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欣怡
【摘要】兒童處于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考往往是發(fā)散的,他們的提問往往是充滿哲學意蘊的。在小學階段,兒童開始系統(tǒng)化地接受德、智、體、美、勞等各類教育。將兒童哲學引入小學教育,不僅能夠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而且可以保護兒童天然的好奇心。哲學的包容性和前瞻性能使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均被調動整合,從而達到成長的整全。
【關鍵詞】兒童哲學;小學教育;成長整全
“哲學”一詞本意即“愛智慧”,對智慧的熱愛與追求。說到哲學,人們大多不會將它與天真、爛漫的兒童聯(lián)系起來。殊不知,雖然表面看來哲學深奧難懂,但是其實“愛智慧”就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兒童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在其思維里鮮有先入為主的觀點,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茫然的、求知的,因此這個世界對于他們而言處處皆可好奇?!拔沂钦l”“什么是朋友”“為什么天是藍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中,既有關于世界本源的問題、人文根本問題,也有一些可以運用具體方法、具體科學門類解決的問題。正是兒童的世界里有這么多的不解才成就了人類和哲學的淵源。
兒童哲學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由“兒童哲學之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修·李普曼提出。兒童哲學致力于關注兒童思維方式、認知水平以及判斷能力,它集古今中外哲學思想為一體,簡化為通俗易懂的水平,并根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和社會化程度的階段性不同,將富含哲學道理的小故事運用對話或者提問的形式激發(fā)兒童的哲學思維,借此來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其形式邏輯能力,為后期的哲學教育甚至各科教育打下基礎。
一、兒童成長整全的新路徑
人的一生自個體發(fā)展以來,生命就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對智育、體育、美育等其他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具有奠基作用。德育又穿插在各式教育之中,提升個體對美好事物的愛,是對自我德行和自我幸福的不懈追求??偠灾瑦鄣慕逃?,人對自身整全性的欲求均實現(xiàn)于人的哲學自覺之中。
叔本華曾以星星作為例子,解釋了個體發(fā)展各階段的不同特征。在孩童時期,是不斷向天頂上升的水星,這時的孩童就像剛升起的太陽。其間,任何一件小事都極易給個體的認知行為態(tài)度造成影響,但是如果在長輩或者同齡人的幫助下將會有很大的發(fā)展。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也是同理。也就是說,孩童時期是個體發(fā)展階段中感覺和好奇心非常靈動的時期。此時哲學作為一門可以培養(yǎng)個人生動的感知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教育,恰好可以充當起引導個人身體的哲學直覺和敏悟性的教育。
在人的個體的發(fā)展中,個體早期的教育其實就是兒童初步社會化,即兒童逐漸適應社會而不失個性化的過程。不僅要從感覺、認知、思維、行動等方面考慮而兒童發(fā)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兒童的感知能力,甚至增強其與生俱來的驚奇感。因此,在兒童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與世界的交涉中,兒童哲學可以在以審思為主體的思維感知能力方面,對于兒童在當前乃至個體發(fā)展后期起到包容整全的作用。
總之,哲學教育能夠使兒童在知識、思維以及心態(tài)方面獲取到人生的意義,也是為后期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而奠基的教育。個體在漫長的發(fā)展道路中是最終得以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那么兒童哲學教育正是在個體發(fā)展前期促進兒童身心協(xié)調,啟迪智慧的新路徑。
二、兒童哲學走進小學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皮亞杰指出,小學階段的孩子基本分布于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思維基本特點就是以守恒為主,輔以內化的、可逆的思維。雖然概念可以在他們的腦海中進行定義,但是他們需要實際的經(jīng)驗或特定的圖像支持。此外,這些知識系統(tǒng)是分散的,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兒童哲學的出現(xiàn)恰好可以對兒童從具體運算階段到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次,以往的兒童觀需要兒童哲學思想給予轉變。兒童哲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大膽地進行自我探索,經(jīng)驗不足和知識建構尚且不完整,就需要教師的指導。但是由于受“教師為主”兒童觀的引導,教師很容易過分主動地去糾正兒童自我探索的錯誤。這樣無微不至的“幫助”確實阻礙了學生自我成長以及探究自我整全能力的發(fā)展。兒童哲學的思想是因為尊重、關注兒童,所以才尊重、關注兒童思維的發(fā)展。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教師乃至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因為關注兒童本身而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精神世界,從而追求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再次,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分科教育,在分科教育的環(huán)境下,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逐步趨向于碎片化。知識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從綜合到分化最終又趨于綜合的過程。人對自身和客體世界的分類肢解了這一整體,使具有整體特性的知識分割開來,這樣不利于人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人類自身和客觀世界。所以,從整體上或綜合性上去把握人類自身和客觀世界是一種必然的不可抵御的趨勢。每門學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知識分割現(xiàn)象只有通過哲學思維來加以融合。
三、兒童哲學在小學教育中的實施
小學階段往往是形成和呵護兒童哲學思維和想法的最佳階段。正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所研究的那樣,小學階段個體開始進入學校學習,形成了一種獨有的壓力,催生出勤奮感,如果有了哲學教育的引導,兒童思維逐漸縝密,行為方式規(guī)范化,將可以盡可能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和集體活動,產(chǎn)生更大的滿足感,反過來又激發(fā)勤奮感,最終克服困難和挫折所導致的挫敗感,更好地成長。那么在小學教育中如何實施兒童哲學教學呢?
