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思 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
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事故使人們的身體健康、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也正是如此,食品生產(chǎn)企業(yè)、政府檢測部門也逐漸加大了食品檢測力度,以期對食品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進行有效控制,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進而將其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滿足。
食品檢測工作中,樣品的來源渠道及種類各不相同,如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奶粉面點、畜禽肉蛋和瓜果蔬菜等可食用產(chǎn)品,這也使得檢測工作難度偏大。盡管各類相關樣品已在檢測開始前進行了處理,然而仍存在復雜的樣品基質這一難點。
食品安全檢測中,有較多的待檢測項目種類,如重金屬污染、食品添加劑含量及農藥獸藥殘留等[1]。部分農戶為了使產(chǎn)量更高,會加大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而畜禽在疾病治療中使用了藥物的緣故,其機體內或肉蛋奶等產(chǎn)品中普遍會有獸藥殘留;而保鮮劑、防腐劑和抗氧化劑等食品添加劑盡管能將食品保質期延長,然而由于濫用也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食品檢測中,待測樣品含量通常劃分為ppm(mg/kg)、ppb(μg/kg)和ppt(ng/kg)等濃度級別。針對食品樣品必須詳細地進行安全級別劃分,如此一來就對相關檢測設備提出了非常高的精確度要求。
食品生產(chǎn)及安全檢測中,該方法的應用十分廣泛。然而因電極類型研究的影響,具體檢測中存在局限性,并且檢測實驗室電極電位也會對方法構成影響,以致結果準確性不足,測量中曲線的穩(wěn)定性也無法得到保障。該方法因影響因素較多,通常用于部分良好的檢測條件、偏低的電極要求項目中。而在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現(xiàn)下與極譜分析有關的食品檢測已趨于成熟。借助極譜分析對食品氰化物含量進行檢測,會產(chǎn)生較為明顯的極譜波,具有顯著的使用效果。同時,在食品微量金屬含量中電位溶出法也十分適用,能將食品中有害物砷的含量有效測出來,且無需預處理檢測樣本,具有較快的檢測速度。
光學分析法主要包含光譜及非光譜分析法,其原理是物質發(fā)射、吸收電磁輻射和電磁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分光光度法通常應用于食品檢驗檢測領域,紫外線、可見光和原子吸收等分光光度技術在具體實驗分析中較為普及[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通常用于食品中硼酸、亞硝酸鹽和磷酸鹽等成分的檢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普遍用于原子狀態(tài)的金屬與非金屬元素的測定,能對食品中重金屬是否存在及其具體含量進行判斷;紅外光譜分析法普遍用于食品中保鮮劑、防腐劑的測定,同時也用于檢測、分析食品中的水分及蛋白質含量。
離子色譜法。該方法的應用原理為離子交換,有光學檢測器和電化學檢測器兩種常用檢測器。具體檢測中,以往僅能檢測常見水質陰陽離子、有機酸,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也可檢測有機物。該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較好的重現(xiàn)性,食品產(chǎn)業(yè)的各個領域基本上都能進行檢測分析,如水、啤酒、肉制品、奶制品等,具有顯著的實用價值。
氣相色譜法是以樣本色譜柱形式為根據(jù),細分為毛細管氣相色譜和填充氣相色譜,屬于一種快速分離模式。食品檢測中,在溫度適宜的環(huán)境下應用儀器,氣相色譜能夠分析、測定直接氣化或間接氣化的有機物質,通常用于檢測食品中有機硫、有機氯和有機磷等農藥殘留物。
高效液相色譜法。該方法以液相色譜法為基礎,是一種重要的食品分析技術手段,普遍用于食品中甜味劑、防腐劑、食用色素等食品添加劑和營養(yǎng)元素的檢測中。
農藥殘留分析中,原有的色譜法僅能對一種或幾種食品農藥殘留進行測定,在質譜和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的應用下,可對多種不同種類的農藥殘留同時進行測定,可對多組分農藥進行高靈敏度、高準確率的定量定性分析。當前,農藥殘留分析中,以質譜為檢測手段的分析方法已成為主要的技術及發(fā)展方向。農藥、獸藥殘留分析中,氣相色譜-質譜(GC-MS)、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LC-MS/MS)和氣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GC-MS/MS)等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的應用逐漸廣泛。
在人們提高了生活質量的要求之后,食品檢驗技術及食品檢驗設備也面臨更新的局面,要想進一步為食品提供安全質量保障,對食品中毒事件進行有效控制,國家相關部門及食品生產(chǎn)企業(yè)就必須嚴格進行監(jiān)測,積極研發(fā)更為先進、科學的技術。通過不斷完善儀器分析法,不斷推廣,使其能在全國范圍內的食品生產(chǎn)企業(yè)中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