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分子采取了一種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想,無以倫比的樂觀主義和不屈不撓的堅定信念成為當時的時代精神,然而過度追求人的自由也將導致人性深處罪惡的種子生根發(fā)芽。
關鍵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欲望
作者簡介:劉娜(1979-),女,陜西人,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1
1.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是西方知識和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一個跨越中世紀和現(xiàn)代歷史之間的鴻溝的文化藝術運動,人們開始挑戰(zhàn)“上帝中心”說,全面宣揚“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往往聚焦于“現(xiàn)世和當下”的主題,探索人物的內(nèi)在品格及其道德的復雜性,圍繞著一個真實的人文主義主人公,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
2.人性欲望的主題分析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被新的學識和知識所吸引,他們把所有的知識都當作自己的領地,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并對好奇心、知識、權力、美貌、財富、世俗的樂趣等產(chǎn)生了永不滿足的渴望,而過度推崇自己的欲望,最終導致整個道德體系的坍塌。
2.1《浮士德》中浮士德博士對知識和權力的欲望
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個性的追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特點,學者們和教育家們開始強調(diào)人類思想的能力和人類文化的成就,顯而易見,這與中世紀對上帝的重視和對塵世事物的蔑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馬洛的主人公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對知識、財富和權力的渴求永無止境。他對知識的停滯不前感到沮喪,通過魔法,他對知識的渴望演變?yōu)楦蟮哪繕耍蠢谩暗鬲z的黑人之子”,從印度偷取黃金,“洗劫海洋,尋找東方明珠”,從而獲得更多物質財富。浮士德博士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以及通過知識的幫助而獲得權力的渴望,在考慮了邏輯學、形而上學、醫(yī)學、法學和神學等各學科的相對重要性之后,他得出結論:它們可以給人知識,卻不能給人力量,因此,他決定研究“魔術師的形而上學”,他想借助這些知識,獲得力量,變成像朱庇特一樣強大的人。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渴望財富和世俗的享樂。在他與撒旦達成協(xié)議之后,他將有能力去做他喜歡做的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一樣,浮士德博士想要環(huán)游世界,于是,在墨菲斯托克的幫助下,他來到了遙遠的國家。除了追求知識、力量和世俗的樂趣之外,浮士德博士還擁有文藝復興時期對美的熱愛,因此他想要一個妻子,一個在德國最美麗的姑娘。當他渴望看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時,他就會不自覺得聯(lián)想到海倫的形象。
浮士德博士傲慢自大,擁有善辯的口才和驚人的野心,他代表了文藝復興的精神,拒絕中世紀以上帝為中心的宇宙觀,擁抱人類主動創(chuàng)造的各種可能性。整個戲劇展示了中世紀傳統(tǒng)與知識領域之間的沖突,對知識和權力的渴望迫使他放棄自己的生命,并與撒旦的代理人簽訂了一份二十四年的契約。
2.2《李爾王》中女性對金錢和權力的欲望
在莎士比亞的許多戲劇中,他成功地描繪了貪婪的主題,向我們展示了人性骨子里的弱點,并將人性還原到動物本能的原始水平,在《李爾王》中,我們看到女性具有強烈的對抗作用,刻畫了人類貪婪的弱點。
《李爾王》是一部悲劇,它闡明了當孩子們被貪婪吞噬,失去對父母的愛時,將會發(fā)生什么,這部戲著重于欺騙、貪婪、殘忍和誤判的主題。起初,這個愚蠢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李爾王設定了一個“愛的測試”,對愛進行量化,并要求他的女兒們用物質的方式來表達對他的愛,愛他的女兒將得到他最多的財產(chǎn),大女兒貢納莉和二女兒里根無疑是善于這種表現(xiàn)的。她們欺騙她們的父親,讓他們相信她們最喜歡他,并隱藏了她們貪婪的本性,雖然小女兒科迪莉亞拒絕給她的父親以華麗的辭藻,但她向他展示了同情和寬恕,這些宣言導致了對角色的誤判。大女兒貢納莉宣稱,她愛他超越了一切可以被珍視的東西,無論是富足的還是稀有的,甚至高于生命。同樣貪婪的二女兒里根說,她的愛比姐姐的更長久。李爾王最喜歡的女兒科迪莉亞真心愛她的父親,她說她“不能把心放在嘴里”,她愛她的父親完全是出于這種父女親情。由于大女兒和二女兒對權力過分的貪欲,使她們公然向自己的父親撒謊,宣稱一種虛假的愛,以獲得更多的遺產(chǎn)。她們對權力的貪婪使其對父親的痛苦視而不見,也不感到懊悔,他給了她們?nèi)浚麄兿胍?,這種貪婪最終會驅使她們自己走向毀滅。
貢納莉和里根對李爾王的背叛與貪婪、權力和金錢等罪惡息息相關,人們?yōu)榱双@得金錢和權力,可以不擇手段,貪婪和對權力的欲望導致了人類的墮落,莎士比亞通過展示貪婪如何改變?nèi)藗円约叭绾纹茐娜藗兊臎Q策來突出貪婪的罪惡,并且揭示出此種罪惡的最終結果就是死亡。
3.結語
人文主義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了人們意識的覺醒。然而,在進步的過程中,由于過分強調(diào)人的價值,在發(fā)展的后期,個人欲望和物質享受的擴大產(chǎn)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從某種程度來說,文藝復興時期個性的自由與解放帶來了放縱和享樂主義,傳統(tǒng)的道德原則和文化價值嚴重受到世俗欲望的沖擊。無論如何,人類不懈的追求必然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莎士比亞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切關注反映了人們對理性、秩序、道德理想和社會價值觀的真誠呼喚。
參考文獻:
[1]丁玨.《李爾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8.
[2]傅守祥.理性悲劇 《浮士德》——人類靈魂與時代的精神發(fā)展史[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4.
[3]莎士比亞.李爾王(英漢對照)[M].朱生豪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