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向華
不同體裁的文章有著不同的文體特征。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關(guān)于文體意識,教師不應(yīng)單純以理論說教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而應(yīng)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文體意識的滲透,使學生在了解把握不同文章特征的基礎(chǔ)上,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水平。
沒有目標就沒有收獲。在教學中,對于一篇課文來說,在文體意識的滲透上要達到什么目標,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課文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感悟,滲透文體意識于閱讀理解之中。
如《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這幾篇寫景類的文章,同樣是寫景文,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卻不相同。如《黃山奇松》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總分總”的構(gòu)段形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其他兩篇文章有著各自的特點。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在對學生進行文體意識滲透之前有明確的目標——讓學生了解寫景文的常用寫作方法。在此基礎(chǔ)上再進行恰當?shù)臐B透,使學生對所學寫景文的特點的印象更加深刻。
該案例中,我主要以寫景文為例,介紹了對學生進行文體意識滲透要有明確目標的重要性,真正對學生進行的文體教學不再流于形式。
對于教材中的課文來說,文體不同,其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也自然有所區(qū)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在立足于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恰當?shù)貙W生進行文體意識的滲透,以增強學生的理解。
如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一課時,一位教師在文體意識滲透方面處理得就非常好。他是這樣提問的:“閱讀了這篇文章以后,你們了解了哪些知識?”有學生說“我知道了金字塔大大小小有70多座”;有學生說“我知道了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在學生發(fā)表各自看法的基礎(chǔ)上,教師趁機說道:“我發(fā)現(xiàn)你們剛才把70多、146米多、40層等詞語都讀得非常重,這是為什么呢?”有學生說:“這是因為這些數(shù)字非常重要,它準確寫出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是多少?!表樦鴮W生的回答,教師接著說道:“也就是說用數(shù)字來表現(xiàn)金字塔的高度更為具體些,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列數(shù)字,你們在表達的時候也可用這種方法?!?/p>
該案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并未刻意對學生進行說明方法理論知識的介紹,而是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從而使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在課堂中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滲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對于不同文體特征的文章來說,學習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師在文體特征的滲透上要善于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出發(fā),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滲透,從而使學生自然地理解與接受。
如《鷸蚌相爭》是寓言故事,有位教師在教學時精彩頻頻。在學生讀完課文以后,先把班里的學生分成鷸和蚌兩個組,然后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筋疲力盡”等詞語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學習得輕松愉快,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寓意,比起教師專門讓學生死記硬背寓言的寓意效果要好得多。
上述案例中,根據(jù)課文特點,教師主要采取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以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這樣教學,關(guān)注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了文體意識的滲透。
在教學中,關(guān)于文體意識,教師應(yīng)輕講授而重滲透,應(yīng)根據(jù)不同文體特點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并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文體意識的滲透,如此教學,學生對文體知識才會理解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