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寧,萬澤民
(1.浙江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臨安311300)
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 “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統籌研究農業(yè)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后城鄉(xiāng)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這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從我國經濟和社會長遠發(fā)展的高度,向全社會提出的一個重大課題。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城市建設和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之一,他們的利益訴求得到應有的表達和保障是 “十二五”規(guī)劃中的題中之義?!稗r民工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工利益保護問題,農民工利益表達則成為解決農民工利益問題的關鍵?!保?]
所謂的 “新生代農民工”,一般指80后和90后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新生代農民工之所以為 “新”,是因為相對于以前農民工具有自身新的特點,同時他們的利益訴求也展現出新的特點。2011年2月20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fā)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出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五大新的特點:受教育時間較長,專業(yè)技能較欠缺;過半未婚,生活經歷簡單;多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就業(yè),外出謀求發(fā)展動機強烈;多聚集在第二、第三產業(yè)就業(yè);絕大多數從業(yè)于外商投資企業(yè),在國企就業(yè)比重近期有所攀升。與此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訴求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發(fā)生了三大變化:一是由工資支付保障向社會保障轉變;二是由以往進城掙錢回鄉(xiāng)向融入城市生活轉變;三是由改善住宿條件向要求城市提供公共服務轉變。“盡管農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但是職業(yè)與生活空間的改變并沒有帶來農民工由‘農民’向 ‘市民’的完整的角色轉變?!保?]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和權利某種程度上遭受侵犯,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引發(fā)了一些新問題。
近年來,農民工維權的道路也很不平坦。農民工張海超開胸驗肺想必眾人記憶猶新。張海超在企業(yè)工作了3年,患上塵肺病而得不到企業(yè)的補償,且拒絕為其提供相關的資料,為了查出真相,他不顧醫(yī)生和家人的勸阻,堅持 “開胸驗肺”,以此揭穿謊言。張海超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社會中還有千千萬萬個張海超,他們?yōu)槠髽I(yè)賣力賣命,但是當他們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企業(yè)卻視而不見。他們只好用一己之力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顯得既悲壯又悲哀。新生代農民工維權之路是漫長而又曲折的,維權的成本高,渠道不通暢,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這些都是烙在新生代農民工心里深深的痛。
近年來連續(xù)出現的 “民工荒”現象存在許多原因:農民工返鄉(xiāng)的季節(jié)性規(guī)律,屬地經濟的發(fā)展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就地擇業(y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工資待遇吸引力下降……但歸根結底,還是農民工的權利不被城市認可和接納所致。這種權利,不僅是城市管理者象征性的慰問和表態(tài),而且必須以確定的制度善意容納農民工的利益訴求。還有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背后雖然肯定有諸多復雜的因素,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選擇放棄生命的員工,都是19到26歲的年輕農民工,并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有中專生、高中生,也有大學生。他們所受的教育使他們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愿望與期盼,因此他們更加無法忍受枯燥、重復、機器一樣的工作。新生代農民工比他們的父輩承受著更重的壓力,他們要回鄉(xiāng),家鄉(xiāng)早已沒了土地,就是有土地他們也基本不會務農了。他們的生活似乎已經離不開城市了。但是,城市所能給予他們的并不是他們想要的城市人的生活。對此,他們的抗爭方式也許是殘酷的,比如結束生命;也許是簡單的,比如挑選自己中意的企業(yè)就業(yè),哪怕企業(yè)是在內地、二、三線城市,只要收入合適、崗位比較穩(wěn)定就行。他們的利益訴求如何去表達如何得到保障,是擺在面前的急需解決的難題。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融入城市,留在城市生活,這促使他們考慮很多東西,比如住房、生育、子女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等。這些 “考慮”都會體現在他們的利益訴求中。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訴求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因此,比較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亟需建立。
新生代農民工是人民群眾中最大的利益群體之一,他們既聯系著龐大的農民群體,又聯系著工人群體,一旦這一群體出現問題,農民群體和工人群體也會相繼出現問題,鑒于他們的特殊特點,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他們的照顧和保護。只有暢通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表達渠道,傾聽他們的利益訴求,給予他們作為國家公民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得的利益,才能抓住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關鍵。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保?]保障農民工的這些權利能夠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構建服務型政府,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經濟的健康平穩(wěn)發(fā)展。
