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江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將“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有效地引入小學語文教學,能夠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們成長的天堂。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讓學引思;小學;語文;教學
“讓學引思”的語文課堂需要教師利用“慢”的教學理念,適當放慢教學節(jié)奏,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并注重細節(jié),優(yōu)化教學方法,使學生盡情體驗學習過程,引發(fā)他們成功的體驗。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讓學引思”教學模式的意義,才能推動素質化教育的有效開展。
一、以學定教——基于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會采用“先教后學”的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訴求。在“讓學引思”教學模式中,教師需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思路進行融合,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學習。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進一步指導。
比如,在講解《艾滋病小斗士》前,我讓學生自己預習生字詞,讓他們先學。在課上,我借助預習單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根據(jù)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幫助他們認識一些容易寫錯的生字詞。接下來,我讓學生齊讀課題,并讓他們根據(jù)課文題目提出問題。學生們看到這個題目時,也產(chǎn)生了疑惑,有的學生提問:“什么是艾滋?。俊庇械膶W生提問;“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斗士呢?”然后,我用多媒體顯示了一些關于艾滋病和“斗士”的知識。接下來,我提問:“一位12歲南非兒童的去世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為什么人們要稱恩科西為‘艾滋病小斗士呢?”我沒有直接帶領學生解析課文,而是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讓他們初步解決疑問,闡述自己的理解。然后,我結合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知情況,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然后,我讓學生交流討論:課文圍繞“艾滋病小斗士”講述了什么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開始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概括。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采用了這種“學”和“引”相結合的方法,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定“教”。
二、為學而教——回歸學生,把學習的樂趣還給孩子
“讓學引思”模式下的語文課堂,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深刻意識到“教”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教”也是他們“學”的助推器。教師要逐漸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慢”起來,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讓課堂“活”起來,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幸福感,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比如,在講解《艾滋病小斗士》時,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小斗士”與偏見作斗爭的樂觀,我對他們展開了巧妙的引導。首先,我讓他們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讓他們總結恩科西到了上學的年齡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同時,讓他們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體會“軒然大波”的意思,并分析在課文中指的是什么。接下來,學生們再次朗讀課文,并開始勾畫一些重點語句,并對這個詞的含義做出了解釋。然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想象:假如你是學校的校長,你會怎么想?假如你是學校的老師,你會怎么想?假如你是其他學生的家長,你會怎么想?假如恩科西是你的同桌,你會怎么想?接下來,我提問:“文中的主人公恩科西,他是怎么想的?”利用這種想象的對比,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到人們對恩科西的歧視。然后,我說到:“他們明知道和小恩科西一起上學是不會被傳染艾滋病的,可是仍然出來反對,這就是偏見!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他人對我們的偏見,同時也會對他人存在偏見。那么,你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偏見的呢?”我讓學生對此進行交流討論,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對此進行分析,進一步深化他們的認識。最后,我讓學生再次總結“恩科西在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是怎么做的”,讓他們進一步闡述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偏見。
三、順學而引——放飛學生,把成功帶給孩子
“讓學引思”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放慢教學步調,但是這個“慢”并不是要拖延教學節(jié)奏,增加教學中的不必要環(huán)節(jié),而是既要讓學生們學,又要對學生“引”,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提高。這樣,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真正發(fā)揮“讓學引思”的作用。
比如,在講解《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們展示了狐貍和烏鴉的圖片,并說道:“同學們對這兩種動物應該不陌生,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些發(fā)生在狐貍和烏鴉之間的事情。在學習之前,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猜一猜它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接下來,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交流討論,并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猜測。然后,我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然后,我?guī)ьI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幫助他們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同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表演,有效實現(xiàn)了“讓學”。但是,很多教師沒能有效處理好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關鍵在于他們沒有“引思”。這樣,即使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學生也無法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學生表演時,我在旁對他們進行引導,讓他們思考“狐貍是怎樣發(fā)現(xiàn)烏鴉的肉的?又是怎樣把肉弄到手的?哪句話表現(xiàn)出了烏鴉心里的高興?”等。學生通過我的指導,更有效地把握了故事中角色的心情、神態(tài),并且動作處理得也很到位,表演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又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黃靜.淺談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華夏教師,2015(12)
[2]于井鳳.關于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