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華
【摘要】 目的 探討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 90例糖尿病足壞疽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5例。對照組采用氫溴酸山莨菪堿注射液治療, 觀察組采用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皮膚生長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為(3.91±1.51)d, 原創(chuàng)面面積為(8.13±7.09)cm2, 治療10 d后的創(chuàng)面面積為(3.55±3.08)cm2;對照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為(11.23±3.21)d, 原創(chuàng)面面積為(8.12±7.11)cm2, 治療10 d后的創(chuàng)面面積為(7.56±3.18)cm2;觀察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短于對照組, 創(chuàng)面面積縮小面積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顯效31例、有效12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患者顯效25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7.78%;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 能夠縮短皮膚開始生長時間, 加快皮膚的生長, 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應用。
【關鍵詞】 糖尿病足壞疽;皮膚;表皮生長因子;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64
糖尿病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臨床疾病, 也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病癥, 該疾病的產生與飲食因素、生活因素、遺傳因素等有著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糖尿病患者表現(xiàn)為高血糖癥狀, 患者長期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 易形成各類并發(fā)癥, 常見的為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足壞疽, 進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形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糖尿病足壞疽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 患病后, 往往需要進行截肢治療, 這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隨著醫(yī)療水平的進步, 保守治療技術得到發(fā)展, 表皮生長因子技術的應用, 效果顯著[1]。本文為探討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應用效果, 特對比山莨菪堿與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應用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用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救治的
90例糖尿病足壞疽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 女20例;年齡45~79歲, 平均年齡(64.02±6.34)歲;病程5~11年, 平均病程(7.24±1.2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 女21例;年齡46~79歲, 平均年齡(64.12±6.04)歲;病程5~12年, 平均病程(7.34±1.5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過臨床診斷, 確診為糖尿病足壞疽患者, 均屬自愿參與, 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④不簽署知情同意
書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降血糖、抗感染、局部處理等, 經過血糖控制治療, 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圍, 生命體征良好。
1. 2. 1 對照組 采用氫溴酸山莨菪堿注射液(成都第一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51021970)治療。將患者的傷處經過處理后, 應用敷料對患處進行覆蓋和包扎處理, 敷料中的藥物為100 mg的氫溴酸山莨菪堿注射液, 8萬U的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縲河市方匯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1025699), 1次/2 d, 連續(xù)治療20~45 d后, 若癥狀未見好轉, 則改用表皮生長因子進行治療。
1. 2. 2 觀察組 采用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S20010096)治療。將患者的傷處經過處理后, 應用敷料對患處進行覆蓋和包扎處理, 敷料中的藥物為10 μg的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 8萬U的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 1次/2 d, 直至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
1. 3 指標觀察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皮膚生長情況(皮膚開始生長時間、原創(chuàng)面面積及治療10 d后的創(chuàng)面面積)和臨床療效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過治療創(chuàng)面面積明顯縮小, 癥狀明顯好轉;有效:經過治療創(chuàng)面面積有所縮小, 癥狀有所好轉;無效:經過治療創(chuàng)面面積無變化或擴大, 癥狀無變化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
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皮膚生長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為(3.91±1.51)d, 原創(chuàng)面面積為(8.13±7.09)cm2, 治療10 d后的創(chuàng)面面積為(3.55±3.08)cm2;對照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為(11.23±3.21)d, 原創(chuàng)面面積為(8.12±7.11)cm2,
治療10 d后的創(chuàng)面面積為(7.56±3.18)cm2;觀察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短于對照組, 創(chuàng)面縮小面積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顯效31例、有效12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患者顯效25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7.78%;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表皮生長因子是人體中極為重要的生長因子, 表皮生長因子能夠對人體的各種外胚層細胞進行促進, 加快內胚層細胞的細胞增殖和有絲分裂, 將絡氨酸激酶的活性激活, 進而促進受損部位的細胞生長, 加快患者受損部位的恢復, 應用效果顯著[2]。endprint
外源性的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典型的生物制品, 進入人體后, 能夠有效的對患者的皮膚細胞生長進行促進, 該制品進入人體后, 能夠促進患者創(chuàng)面處細胞的分裂, 進而誘導細胞生長, 達到提升患者恢復速度的目的。臨床上, 針對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治療, 多采用藥物山莨菪堿與表皮生長因子, 其中, 山莨菪堿制品進入人體后, 能夠對血小板的聚集進行抵抗, 改善患者患處的微循環(huán), 擴張微血管, 進而加快患處的細胞組織的生長, 改善供血狀況, 提高創(chuàng)面的恢復能力, 應用效果顯著 [3]。近年來, 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 生活質量的提升, 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 使得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進而糖尿病足的患病率明顯提升, 已成為了影響我國居民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的重要疾病, 糖尿病足壞疽的產生, 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表皮生長因素的應用價值極高[4-6]。本文中, 通過對比山莨菪堿與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應用效果, 發(fā)現(xiàn), 觀察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為(3.91±1.51)d, 原創(chuàng)面面積為(8.13±7.09)cm2, 治療10 d后的創(chuàng)面面積為(3.55±3.08)cm2;
對照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為(11.23±3.21)d, 原創(chuàng)面面積為(8.12±7.11)cm2, 治療10 d后的創(chuàng)面面積為(7.56±
3.18)cm2;觀察組患者的皮膚開始生長時間短于對照組, 創(chuàng)面縮小面積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顯效31例、有效12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患者顯效25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7.78%;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 通過應用表皮生長因子進行治療, 患者的療效得到提高, 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 能夠縮短皮膚開始生長時間, 加快皮膚的生長, 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明, 趙青松, 畢長龍, 等. 胰激肽原酶聯(lián)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療效分析.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6, 8(3):178-180.
[2] 梁麗芳, 肖飛.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lián)合陽和湯加味方治療糖尿病足41例臨床療效觀察. 中醫(yī)藥信息, 2016, 33(3):106-108.
[3] 張祥運, 丁曉斌, 林秀峰, 等. 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lián)合硫辛酸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觀察. 中國藥房, 2016, 27(29):4147-4149.
[4] 朱西娥, 劉德輝, 馮毅, 等. 表皮生長因子促糖尿病足壞疽創(chuàng)面皮膚生長的研究. 空軍醫(yī)學雜志, 1996(2):87-89.
[5] 王桂玲. 觀察表皮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足壞疽皮膚生長的臨床療效. 糖尿病新世界, 2015(24):130-132.
[6] 朱西娥, 劉德輝, 關小宏, 等. 表皮生長因子和654-2在糖尿病足壞疽治療中的實驗研究. 空軍醫(yī)學雜志, 1994(2):94-95.
[收稿日期:2017-09-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