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翼濤
(315040 浙江永為律師事務所 浙江 寧波)
現(xiàn)代社會股權流轉日益頻繁,合理的股權轉讓制度對于保護有限責任公司中的股東具有重要意義。新《公司法》出臺以后,針對股權效力及股權轉讓的約束雖有所加強,然而對于股權轉讓解除還存在較多的瑕疵與空隙,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我國公司法針對股權轉讓合同解除問題的相關規(guī)定沒有明確化。合同法亦只是確立了在處理股權轉讓合同問題時可以參照合同法的規(guī)定。目前關于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有以下三個問題引發(fā)了目實務中較為熱烈的討論:
第一,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造成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結構的重大變化,故解除需要滿足何種條件。
第二,股權轉讓合同解除后,受讓人是否失去股東資格。
第三,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不僅影響公司內部股東關系,而且影響公司外第三人對公司狀況的判斷,故其解除的時間節(jié)點不同是否應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觀點如下:
我國公司法關于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因此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應參照合同法的規(guī)定。參照合同法,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應有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之分,約定解除指雙方就解除股權轉讓合同一事協(xié)商一致,簽訂一份新的合同用以解除舊股權轉讓合同或在相應的股權轉讓合同中已約定單方解除合同的條件且該條件亦已成就;法定解除在合同法第九十四條中明確規(guī)定。
根據(jù)《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guī)定,需要首先明確的是股權轉讓合同解除能否恢復原狀,按照合同能否持續(xù)履行來區(qū)分,將合同分為持續(xù)性履行合同和一次性履行合同。前者,合同的履行必須在一定的持續(xù)時間段內完成,該種合同的解除一般無法恢復原狀,更多采用繼續(xù)履行或終止履行并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后者,合同的履行為一次性行為,該種合同的解除一般可以恢復原狀。
股權轉讓合同應屬于一次性履行合同,解除后理論上可以恢復原狀。而恢復原狀自然代表著股東資格恢復原狀,故而股權轉讓合同解除后,受讓人自動失去股東資格,但股東名冊變更、工商變更等程序性事項仍需轉讓人與受讓人共同配合處理。
首先,股權轉讓除了財產權的轉讓外,本質上還對應著公司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轉讓,意味著受讓人與公司之間的控制關系發(fā)生變化,進而對公司的管理模式和公司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因此股權轉讓造成的風險、利益等轉移,將會引起股權價值、公司經(jīng)營的重大變化。而股權轉讓的解除實質上亦是對公司內部力量的一種變更,因此參照股權轉讓的規(guī)定,股權轉讓的解除同樣應該受到相應的限制。
但是,根據(jù)公司法的有關規(guī)定,股權自由轉讓為原則,股權限制轉讓為例外,只有股權轉讓可能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合法利益時,才應受到限制。同樣的,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是否受限也應考慮是否會損害公司或他人利益。在此,解除的時間節(jié)點就尤為重要,節(jié)點不同對公司、其他股東及公司外第三人均有不同的法律后果,應分別看待。
(1)受讓人尚未登記在股東名冊由于此時僅存在股權轉讓合同及相應的其他股東過半數(shù)同意決定,而并未將股東身份登記在冊,因此實際上股權轉讓行為并未完成,此時解除股權轉讓合同對公司造成的影響較小,對第三人無損失,故參考股權轉讓,不應對股權轉讓的解除做限制,即無須其他股東的同意。
(2)受讓人已經(jīng)登記在股東名冊此時對內股權轉讓行為已完成,受讓人已成為有限公司合法股東,在此需要考慮受讓人是否已在工商處登記變更的問題。如果受讓人還未在工商處進行股東變更登記。由于實務中存在股東名冊辦理后長期未辦理工商變更的情況存在,故而還需考慮受讓人成為股東的時間長短問題,若受讓人成為股東的時間較短,還未對公司經(jīng)營造成較大影響,則解除股權轉讓合同對公司無較大影響,在未工商登記的大前提下對第三人也無影響,故不應對股權轉讓的解除做限制。若受讓人成為股東的時間較長,已經(jīng)對公司經(jīng)營具有一定影響力,此時解除合同所造成的后果首先因為工商登記并未變更而不會造成第三人對公司股東結構的“錯誤”認識,其次轉讓人與其他股東對原有股東結構的熟悉性使得解除后如若恢復原狀也并不會嚴重破壞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特征,其對公司及第三人的影響應小于股權轉讓給公司以外的人,因此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下解除股權轉讓合同亦無須經(jīng)過公司其他股東的同意。
(3)受讓人已經(jīng)在工商處進行股東變更登記此時股權轉讓行為已經(jīng)同時具備合同生效、內部登記、外部對抗要件,對于有限公司來說事實上已形成了新的股權結構。而屆時解除股權轉讓合同,造成受讓人出局、轉讓人回歸的行為實際上更接近于“股權轉讓給股東外的人”的行為,對公司及公司外第三人造成的影響也基本等同于股權轉讓給股東外的人的影響。故筆者認為考慮到維護公司穩(wěn)定性,將公司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原則,此時解除股權轉讓合同因得到其他股東的過半數(shù)同意,若未能通過其他股東的同意,轉讓人或受讓人一方所遭受的損失應通過要求對方繼續(xù)履行合同來實現(xiàn)自身的期待利益。
股權轉讓合同不僅僅導致了財產權轉讓,還包含了對公司的管理權、決定權、收益權等非財產權內容的轉讓。筆者認為公司經(jīng)營中,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應首先考慮維護公司的穩(wěn)定性,保護已經(jīng)完成的交易關系。避免合同解除,由受讓方向轉讓方繼續(xù)履行轉讓合同內所約定的義務,或是在解除股權轉讓合同后由受讓方賠償轉讓方因不能返還股權所造成的損失更為合理。
[1]胡曉靜.股權轉讓中的股東資格確認——基于股權權屬與股東資格的區(qū)分.當代法學,2016 年第 30 期.
[2]顏占寅.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及其后果.產權導刊,2008年第10 期.
[3]甘培忠,吳韜.有限公司股權轉讓探析——兼論我國〈公司法〉相關制度之完善.當代經(jīng)濟法學研究,2005 年第 1 期.
[4]奚曉明,金劍鋒.《公司訴訟的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