溫家寶同志在剛剛結束的兩會報告中指出,我們要不斷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建設。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益,接受人民監(jiān)督;必須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維護群眾利益的法規(guī)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必須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建立健全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從制度上改變權力過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約的狀況,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必須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建立健全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表達機制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一步。
鄧小平強調:“我不止一次講過,穩(wěn)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4]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并必將成為產業(yè)工人的主體,該群體具有一些不同于傳統農民工的新特征、新訴求和新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成為國家發(fā)展中事關大局的緊迫問題。國務院農民工辦公室副巡視員王淑霞說,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權利意識更強,訴求更高。因此,他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表達并保護,將會引發(fā)出許多社會矛盾。新生代農民工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之一,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減少直至杜絕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維持經濟健康快速發(fā)展的迫切要求。
新生代農民工最突出的特點是權利意識更強,訴求更高。但是,我國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相應的利益表達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或者雖然建立起來但不完善,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缺陷,如利益表達的制度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渠道不通暢,政府的回應度低等。
目前,我國規(guī)范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表達的制度雖然有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但仍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美國著名學者阿爾蒙德提出:“利益表達是要付出代價的,堅持持續(xù)不斷的利益表達,其耗費量很大,靠公民個人無力承擔?!保?]亨廷頓也認為:“組織是通往政治權力之路,也是穩(wěn)定的基礎,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保?]現代民主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民主性主要體現在它所代表的社會利益群體的廣度上,每個利益群體都應當在國家政治系統中有相應比例的代表,通過這些代表來反映該群體的利益。一個利益群體代表的缺乏必然會導致在國家政治過程中,其利益表達有可能被忽視進而利益受到損害。”[7]由于工作地點分散、工作時間長、交流機會又少等等原因,農民工組織組建難度大,沒能廣泛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行業(yè)組織,無法依靠組織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制度化、組織化正是現代社會政治發(fā)展過程中公民維護利益的一個趨勢。我國目前既沒有健全的制度,又存在組織性差的障礙,嚴重削弱了利益表達保護機制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利益表達形式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如書面、電話、親自登門等多種形式,但是卻得不到很好的反饋。處理時間漫長,反饋不及時,更有甚者石沉大海,毫無音信,最終沒有解決問題,使相當數量的案情積壓。同時,我國傳統官僚主義頑癥的存在往往使得正式的政治參與欠缺應有的民主性與法治性,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訴求不能及時傳達和反饋。
我國利益表達渠道主要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村委會和居委會、信訪、人民代表政治協商會議;社會團體如工會婦聯等,大眾傳媒,行政領導接待如市長接待日、書記信箱等渠道。雖然有很多渠道,但這些渠道并不暢通,甚至流于形式,功能缺失。目前,我國的大眾傳媒大多為商業(yè)性的機構,對傳播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訴求的時候會有所選擇,它們一般會選擇能吸引觀眾和讀者的事件來進行報道。這樣,利益表達渠道具有很大的不規(guī)范性和偶然性。近年來,農民工的勞資糾紛引發(fā)了許多的群體性事件,如南海本田汽車工廠停產事件、無錫尼康光學儀器 (中國)有限公司工廠中毒事件等。這些理應得到及時處理的事件,由于利益表達的渠道不暢通,給社會治安和穩(wěn)定帶來極大的影響。
法律、制度是保護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權利的基礎,也是法治國家的要求。只有建立以權力為基礎的制度安排,才能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表達行為的正常化和權力的高水平均衡。他們的利益表達不僅需要法律保護,同時也要將他們的利益表達行為納入制度化的渠道。首先是制定保護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相關法律制度。由于新生代農民工長時間生活在背井離鄉(xiāng)的遙遠的城市,很少生活在自己的戶籍地,本應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等政治參與的權利形同虛設。因此,立法部門應該修訂有關法律制度,為他們參與城市政治生活開辟途徑進而保障他們的這些最基本的權利。其次是完善現有法律援助的法規(guī)、制度。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社會救助和法律援助法規(guī),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法律援助的職能。