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地理涉及氣候界線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對于氣候界線本身所具有的空間和時間特性理解不足,從空間角度,教師常忽略氣候界線在空間上具有的過渡性特征,過分強調(diào)其分界的絕對性;忽略氣候界線空間分布本身包含的地理信息的豐富性,沒有充分挖掘氣候界線的地理價值。從時間角度,教師常忽略在選題選材中地理界線的時間信度和地理界線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可變性價值研究。地理是時空的科學,更好的關(guān)注地理界線的時空特性,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整體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關(guān)鍵詞】氣候界線 誤區(qū) 空間 時間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77-02
一、氣候界線在地理教學中的誤區(qū)
1.忽略了氣候界線的空間意義
(1)過分強調(diào)氣候界線的空間絕對性
教師常常將不同的氣候界線作為氣候劃分的絕對的邊界線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加以記憶,如在講到三圈環(huán)流形成的各氣候的分布時,常常以10°、20°(23°26′)、30°、40°、60°幾個緯度作為嚴格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以及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界線,甚至在命制的諸多試題中常見在沒有任何降水、氣溫指標對照的情況下考察學生對于緯度8°、39°等區(qū)域的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等氣候類型的判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需教條的按照上述緯度指標劃分標準進行對照即可,讓學生記憶這個標準,學生會缺乏一種氣候漸變、界線具有過渡性特點的基本認知。
(2)忽略了氣候界線的空間分布價值
闡明地理界線,是解釋地理成因和揭示地理規(guī)律的先決條件,也是形成科學的、準確的地理分布知識的重要內(nèi)容[1-3]。氣候界線本身的分布就是多種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其分布的空間位置,自然包含了豐富的地理信息,而教師往往更重視界線在哪里,而忽略了它為什么在這里,即缺乏對空間分布背后的大量地理信息的提取。
2.忽略了氣候界線的時間意義
(1)忽視氣候界線所具有的時間信度:
氣候本身就具有時間性,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衡狀態(tài),在一定的時間尺度上具有穩(wěn)定性[4],而氣候界線是在氣候指征的基礎上劃定的,所以同樣具有在一定的時間尺度上的穩(wěn)定性。在教學和試題的命制中我們??吹竭@樣的誤區(qū):教師(命題者)用某一短暫時間內(nèi)的氣象氣候指標讓學生對照氣候分界線進行氣候判讀,這是誤區(qū)。我們使用的氣候指標跨越的時間尺度越長,信度自然越高,反之使用較短的時間尺度(諸如一年或兩年)進行氣候的判定,則信度太低。
(2)過分強調(diào)界線的時間尺度上的穩(wěn)定性,忽略了界線隨時間變化的價值利用
一切地理事實、地理現(xiàn)象、地理過程、地理表現(xiàn),既包括了在空間上的性質(zhì),又包括著時間上的性質(zhì)[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看重氣候界線的空間特性,很少關(guān)注其存在的時間性,只看重氣候界線在一定時間的一成不變性,沒有很好的向?qū)W生展示界線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空間位置的波動變化,學生通過了解氣候界線隨時間的不斷變化并且加以探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規(guī)律,也有助于養(yǎng)成學生從時空角度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綜合性地理思維。
二、氣候界線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1.重視氣候界線本身的空間意義
(1)氣候界線空間分布的利用
氣候界線是在單一或多種地理指標的基礎上劃定的,不同的指標劃定有不同的氣候界線,但無論哪一類氣候界線,了解和分析其空間分布與走向的變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氣候與其余各地理要素(特別是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綜合性思維能力。
以我國1月均溫0℃等溫線為例這條等溫線界線在秦嶺-淮河段的空間分布并非完全與緯線平行,秦嶺處緯度高于淮河處,意味著秦嶺山脈對于冬季風的削減作用顯著,而淮河流域則相對受冷空氣影響更明顯。同樣,再對比日本處分布的1月均溫0℃等溫線,其分布緯度則又更高(約35°N),是因為日本的海洋性顯著,冬季氣溫較我國同緯度更高。而1月均溫0℃等溫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呈東北-西南走向,大致與青藏東緣山地走向一致,則又表明青藏高原的地形(海拔)則又是該區(qū)域等溫線走向變化的重要影響要素。
(2)不同劃定標準下不同氣候界線空間分異可作對照
劃定標準的不同會導致不同類型的氣候界線在空間上的分布規(guī)律會有所不同,但這些不同當中又都能找到相互的地理聯(lián)系,教師可以通過對比不同的地理要素劃定下的氣候界線,既可以引導學生尋找彼此之間的相同因素也可以分析彼此形成差異的原因。
比如在以我國降水量為標準劃定的等降水量等值線圖中加入我國氣候干濕帶圖對比:我國干濕帶界線與我國等降水量分布800mm、400mm部分位置接近,但又并非完全重合,表明除降水要素為干濕帶的重要劃分要素外,干濕帶最終的劃定還與其他地理要素相關(guān),如蒸發(fā)要素。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界線的差異加以引導,如讓學生再找出幾處類似的區(qū)域,并分析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當然,我們也可在教學中作不同因素的相關(guān)性探究,如引導學生比較降水界線與干濕界線的分布位置、走向等,尋找多種氣候界線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
通過比較,學生可以加深對不同氣候界線的劃分標準、影響因子、相似性和差異性等的認知,從而更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氣候的有關(guān)知識[6]。
2.重視氣候界線的空間過渡意義
我們以天津卷的一道試題來說明:
分別比較a,b城市降水差異,并分析原因?
