是不理解紀律的意義與要求,有的可能是沒有養(yǎng)成必要的常規(guī)習慣,有的可能是意志性格上存在某些缺點,如任性、執(zhí)拗、不能自制等。只有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具體分析學生發(fā)生問題的原因,弄清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對不同的問題對癥下藥,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對學生的問題不分情況,不論情由,都是一通說教,那就如同對待不同的病人,采取千人一方的治療方法一樣,是不可能治好病的。
四、了解學生個性,培養(yǎng)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才
個性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穩(wěn)定的、綜合的特征。個性差異不僅表現為人們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征,而且表現為在同一方面的不同水平。在年齡相同的學生中,我們會發(fā)現有的很聰明,有的則比較遲鈍,有的善于記憶,有的善于思考,有的性情開朗,有的心胸狹窄,有的比較堅強,有的比較脆弱,有的活潑,有的文靜等,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個性差異。
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是發(fā)展良好的個性人才,而不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標準件”。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個性,才能采取既有原則又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比如:對自高自大、自尊心強的學生,可以利用其上進心,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對于自卑的學生,就不能過多責備,而要讓他多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促其成功,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能力,增強自信。對于有愛好和特長的學生,要組織他們參加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使每個學生的興趣得到發(fā)展,個性得到張揚,培養(yǎng)出具有優(yōu)良品質和個性的學生。
總之,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所以要因材施教。要因材施教,就必須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
參考文獻: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