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張麗紅 李慧麗 曹洪艷 李德生
(1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松原 138000;2 吉林油田總醫(yī)院,吉林 松原 13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患者主要有通氣量下降、氣流阻塞為臨床特征,且常伴隨呼吸衰竭[1]。COPD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下降,勞動力降低[2],生活質量可收受到嚴重威脅,需及時治療。本研究為分析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方法,選取88例患者展開隨機分組對照探討,結果發(fā)現(xiàn)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在其中有明顯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88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均根據(jù)《內科學》相應標準明確診斷,排除意識障礙、氣道分泌物量大、酸中毒或嚴重低氧血癥、咯血、有賁門切除手術史等疾患;在取得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前提下,以拋硬幣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53~83歲,平均年齡(70.3±6.4)歲;病程3~16年,平均病程(9.1±2.0)年;觀察組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齡54~84歲,平均年齡(70.5±6.7)歲;病程3~17年,平均病程(9.3±2.2)年;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綜合治理:祛痰、低流量持續(xù)吸氧、抗感染、對水電解質紊亂加以糾正、營養(yǎng)支持。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且經(jīng)鼻罩或面罩實施。采取智能模式(S/T)或自主模式(S模式),將吸氣正壓初始值設定為10~12 cm H2O,呼氣正壓設置為3~5 cmH2O,結合患者血氣分析情況、耐受情況及通氣量,調整血氧飽和度,使之高于90%,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后,可將各參數(shù)適當降低,將停機時間間斷性延長。在治療前3 d,除吃飯、咳痰時間外,均需持續(xù)進行通氣支持,而病情好轉之后可將通氣時間縮短,改為每日3次,早上與下午通氣2 h,到晚上再通氣8 h。兩組患者均治療7 d。仔細觀察兩組患者病情,若有必要應立刻實施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PaCO2) 、氧分壓(PaO2)及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1)。②統(tǒng)計兩組呼吸異常糾正時間。③統(tǒng)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率和病死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 20.0統(tǒng)計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表現(xiàn)形式為(±s),對比方式為t檢驗,計數(shù)資料對比方式為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及肺功能指標分析:PaCO2、PaO2、FEV1為:治療前:對照組(84.5±6.9)mm Hg、(51.0±5.8)mm Hg、(34.8±3.6)%;觀察組(84.7±6.7)mm Hg、(51.2±5.6)mm Hg、(34.7±3.8)%;治療后對照組(70.6±5.8)mm Hg、(62.5±6.8)mm Hg、(40.6±3.8)%;觀察組(53.5±4.6)mm Hg、(79.5±6.3)mm Hg、(47.1±4.2)%;兩組治療前PaCO2、PaO2、FEV1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呼吸異常糾正時間比較:兩組呼吸異常糾正時間為:對照組(9.3±2.4)d,觀察組(5.6±1.8)d,兩組差異顯著(P<0.05)。
2.3 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率和病死情況分析:對照組6例(14.3%)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2例(4.8%)病死;觀察組1例(2.2%)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1例(2.2%)病死;觀察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病死率差異不顯著(P<0.05)。
COPD為臨床常見疾病,在老年人中高發(fā)。該病起病緩慢且病程較長,目前發(fā)病機制還不明確,研究人員[3]認為該病誘發(fā)因素較多,主要包括長期抽煙、環(huán)境污染、過度炎癥刺激等。COPD患者極易伴隨呼吸衰竭,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患者病死[4]。
COPD呼吸衰竭常規(guī)治療方法為低流量吸氧、祛痰、鎮(zhèn)咳、平喘、抗感染等綜合措施,但這些方法在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方面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機械通氣是對COPD呼吸衰竭患者治療的有效措施[5],然而傳統(tǒng)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措施常會給機體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插管之后會造成過量氣道分泌物,引發(fā)肺炎、感染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無創(chuàng)通氣療法在呼吸內科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推廣。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經(jīng)由面罩或鼻罩通氣,不會影響到患者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也不會造成呼吸道黏膜損傷,因此患者通氣治療中的舒適度較高[6],依從性也比較理想。在應用中,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在患者吸氣時提供高吸氣壓,對氣道阻力予以改善,促使肺泡中的通氣量增加,且可對肺內氣體分布不均勻情況予以調節(jié),促進氧氣向血液的彌散,使得無效死腔中的氣量減少。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應用可對抗患者呼氣時的內源性呼氣末正壓,預防肺泡攻陷,促進彌散加強,使得肺內二氧化碳快速排出,進而有效降低患者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提高氧分壓,改善肺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氧分壓與第1秒用力呼出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患者呼吸異常糾正時間(5.6±1.8)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9.3±2.4)d。由此可見,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能夠促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有效調整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快速糾正患者的呼吸異常情況。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兩組病死率差異不顯著,觀察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率2.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3%(P<0.05),這一結果說明,采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能夠減少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使用量,可避免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給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通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操作簡便,尤其適用于老年患者與基層醫(yī)院,推廣的可行性高。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用于COPD呼吸衰竭治療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動脈血氣及肺功能,糾正呼吸異常,減少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需求,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