分析與反思:從兩地的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可知,兩地均為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但a城市無論年均溫、年降水總量與雨季時長均小于b城市。再看兩地緯度位置分布可知,兩地均在20°S(或23°26′S)附近,通過氣候界線定氣候分布可知,本題可對應熱帶草原與熱帶沙漠兩類氣候,b城市緯度較a城市更低,考慮兩地緯度所對應的氣壓帶風帶并參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最有可能受到赤道低氣壓、東南信風、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那么很快就可得出b城市受副高影響時間更長,a城市受赤道低氣壓影響時間更長的結(jié)論。本題的20°S(或23°26′S)并非用以直接判讀氣候類型,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氣候的過渡特性。endprint
教師在教學中并不需要特定的去強調(diào)劃定的氣候界線上的氣候類型,而需要向?qū)W生說明氣候界線的劃定是為了讓我們了解不同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我們需要學生掌握該界線區(qū)分了哪些氣候,并且說明無論是氣候界線還是界線兩側(cè)的不同的氣候類型均屬于自然地理要素過渡變化的結(jié)果,不存在一種氣候向另一種氣候的突變現(xiàn)象。
3.重視氣候界線的時間意義
(1)重視選取材料的時間信度
(原創(chuàng)題)下圖為我國某平原城市,市區(qū)內(nèi)某河流岸邊一水文監(jiān)測點繪制的不同年份地下水水位高程折線圖與該市2001~2008年降水柱狀圖17% [7-9],該地地下水平均埋深小于15米,城區(qū)各處起伏和緩,相對高差小。
分析與反思:很多同學可能第一反應是通過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判讀城市所屬區(qū)域,2001、2007、2008年三年降水量均大于800毫米,而余下各年份該城市降水量均不足800毫米,甚至02年降水僅600毫米左右,那么該城究竟是在秦嶺-淮河線以南還是以北呢,單憑某一年降水我們無法判定。這里提醒我們,單一或者少數(shù)幾個年份的降水作為區(qū)域判定的依據(jù)顯然信度是較低的。此題我們可以先通過降水計算連續(xù)8年該城市的統(tǒng)計平均降水量,可以發(fā)現(xiàn)降水量是接近(略低于)800毫米的,并且雖然不同年份降水量完全不同,但其降水值范圍始終圍繞800毫米這個參照標準在小幅度擺動,又由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是依據(jù)不同區(qū)域多年降水量所取平均值最終劃定,所以我們可以推測該城市很可能就在秦嶺-淮河界線附近(當然該城市給出的降水年份越多,我們的判斷就越準確),可以排除掉選項A和B,再者看地下水高程(海拔)多在約480米,考慮材料所給的埋深的條件,那么該地的海拔至少也是大于480米的,最后材料當中提及城區(qū)內(nèi)部高程差小,那么該城市整體海拔也在480米之上,那么排除D,答案為C。
教師在選取材料用以講解或考查涉及氣候界線的劃分指標的內(nèi)容時,材料需滿足一定尺度的時間信度,否則可能造成對學生的認知誤導。即便是選取一些時間信度不夠的數(shù)據(jù),也請老師們從多種角度選取多種指標,多方面加以互證,去偽存真。
(2)運用氣候界線隨時間的可變性,引導學生進行相關(guān)因子的思考和探究
下圖為1959~2009年秦嶺山地1月0℃等溫線位置變化圖。(安徽卷)
從上圖可以判斷,較之于1959~1969年的1月0℃等溫線,2000~2009年等溫線的空間分布偏北,則表明2000~2009年該地1月氣溫均值偏高,因為時間尺度不長,因此我們可以排除內(nèi)力作用引起的山岳變化所導致的大氣環(huán)流的變化,高中階段我們更多想到的可能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全球變暖現(xiàn)象,由于大氣中的碳氧平衡短時間內(nèi)被打破而發(fā)生的氣候變暖、氣溫整體升高的現(xiàn)象。若是將上圖的時間尺度再擴大,擴大到百萬年乃至千萬年和億年的尺度,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的氣溫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那么原因就更復雜多樣了,如冰期間冰期所導致的氣溫波動變化、秦嶺的隆升作用改變了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強度和范圍而導致的氣溫變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對于東亞季風氣候的強度影響所導致的氣溫變化等等。教師均可以通過補充適當?shù)牟牧霞右砸龑?,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興趣和地理探究能力。
三、結(jié)語
地理界線包羅萬象,而氣候界線僅是龐雜的地理界線中的一份子,見微知著,師生需要正確的把握各地理界線的本質(zhì),以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地理基本事實,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去剖析地理現(xiàn)象,解決地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春芬. 地理學的傳統(tǒng)與近今發(fā)展[J]. 地理學報,1982, 37(1).
[2] 李萬.中國景觀區(qū)劃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學,1982, 2(4).
[3] Hettner,A.王蘭生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zhì)和方法[M]. 北京:南商務印書館,1983: 135.
[4] 李雙成等.中國氣候系統(tǒng)復雜性及其地域差異[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8, 5(2).
作者簡介:黃翔(1989.09-),男,漢族,籍貫:四川資陽,學歷:本科,單位:四川省什邡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