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姿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草原工作站 122300)
本病為人畜共患散發(fā)性傳染病,以起病急,腦神經(jīng)紊亂,孕羊流產為特征,發(fā)病率不高,死亡率達90%以上。本菌為細長小桿菌,短鏈呈V字形,無莢膜和芽胞,革蘭氏陽性,患病動物是傳染源,以消化道感染,各種年齡的羊都易感,羔羊發(fā)病率最高。
病初精神沉郁、呆立、皮膚潮紅、低頭垂耳、流涎和漿液性鼻涕、眼球凸出,結膜充血,流眼淚,一側眼失明,視力減退,嚴重時頭歪向一側,運行時向一側旋轉,遇障礙物也不會避開,口腔銜草,不知咀嚼,后期臥地不起,孕羊常有流產,羔羊常發(fā)生敗血癥而死亡。
可疑病羊應立即隔離,消毒圈舍,消滅老鼠,及時驅除體外寄生蟲。復方磺胺5甲氧嘧啶按每千克體重0.015~0.02g,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3d。待病情穩(wěn)定后,用新諾明按每千克體重首次量0.1g,維持量0.07g,每次內服,連服3d。
本病又叫 “野兔熱”,是由野生嚙齒類動物傳染給人和家畜的,以高燒、淋巴結腫大、肝壞死為特征。本菌是一種多形性細菌,有時呈球形,有時呈豆形,人工培養(yǎng)有時呈精子樣,革蘭氏陰性,抵抗力很強,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和昆蟲叮咬,季節(jié)性多發(fā),多發(fā)生在春末夏初。
病初體溫升高至41~42℃,不愿行走,呆立少臥,臥地時頭向一側彎曲,貼于胸壁,心跳加決,呼吸困難,輕度腹瀉,嚴重時后軀出現(xiàn)麻痹,妊娠羊常流產,周歲內小羊癥狀嚴重,有神經(jīng)癥狀,時而興奮不安時而昏迷,嗜睡,可視黏膜蒼白,死亡率極高。剖檢可見脾臟腫大,肝有壞死點,心外膜有出血點,淋巴結腫大,切面如菜花樣。
硫酸鏈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mg,肌內注射,每天2次。
引起本病的誘因是圈舍潮濕、缺乏運動,以蹄部腐爛、關節(jié)、耳、尾末端壞死為特征。病原為壞死桿菌,菌體呈長絲狀,培養(yǎng)超過24h后,絲狀菌體可出現(xiàn)空泡,形似佛珠串樣,不會形成芽胞,莢膜無鞭毛,革蘭氏陰性。蹄部在糞尿中浸泡過久后,外傷是引起本病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另外,吸血昆蟲叮咬也是重要傳播因素。
病初患蹄疼痛不敢負重,蹄部腫脹,淋巴外滲,嚴重時蹄底、蹄義腐爛,流黑色液體,后結痂干燥,如該菌轉移到耳尖、尾尖及肩關節(jié)后會出現(xiàn)干性壞死,呈黑革樣痂皮。
30%來蘇兒洗凈患部后,涂擦油膏 (配方:碳酸氫鈉50g、冰片5g、枯礬30g、呋喃西林粉20g、凡士林 200g混合調成膏狀),隔日1次,有全身感染的,可用鹽酸土霉素每千克體重15mg,加入5%糖水中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3d。
類鼻疽是呂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以肝臟膿腫和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為特征。本菌不能形成芽胞和莢膜,有鞭毛,鞭毛在菌體一端,能運動,革蘭氏陰性,傳染源是田鼠和家鼠,經(jīng)消化道傳染,也可通過吸血昆蟲傳播,以羔羊感染率最高。
被感染后呈急性經(jīng)過,體溫升高至40~41℃,食欲減退,咳嗽,四肢關節(jié)腫脹化膿,跛行,鼻腔黏膜出現(xiàn)結節(jié),睪丸和乳房下會出現(xiàn)結節(jié)性硬塊。肝和肺實質有膿性結節(jié)甚至形成膿包。
硫酸卡那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5mg,一次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5d。
本病以膽囊腫大及神經(jīng)紊亂為特征。病原為C型肉毒梭菌,為大桿菌,常單個存在,無莢膜,有芽胞,有鞭毛,能運動,革蘭氏陽性,為一種腐生菌,并廣泛存在于土壤及腐敗的動植物尸體上。羊采食這些腐敗物品后會感染發(fā)病。
潛伏期1~7d,病后多呈急性經(jīng)過,多數(shù)不出現(xiàn)癥狀就突然死亡。慢性病例表現(xiàn)為興奮不安,共濟失調,尾巴不停地搖擺,興奮時起臥不安,有肚痛表現(xiàn),吞咽困難,食欲和飲欲廢絕,舌尖露出口外,流口水,體溫始終正常或偏低。病程數(shù)小時至4~5d,每年3~5月發(fā)病最多。剖檢可見肝腫大,膽囊腫大,膽汁充滿并外滲,染黃周圍組織,第三胃干結。
10%硫胺嘧啶鈉按每千克體重0.07g,混入5%葡萄糖中,靜脈注射,每天1次。用肉毒梭菌疫苗每年春季注射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