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縮影
對于適合學生閱讀遷移、從中借鑒寫作技巧的文本,教師應積極發(fā)揮教材的例子作用,要為學生指出作者“如何寫”的秘密,著力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遺憾的是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卻常常忽略了這一點,人為分割閱讀與寫作,致使學生不能從閱讀中有效“借鑒”寫作技巧。筆者結合特級教師管建剛執(zhí)教的《水》一課,淺析其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如何寫”的指導策略。
【案例】兩件事中,哪一次洗澡時間來得長,發(fā)生的事多?哪一次洗澡時間來得短,發(fā)生的事少?
下雨天洗澡,寫了幾節(jié)幾行?一勺水洗澡,寫了幾節(jié)幾行?
事情少,參與人多,卻只寫了7.5行,而另一件事卻反而寫得詳。請問:這是為什么?
(更能體現(xiàn)水的缺少,突出中心。)
(總結)寫了兩件事。一件略一件詳。一勺水洗澡更能體現(xiàn)這篇課文的中心,所以內容的安排……
【賞析】關于作者選材的詳略,管老師沒有直接分析,而是通過引導學生數(shù)小節(jié)、數(shù)行數(shù)的形式,在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的同時,以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來突出水的珍貴。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選材詳略的依據(jù),即用水最少就應詳寫。不少教師在習作教學時雖然也強調寫作詳略,強調寫作選材,但大多空洞說教,缺乏具體例子比較分析,導致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也疲憊,而其素材詳略依據(jù)卻始終不得要領。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更需要學習名師案例,從簡單中發(fā)現(xiàn)不簡單,真正發(fā)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學生學得輕松,聽得入神。
【案例】三四秒鐘時間的事寫了一段話,這段話讀下來得用多長時間?(讀——計時)
三秒時間的事,以你們的速度要讀36秒,是12倍。為什么用36秒來寫?
作者把水滴落下來的時間拉長,水滴落下來的速度放慢——課文中哪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出示句子:“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地上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p>
這一勺水經(jīng)過了哪些部位?這里面還有什么讓水慢了下來?怎樣讓時間慢下來?
(1)分三次:滑過、滑過、滑過。
(2)分步:七個部位 從上往下滑。
(3)哪些部位沒寫?(肚子、屁股……)聽老師讀(讀的內容增加“肚子”和“屁股”),請問這樣寫好不好?
“三”恰到好處:入木三分、火冒三丈、約法三章……
【賞析】怎樣把握特寫鏡頭?管老師沒有進行空洞說教,而是在閱讀中滲透寫作技巧。具體來說,則是分為三步走:第一步,用讀的方式讓學生感知時間,明明三四秒的事情,卻要讀三十幾秒,從中感受時間的延長;第二步,即通過關鍵詞,即三個“滑過”,讓學生感受水的分步“滑過”,從而體驗時間的延長;第三步,即引導學生即便分步寫,也要把握度,即事不過三,突出“三”這個具有魔力的數(shù)字,以便體現(xiàn)時間延長的適度。
【案例】水滴到了膝蓋,有一句話非常神奇。讀完這句話,水滴還在膝蓋。
(在水的滑動中,我聽得到每個毛孔張開嘴巴的吸吮聲,我感覺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動在加快。)
感受:一旦將筆深入到內心感受,外部世界就開始神奇地變化。
為什么不寫“我好舒服啊!我好舒服??!”?
像這樣我們砸破腦袋都想不出來的話,只有一個辦法——背下來。(試讀、抽背)
【賞析】針對缺水,在文本中有生活上的難熬已經(jīng)上升到生命上的煎熬。在教學中,管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讀來感悟、體驗,從中與作者進行對話;通過“細節(jié)”描寫傳遞感悟,將其寫法融入學生的語言表達之中。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便于學生感悟寫作技巧,而且還能推促文本主題理解,實現(xiàn)“曲線救國”的目標。
閱讀教學指向寫作,管老師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推敲,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在對矛盾沖突的體悟中,不斷創(chuàng)設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在與作者進行思想共鳴的同時,從中輕松學習寫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