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宗
2015年2月,山東省國資委宣傳與群眾工作部部長張慶旭來到濱州市沾化區(qū)大高鎮(zhèn)譚家村,任職第一書記兼省國資委第二輪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到任后,張慶旭致力打造“不走的工作隊”,做實“念、唱、做、打”功夫,立足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解決現實問題與著眼長遠發(fā)展、實施產業(yè)項目與跟進服務、以身示范與帶動群眾和自身努力與借力推進“五結合”,借幫包“輸血”契機,激發(fā)自身“造血”機能。幫包兩年間,他自我加壓,主動作為,以敬業(yè)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工作的精神和富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廣泛認可與好評,榮獲全省第一屆脫貧攻堅貢獻獎,受到省選派領導小組通報表揚,被濱州市委、市政府榮記二等功,沾化區(qū)委、區(qū)政府榮記三等功,被評為“感動沾化十大人物”。
圍繞打造團結協調、講奉獻敢擔當、組織信賴群眾認可的村“兩委”班子,張慶旭堅持“帶、立、管、學、樹”。以身作則帶著干,言傳身教貼身幫,堅守幫包一線,會同村干部冒雨查災情、冬夜修水管、修繕漏雨房、組織義務勞動,示范效應顯現。健全制度規(guī)范干,落實“一辦法兩清單”,定期開展“民主議政日”承諾踐諾評諾,堅持重大事項由黨員村民代表審議,陽光公推5名入黨積極分子、發(fā)展1名黨員。明確責任約束干,強化村支書的班長作用和一盤棋思想,剎住不守議事紀律、影響團結歪風。設立“亮身份、作表率、樹形象”公示欄,接受群眾監(jiān)督,以干部黨員的自我約束規(guī)范言行。強化學習比著干,堅持班子例會、“三會一課”等制度,組織黨員干部70余人次,到濰坊、濱州等革命基地接受紅色教育,強化黨性素養(yǎng),增強為民服務情懷。倡樹正氣激勵干,設立善行義舉“四德榜”, 表彰群眾身邊好人好事26人次,弘揚了正氣,引領了新風。“五字訣”,讓村班子整體合力明顯提高,責任奉獻意識顯著增強,團結協調、運轉順暢、群眾認可的村級組織核心日益鞏固。
為改變農村長期缺生機、少活力的現狀,張慶旭從文化扶貧入手,堅持每年春節(jié)、三八、六一、七一、九九和冬令時節(jié)節(jié)節(jié)有活動,次次有主題,群體全覆蓋。先后開展了“好婆婆、好媳婦、勤勞致富女能手”評選表彰、關愛群眾“溫暖過冬”、“健康義診送春禮”等一系列活動。先后表彰優(yōu)秀婦女15人、“譚家好人”26人、文明家庭10個,慰問困難群眾、黨員、老同志111人和留守兒童86人,義診查體近百人,豐富了文化生活,凝聚了民心民力,改善了村風民風。
駐村之初,張慶旭聽得最多的是“路的煩惱”。每逢大雨,村中心唯一的路便成了水道,雨水倒灌入戶;生產路雨天泥濘不堪,旱天塵土飛揚,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村民苦不堪言。他說干就干,協調爭取資金360萬元,從群眾要求迫切的路水電入手,新修村內道路2.7公里,襯砌排水溝2.2公里,硬化生產路4公里。新建集便民服務、文化書屋、娛樂健身于一體,設施設備齊全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6間、便民服務中心4間和安置房6間;安路燈裝監(jiān)控、粉刷墻體繪文化墻,進行旱廁改造。如今,村里路通了,電足了,燈亮了,村美了,跳廣場舞再也不用到鄰村了,村民喜滋滋地說,現在我們也像城里人一樣了!
脫貧要致富,產業(yè)是出路。張慶旭立足地方特色,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棚冬棗和光伏發(fā)電等產業(yè)。投資60萬元興建冬棗日光大棚62畝和總容量96噸的冬棗貯存氣調庫4個;協調資金70萬元,聯合3個村建設容量88KW地面光伏電站;爭取政策資金25萬元扶持肉羊養(yǎng)殖。實現村集體年增收12萬元、群眾年增收近70萬元,奠定了幫包村長期收益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配套產業(yè)跟進服務。堅持冬棗種植及終端銷售等全產業(yè)鏈服務,邀請專家進村指導,組織骨干40余人外出考察、參加創(chuàng)業(yè)培訓,解難題培養(yǎng)人才。依托“互聯網+”實施“沾化冬棗公益眾籌”,2期籌資近80萬元,引領冬棗新渠道。依托行業(yè)政策分類幫扶。統(tǒng)籌運用金融、就業(yè)、教育、助殘、保險等行業(yè)扶貧政策,先后通過安排公益崗位和扶貧項目施工就業(yè)28人,資助留守學生7人,助殘21人,爭取扶貧資金7萬余元,增加就業(yè)收入15萬元。全村124戶22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