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智 錢 佳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Discussion on Gratitud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Zhi,QIAN Jia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Nowadays,the government’s funding system for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s comprehensive,however,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system on gratitude is still lacking.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lacking sense of gratitude of the students,who receive the financial aids,from four aspects,it suggest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gratitude of the funded students by starting to construct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and building gratitude culture in campus through organizing fruitful practical activ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Aid students;Gratitude education
自2007年以來,國家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不斷地增加,我國高校普遍形成了“獎、助、貸、免、補、勤”等多方位、多渠道的資助體系,基本實現(xiàn)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有學上的目標。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運行體系和配套措施漸完善[1]。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一些受助學生誠信缺失、感恩意識不足,揮霍資助金、拖欠助學貸款等事件也屢有發(fā)生,受助學生感恩意識弱化的問題得到了社會的關注。
受助學生缺乏感恩意識,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就應當?shù)玫劫Y助,甚至有極少數(shù)學生認為自己是貧困生,憑什么不給助學金。其二,有些受助學生有感恩的意識,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回報;有些受助學生因為自卑心理,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
高校建立的資助體系日趨完善,受助學生數(shù)量也不斷攀升,但未能建立起長期有效的育人措施。講授感恩知識、一場感恩講座、幾次感恩活動,校園沒有形成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圍。短期的形式化的表面教育,并沒有做到讓受助學生將感恩付諸于實踐,真正讓受助學生知恩、感恩、付出。
城鄉(xiāng)和家庭貧富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大多數(shù)貧困生處于一個相對弱勢的位置,社會文化中“等級觀念”依然存在。經(jīng)濟地位低下,在社會上就會受到歧視,就沒有話語權,這一觀念嚴重影響到貧困學生的價值取向,內(nèi)心的感激之情逐漸淡化,對社會的回報和施恩更是難以實現(xiàn)。
育人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將感恩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全員化參與、全過程教育”的育人模式,形成協(xié)同育人合力[2]。第一,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第二,專業(yè)課教師要充分挖掘,將思想政治滲透到專業(yè)課中,發(fā)揮專業(yè)課的育人作用。第三,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利用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加強對受助學生的教育管理,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jié)合,增強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第四,深化落實黨員干部、骨干教師聯(lián)系幫助學生制度,注重情感溝通,利用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融入感恩教育。
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jié)合,創(chuàng)新感恩實踐活動的形式和途徑。第一,組織受助學生積極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如實驗室每周志愿服務一小時、社區(qū)“關愛健康,安全用藥”宣傳等,利用專業(yè)知識打造有特色、有口碑的常態(tài)化志愿服務,使他們在接受資助的同時鍛煉能力,關愛他人,回報社會。第二,舉行南大校友會、河海大學校友會、福彩一滴水等社會資助座談會,愛心人士對受助學生悉心指導,就學業(yè)、生活等進行廣泛交流,讓受助學生真誠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將關愛銘記在心。
充分發(fā)揮校內(nèi)輿論陣地的主導作用,參與到感恩教育過程中,推進以文育人工程,加強校園感恩文化建設,創(chuàng)設感恩的校園氛圍。第一,利用宣傳欄、廣播站、微信、微博等媒體陣地,制作傳播貼近大學生特點和需求的新媒體作品,增強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吸引力,精心營造校園“感恩文化”氛圍。第二,利用新校區(qū)建設的契機,將感恩教育納入校園環(huán)境文化規(guī)劃與建設,利用小品雕塑、長廊、文化墻、宣傳欄等進行展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濃縮固化,發(fā)揮文化熏陶和育人作用。
感恩教育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宣傳,高校的感恩教育,要從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抓起,同時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受助學生參與到感恩實踐中,對社會和學校做一些有意義的志愿服務,在實際行動中傳遞感恩之情,提高感恩教育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