通過法律宣傳日、免費咨詢日等各種形式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提供法律幫助,形成一系列配套的福利性的法律咨詢服務與法律援助體系;并且要完善現有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申訴控告等法律救濟制度,使他們能夠通過法律途徑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進而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fā)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3]“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社會成員和社會階層接觸非政府組織要更容易、更直接,因此,社會組織逐漸成為利益主體表達需求的重要渠道。”[8]這說明黨把社會組織的作用發(fā)揮在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方面,把它作為保障實現人民利益的可靠力量,也說明加強農民工的組織建設,是實現新生代農民工權利、保護合法利益的 “突破口”。首先,要進行廣泛的組織建設。組織設立的最大限制在于政府的政策和規(guī)章,各級政府必須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社區(qū)管理范圍,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或相應的維權社會組織。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地方,可以通過當地政府和農民工協商的辦法,建立農民工組織,并逐步形成農民工輸入地與輸出地兩地工會聯手雙向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機制。其次,新生代農民工應積極加入組織。通過參加工會等社會組織,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再次,組織本身要幫助農民工運用法律、政策、制度等武器,完成自己肩負的維護權益的艱巨任務,切實保障他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在實際行動中努力替他們說活,為他們撐腰,并逐步提升組織整體維權工作水平。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工作效率直接關系到農民工的利益能否得到及時保障。首先,政府及工作人員要進一步接受培訓和業(yè)務教育、進修等,進一步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度、協同配合制度、總結反思制度,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組織領導班子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落實聯系群眾制度和調查研究制度,能夠及時回應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訴求。其次,政府部門應嚴格按照工作職責,進一步完善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健全重點工作問責制,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和嚴格的問責制,開展經常性的監(jiān)督檢查,發(fā)現問題要及時進行通報并限期整改,造成嚴重后果的要進行責任追究。各工作部門要切實做好上級交辦事項和局重點工作的督查督辦,定期對落實和辦理情況進行梳理匯總,真正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再次,政府要建立有效、廣泛的信息公開渠道。要重視與新聞媒體的溝通,隨著網絡和手機的迅速發(fā)展,新興媒體已成為社會意見的重要匯聚之地,很多輿情也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平臺得以表現。因此,要主動與網絡媒體建立聯系,特別是在權威網站上及時將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公開,確保正面的、權威的信息始終占有主導權。要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聯系,發(fā)揮他們的資源優(yōu)勢,加強對重點網站的跟蹤、監(jiān)控,為應對輿情創(chuàng)造條件。針對新生代農民工最關心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反饋到相關工作部門并制定措施妥善解決。
“順暢的利益表達渠道是人們有效地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前提條件,也是利益表達制度化的基本保證。”[9]我國現有的利益表達的渠道有人民代表大會、信訪、聽證、工會等,但這些渠道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不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要求。賈慶林同志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指出,政協要暢通信息收集、報送和反饋渠道,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時準確地把握全局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努力成為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反映群眾意見訴求的重要渠道,成為黨和政府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它的公開性、廣泛性、及時性的特點,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信訪條例》正式施行6年來,妥善處理了新生代農民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和突出問題。信訪工作要先做在前頭,要經常性地逐一摸底排查,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進一步完善信訪信息化建設,完善督查督辦制度,加強信訪干部的素質培養(yǎng),認真學習有關信訪的文件精神,切實提高信訪干部的自身素質,提升其業(yè)務能力,為營造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作出積極貢獻。
[1]石學峰.著力建立健全農民工利益表達機制 [J].求知,2009(6):7-9.
[2]鄧秀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及其市民化路徑選擇[J].求索,2010(8):71-73.
[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30.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5](美)阿爾蒙德著,曹沛霖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99.
[6](美)塞繆爾·亨廷頓著,汪曉壽,吳志華,項繼權,等譯.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 [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91.
[7]楊正喜,唐鳴.論當代中國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 [J].中州學刊,2006(3):9-11.
[8]何影.關于當代中國利益表達均衡的思考[J].求實,2010(9):49-52.
[9]吳佩芬.群體性事件與制度化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J].思想戰(zhàn)線,2010,36(4):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