(一)確定課程目標
兒童哲學起源于西方,骨子里帶有西方哲學的愛與自由的思想觀念,與自然主義的兒童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除了考慮它本生母體的思想,也要與中國的國情以及歷史文化相結合。此外,兒童哲學的初衷就是尊重兒童天性,那么課程目標的設置也需要切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實際。而且,教育不僅是為當下生活做準備,也是為將來“完滿”生活做準備,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也應該符合實際,符合學科邏輯。
(二)選取課程內容
在中國化的幾十年中,大多數(shù)學校都是自立門戶,研發(fā)校本課程,教學內容參差不齊。此時,就需要相關哲學專家、心理學專家以及一線教師共同編寫一系列全國通用的兒童哲學教材。各地區(qū)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適當豐富課程。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兒童哲學知識的精準化、專業(yè)化,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多數(shù)學校想開設卻苦于沒有教材的窘境。此外,在編寫教材時應注重同中國哲學的學習,如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道德和人生觀、宋明理學,以及道家學派中關于天或宇宙的思考,諸子百家的學說皆可成為哲學探究的材料。endprint
(三)培養(yǎng)專業(yè)哲學教師
如今的小學中,教兒童哲學課的教師,大多是語文教師或思想品德教師兼任的。雖然當代哲學已發(fā)生轉型,人人都可以被當作哲學家,但是非科班出身的其他學科的教師總是不足以將哲學知識運籌帷幄。這些教師身兼數(shù)職,不僅不利于原本科目的教學,而且在兒童哲學中為了偷懶省事而照本宣科,這樣無疑有悖于兒童哲學的本意。培養(yǎng)專業(yè)哲學教師就是普及兒童哲學的重點之一。各小學可以以地區(qū)作為小組,對接本地高等院校的哲學院和教育學院,由哲學專業(yè)教授給予哲學專業(yè)知識培訓,教育學專業(yè)教授則給予兒童哲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指導。此外,學校還應組織教師進行哲學討論,通過哲學普及教材和西方兒童哲學教材深入研究兒童哲學課,培養(yǎng)出能上課、能編課、能評課、能改課的專業(yè)哲學教師。
(四)協(xié)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會因經(jīng)驗和刻板印象而充滿偏見,如喜歡的球隊輸?shù)袅吮荣?,總是苛責對方球隊的不足之處。孩子從一出生就在接受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論是行事作風、處事態(tài)度還是思維方式。如果孩子在學校接收到了一堂兒童哲學思維課的訓練之后,回到家中不僅沒有被父母所強化,而且父母還反其道而行之,從不耐心聽孩子的提問,不關注孩子的好奇,那么學校的兒童哲學教育將會功虧一簣。社會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通力合作,才能打造一條通往兒童整全成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劉鐵芳.追尋教育的整全:個體成人教育的哲學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學[M].張愛琳,張愛維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加雷斯·B·馬修斯.哲學與幼童[M].陳國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
[4]李偉言.生命整全及其教育路徑探尋——兼評《追尋生命的整全:個體成人的教育哲學闡釋》[J].山西大學學報,2017(07):126-133.
[5]楊潤娟.淺談兒童哲學——打開兒童精神世界的金鑰匙[J].科教文化,2013(03):69-71.
[6]湯廣全.兒童哲學教育內涵的辯證[J].滁州學院學報,2016(08):101-107.
[7]余寶華,劉晶.澳大利亞的兒童哲學課程發(fā)展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 (03):46-57.
[8]王梅.“兒童哲學”課程:照亮孩子的心靈[J].中小學管理,2015(06):57-60.
[9]高振宇.兒童哲學的再概念化——對李普曼與馬修斯“對話”的再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10(06):8-11.
[10]劉曉東.兒童哲學:外延和內涵[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48-51.
[11]康翠萍.高中階段不宜實行文理分科[J].教育研究,2009(04):4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