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風格 (1earning style )”這一概念最初是在1954年由哈伯特· 塞倫 ( Herbert Thelon )提出。學習風格的形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它是學習者在接受、處理習得的信息時所應用的習慣性的不自覺選擇的方式。學習者長期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氛圍對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作用,因此對一個國家英語學習風格的研究可以一個側面的反映出一個國家英語教學特色。筆者在對新加坡高校英語教學進行了大量的中外文獻調研并結合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總結出了新加坡高校學生英語學習風格及對我國高校學生的啟示。
【關鍵詞】新加坡高校 學習風格 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項目類別: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名稱:云南與周邊國家高校學生英語學情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17ZDX03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104-02
1959年以后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獲得了完全的自治,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教育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和發(fā)展,而因為歷史、政治、人文、政策等原因新加坡英語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鮮明的特色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新加坡建國初有多門官方語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英語可以使新加坡立足于世界,他力排眾議、極力倡導并且采取強有力的政治措施在新加坡把大學的教學語言改為英語。事實證明這一改革使新加坡的英語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高校學生形成了其獨特而有效的學習風格,他們的學習風格對我國高校學生英語學習風格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國外及國內學習風格研究狀況
國外對學習風格的研究在開始階段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學習風格的界定、學習風格的歸類、影響學習風格的原因、學習風格在外語教學中起的作用等。而近年來,隨著該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學習風格的研究方向有了比較大的轉變,學者們開始研究各種影響學習風格的因素。同時,相關學者為了更加客觀和具體的測量學生的學習風格,設計出了大量的應用廣泛的學習風格的量表(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這些量表的出現(xiàn)使得對學習風格的抽象研究變成了具體研究。
國內對學習風格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時候研究重點是對學習風格的定義、分類和相關概念進行整理和闡釋。而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風格有了較大的變化,上世紀對我國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雖然有些落后,但是由于我國教學方式依然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學習風格與上世紀有一定的延續(xù)性,所以我國目前已有的學習風格理論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性。
二、學習風格理論基礎
不同的學者對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的定義和分類都有各自的看法和觀點。在學習風格的定義上,多數(shù)學者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處理和儲存新信息或習得新技能時采用的一種方式,而對這種方式的使用是學習者自然而然的情況下習慣性的使用,和學習者本身的性格也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它具有較強的持久性和連貫性,不會受教學和學習內容的影響而改變。而關于學習風格類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把學習風格劃分為了各種各樣的類型,多達50余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把把學習風格劃分為三個領域:認知學習風格、個性學習風格和感知學習風格。認知學習風格(cognitive learning style)是指學習者在對新信息進行獲取、組織和檢索時體現(xiàn)出來的個體差異, 具體可分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沖動型和審慎型;個性學習風格(personality learning style)分為兩種:內向型和外向型,它反映的是指學習者對獲得和整合信息時偏愛的方式;感知學習風格(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是學習者在獲取、整理信息時應用各種感官去感知的習慣,多數(shù)學者都把感知學習風格分為以下三種: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以及動作型(hapfic)。國內外學者通常著重從感知學習風格出發(fā)來研究英語教學。本文也將從感知學習風格來探討新加坡高校學生英語學習風格及對我國的啟示,學習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學習者從小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在探討新加坡大學生英語學習風格之前,有必要簡單概括一下新加坡高校英語教學的特點。
三、新加坡高校英語教學特點
(一)新加坡高校英語教學具有獨特的英語環(huán)境
新加坡1965年擺脫英國殖民獨立后,時任總理李光耀把英語定為新加坡官方語言,并且強制推行,取得成功,所以在新加坡的地鐵站、飛機場、購物中心等任何公共區(qū)域都使用英語標識和英語廣播。并且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同一時期,新加坡克服種種困難把新加坡高校的教學語言改為英語。學生身處這樣“浸沒式”的英語環(huán)境中,英語水平提高非常快。
(二)新加坡高校英語教學重視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
新加坡政府將新加坡定位在國際大舞臺上,其英語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具有英語交流能力能融入國際社會的各類人才。所以新加坡高校英語教學的方式注重多形式、多渠道來培養(yǎng)學生實際實際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新加坡高校英語教學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
新加坡被稱為“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搖籃”,在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方面取得了成功,新加坡高校針對英語教師的培養(yǎng)也形成了自己獨特并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通道、評價制度和相關的培訓體系,為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效率、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的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系列成功經(jīng)驗。新加坡高校在英語教師的培養(yǎng)方面特別注重“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首先,新加坡高校聘請大量的母語為英語的外籍教師直接任教,同時,定期把本國內的教師送到英美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進修,學習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同時,新加坡高校會定期對英語教師進行各種檢查和評定,以便迅速發(fā)現(xiàn)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幫助其及時改正,提高教學水平。endprint
四、新加坡高校學生英語學習風格及對我國高校學生的啟示
(一)個性學習風格
在與人格特質相關聯(lián)的學習風格中,新加坡高校學生明顯偏愛外向型學習風格。新加坡高校學生喜歡參加英語辯論、話劇表演、分組討論、詩歌朗誦、電影對白模仿等英語實踐活動,這與新加坡高校英語課堂不拘泥于課本教學有關,新加坡教育部門認為多數(shù)教材不具有時效性,所以教師準備教學內容時,往往結合最新的社會熱點問題展開教學,這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為了融入課堂討論中,學生需要閱讀大量的最新的英語材料,這就促進了學生英語自學能力,并且使得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泛。而中國高校學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中國國際化的進程,性格特征也發(fā)生著變化:中國高校學生們也傾外向型。但是我們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及時轉變,授課教師受教學任務的限制,必須再保證完成教學任務之余才能為學生補充新知識,增加實踐活動。而所使用的教材明顯落后于時代。這就使得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并且感覺所學的英語不具備時代性。
(二)感知學習風格
新加坡高校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傾向于對聽覺型和動手型學習風格。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所以新加坡具相較其他非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英語環(huán)境,而新加坡高校除了漢語課外,其他課程全部使用英語授課,這就使得學生可以一直在英語的實際交流活動中“耳染目濡”學習英語。而中國高校學生的學習風格偏向于視覺型,他們花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記單詞,記筆記和記語法,英語聽說能力得不到訓練,造成了“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所以,在中國高校英語教學中,要多創(chuàng)設英語實際使用環(huán)境通過比如通過觀看英語電影、聽唱英語歌曲、參加英語知識競賽、參加英語辯論等形式來對英語課堂進行補充和拓展,使學生能夠真正的能夠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三)認知學習風格
在封閉型和開放型認知風格中,新加坡高校學生英語學習時明顯偏愛開放型學習風格。而中國高校的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總是要求學生預習課本、仔細聽講、記筆記,準確及時完成作業(yè),很少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所以學生的學習風格也屬于封閉性,使其學習缺乏靈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中國高校應該開展多樣性國際交流活動,舉辦各種英語講座,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國際交換生項目,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亞.新加坡英語教學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湖南教育,2009 (3).
[2]李曉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04(8).
[3]李光耀.李光耀自傳[M].臺灣臺北世界書局,2000.
作者簡介:
趙啟君(1983—),女,云南昭通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外國語言教學研究及國際教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