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對于教師群體而言,不能要求自己的學生毫錯不犯,要將錯誤正確對待,并容許學生犯錯,將學生的學習錯誤用正確的方式利用起來,以促進學生的多元化思維發(fā)展。故此,作者依據(jù)多年的數(shù)學教學經驗,結合教學實際,從多方面探討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所產生的“錯誤”資源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錯誤;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5-21
一、教師樹立正確的“錯誤”觀
小學生是不斷發(fā)展的個體,在學習生活中難免會犯錯,而教師應當怎么看待這一問題?在我看來,教師的教學目的是在于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學生在學習中的絕對正確,僅體現(xiàn)了一種思維的僵化,而錯誤則可能使其建立新的學習思維。教師應當認可、允許以及理解學生出錯。而對于學生而言,自身錯誤的糾正不可能單純地依賴反復的“題海戰(zhàn)術”來解決,這中間有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給予學生幫助和引導,促使其改正錯誤并建立新的學習思維。
二、利用“錯誤”資源的價值判斷
1.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和學習態(tài)度可以推進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在學習中所產生的錯誤,是來自其自身的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教師合理利用錯誤,也可以促進學生數(shù)學學習思維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犯錯時,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錯誤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幫助他們探索新的思維方式,打開學習思路。
2.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錯誤”資源的利用可以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一條水管管道上, 兩個龍頭相距1600米,它們相對而流。甲龍頭每分鐘流1400米,乙龍頭每分鐘流1600米。問6分鐘后兩水流相距多少米?”但設計時我缺少了“它們相向而流”的客觀條件。這次作業(yè)只有兩名學生在旁邊注明: “此題不知水流流向,如果它們相向而流, 6分鐘后兩水流相距(1600+1400) ×6-1600=8400(米);如果兩水流相背而流, 6分鐘后兩車相距(1600+1400)×6+1600=11600(米); 如果兩水流同向而流,且甲水流在乙水流的前面,那么6分鐘后兩流流相距1400×6+1600-1600×6=400(米);
如果兩水流同向而流且乙水流在甲水流的前面,那6分鐘后兩水流流相距1600×6+1600-1400×6=2800(米) 。”在這一問題上我引導學生進行了分組交流和討論,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在題目未知方向,應當分情況討論。
三、利用“錯誤”資源的策略
1.善用“錯誤”
在教學《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時,我出了一道題:“÷2”,學生在黑板上剛寫時,我錯誤地認為該生是在搗亂,但我注意到了學生的表情,于是在課下與其進行了談話,得知其原本的想法是:。我就這么失去了一個絕佳的教學機會。
對于教師來說,應當給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其展示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多與其他學生交流,并為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
2.敢于糾錯,對比錯誤
在教學中展示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的機會莫過于處理教學失誤了。例如,在《平面圖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中,由于我的失誤,在講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時候,少了“除以2”的步驟,經過我及時的調整和糾正,激發(fā)了學生研究推導計算公式過程的強烈意愿,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力地推進了教學進度。
又如,一個軸承廠要加工一批軸承共600個, 甲廠每天加工10個,乙廠每天加工12個, 如果甲乙同時加工,幾天可以加工完這批軸承?請列出綜合算式。
對于這一問題,學生列出600÷10+
600÷12與600÷( 10+12) 這兩種算式, 學生認為這兩個算式都正確。我沒有作出評價,而是讓學生把兩種算式的答案求出,進行比較。通過先組內意見交流再全班討論的方式,找出了結果不一致的原因。最終學生不僅清楚地意識到了600÷10+600÷12是錯誤的, 而且明白了600÷10+600÷12與600÷(10+12) 之間是不可利用分配律互相轉化的。
這樣的情況下,我對錯誤的態(tài)度既引導了學生的探索過程,又提高了學生自理自主的學習態(tài)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學生思維發(fā)展極為有價值。
四、結語
總之,數(shù)學教師應當以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教學之本,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錯誤,以合理的方式來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并加以利用,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文春.小學數(shù)學錯誤資源的美學價值[J].科教導刊,2012(33):65-66.
[2]趙俊琴.小學數(shù)學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讀寫算(教師版),2015(30):2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