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濱州學院藝術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古詩詞作為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其高超的藝術成就以及文化內(nèi)涵上的獨特韻味而受到了世人的代代詠頌?!盵1]《長相知》是我國漢代樂府民歌中的一首情詩,后來由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對其譜曲,成為了古詩詞藝術歌曲。從歌詞方面看,原詩歌最大的特點在于簡約而不簡單。詩歌篇幅不長,僅僅寥寥數(shù)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焙竺娴娜洹伴L相知”則是作曲家根據(jù)創(chuàng)作需要加入的。整首詩歌的含義也不難理解,即一個女子的愛情獨白:“上天啊,我想與他相知相交,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也不會衰減。除非是山峰沒有了棱角,滔滔江水枯竭,冬天雷聲陣陣,夏天普降暴雪,天和地合二為一,才能與他分開?!弊髡卟捎昧丝鋸埖氖址ǎ憩F(xiàn)出了個人對愛情的忠貞。同時,也正是這種夸張手法的運用,讓整首詩詞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畫面感,即在品讀詩詞時,腦海中會形成一幅對應的畫面,由此也獲得了意境美感體驗。
從作曲方面看,全曲共24個小節(jié),分為引子、第一樂句、第二樂句和尾聲四個部分。在“上邪”這個引子部分中,一個“耶”字長達9拍。其深意在于,在漢代這個封建社會中,女子是絕不可能隨意表露自己的愛情向往的,所以,女主人公是十分猶豫的。但最終還是對愛情的渴望戰(zhàn)勝了封建思想的禁錮,唱出了“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一句。該句是愛情獨白的首句,所以較之引子部分,旋律線呈下行走向,中低音運用較多。雖然聲音是相對低沉的,但對愛情的向往和忠貞是絲毫不動搖的。隨著音樂的進行,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逐漸掀起了波瀾,唱出了六個排比短句。此處的音樂情緒與第一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語速加快,聲調(diào)變高。特別是“乃敢與君絕”一句,作為對之前五種假設的總結,格外堅定有力,表現(xiàn)出了女人主人公誓守真愛的決心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最后三句“長相知”是作曲家后加的。通過三個詞的反復,進一步表現(xiàn)出了女主人公對永遠相愛的渴求,同時也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
從整體上來看,音樂創(chuàng)作主要有三個特點:首先是調(diào)式。作曲家特意采用了中國五聲調(diào)式中的羽調(diào)式,并在樂曲的前奏部分就把調(diào)式確立起來,從而為全曲的音樂風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次是裝飾音。多個裝飾音的巧妙運用,都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功效。如單前倚音的使用,在使旋律流暢、連貫的同時,又不失精巧。同時,再配以附點和切分節(jié)奏,使音樂進行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正是作曲家精湛創(chuàng)作技法的展現(xiàn)。再次是對戲曲音樂的有機借鑒。戲曲是傳統(tǒng)藝術中的一顆明珠,也是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重要的學習對象。在該曲中,作者主要對戲曲中的拖腔進行了借鑒,特別是每句的最后一個字都采用了拖腔處理。從本質(zhì)上提升了作品的韻味,展示出中國藝術歌曲特有的風格之美。
在面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時,應先對古詩詞本身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讀。特別是這些古典詩詞與現(xiàn)代的白話文是有較大差別的,必須逐字逐句推敲,才能正確領會作品的深意。以《長相知》為例,雖然只有幾十個字,但可謂字字珠璣,需要演唱者結合作品的背景細致分析。從整體上看,這是女主人公的一段愛情獨白。從局部來看,詩詞通過幾個意象的精準選擇,構成了多個假設,然后對假設進行判斷,所以,情感表現(xiàn)是堅定而熾熱的。以此為基礎,再對作品進行音樂分析,包含結構、曲式、旋律等。這種由文入樂,可以獲得對作品正確而全面的把握,避免走入誤區(qū)。其次是身臨其境。聲樂演唱是一門二度創(chuàng)作的藝術,所以,在演唱中,演唱者就化身為了作品的主人公。因此,需要演唱者借助想象、聯(lián)想等,構建起一個真實的情境,并主動回憶個人是否有過相同或相似的經(jīng)歷,最終獲得感同身受的演唱效果。
情感是歌唱藝術的靈魂,對于這首作品來說,情感表現(xiàn)更是演唱的核心所在。所以,要求演唱者應做好心理和技術的兩方面準備。具體來說,演唱者在對作品進行分析和體驗之后,已經(jīng)形成了相應的演唱欲望,所以要全身心地投入演唱中,做到心無旁騖。否則就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患得患失等狀況,導致歌唱不自然、不協(xié)調(diào)。以此為基礎,則要對演唱技術進行靈活的運用。雖然情感是歌唱的靈魂,但是,這種“情”是通過演唱技術表現(xiàn)出來的。以該曲為例,演唱者過于興奮而唱破音,或者過于投入而泣不成聲,都是不可取的,也難以獲得與觀眾的情感共鳴,失去了歌唱的本質(zhì)意義。所以,要充分做好心理和技術上的兩方面準備,真正做到情之所動,音之所生。
古詩詞類藝術歌曲兼具中西兩種色彩,所以具有一定的演唱難度。以該曲為例,有多個細節(jié)需要演唱者有針對性地處理。在音色方面,不宜采用純民歌的音色,而應該對美聲唱法予以適當?shù)慕梃b,使音色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質(zhì)感;在音量方面,雖然表現(xiàn)的是女主人公對愛情堅貞的信念,但是,正所謂“有理不在聲高”,所以,音量上不宜過大,給人以“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感;在音準方面,多次出現(xiàn)的拖腔,很容易讓演唱者的音準出現(xiàn)問題,所以,應將這部分摘出來進行單獨練習,準確把握后再加入氣息和方法。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演唱者一方面要夯實個人演唱基本功,絕不能一味地“吃老本”,而是將基本功訓練貫穿于歌唱生涯始終,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另一方面,則要主動演唱更多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曲目,做到見多識廣,才能在實際演唱中得心應手,變換自如。
聲樂演唱是一門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化風格,也是一個演唱者成熟的重要標志。所以,在具體演唱中,演唱者應樹立起創(chuàng)新意識,敢于進行個性化表現(xiàn)。以該曲最后三句“長相知”為例,此處既可以演唱得十分堅定,也可以采用漸弱處理,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感覺和味道,但都表現(xiàn)出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向往;反之,如果所有演唱者都采用同一種處理方式,則會造成同質(zhì)化現(xiàn)象,給觀眾以審美疲勞。需要指出的是,個性化表現(xiàn)絕非是盲目的、毫無來由的,而是建立在對作品充分認知和體驗基礎上,如果脫離了作品本身,那么這種創(chuàng)新就是毫無意義的。這一點是演唱者需要牢牢把握的原則之一。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古詩詞這朵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代表之一。”[2]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不僅使藝術歌曲得以在中國生根,而且也為世界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堕L相知》正是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特別是在多位歌唱家的精彩演繹下,曾多次唱響于世界各地的舞臺。所以,應對這首曲目有充分的重視,并從這首曲目出發(fā),對古詩詞類藝術歌曲的演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這對于個人演唱水平的提升和中國聲樂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