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
近日,北京兩家海底撈餐廳被臥底記者曝出“食品柜成老鼠樂園”、“抹布與餐具一起放進洗碗機清洗”、“用餐用漏勺疏通下水道”等重大食品衛(wèi)生與安全問題,引發(fā)輿論嘩然。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起嚴重的食品安全丑聞曝光后,一些自媒體仍在鼓吹什么“海底撈的危機公關你也學不會”,對海底撈所謂的“鍋我背、錯我改、員工我養(yǎng)”的聲明極盡溢美之詞,更有甚者,特意趕赴海底撈就餐以示聲援,好像海底撈曝光的不是丑聞,而是喜訊,是做了好事之后遭受迫害一樣。
一起嚴重食品安全失守事件,引來的不是譴責、質(zhì)疑、擔憂,而是吹捧、點贊、更高調(diào)的支持,如果不是為追求文章點擊量而不擇手段,就是價值觀混亂的“腦殘粉”。顯然,價值觀的混亂比丑聞本身更可怕。
這讓我想起印度還在持續(xù)的惡性騷亂事件,這起致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500多人被捕的騷亂起因,是一位所謂“大師”遭到強奸罪成立的宣判,引起支持者的抗議所致,這樣不問是非、毫無原則的支持,與海底撈犯了大錯后收獲點贊、支持某種程度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強奸是嚴重的罪行,而“老鼠事件”只涉嫌違法違規(guī),二者有著本質(zhì)不同,但在不問對錯、無條件支持上,卻沒有太大的差別。
海底撈這起駭人聽聞的丑聞,也注定只能是反面教材,承擔責任、承認錯誤、承諾整改是涉嫌違法的海底撈應有態(tài)度、應盡義務,不是什么格局、擔當、情懷。任何人、任何企業(yè),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都沒有突破底線的特權。
此次丑聞最大的正面價值,應該是引起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引起監(jiān)管部門對此食品衛(wèi)生與安全的高度重視、嚴格監(jiān)管,引起廣大零售企業(yè)、餐飲企業(yè)自警自醒,以海底撈丑聞為戒,從中吸取教訓,警鐘長鳴、嚴防死守,以最嚴密的制度、最嚴格的管理、最嚴厲的問責確保食品衛(wèi)生與安全萬無一失,而不是其他。
如果更多的餐飲企業(yè)、食品公司受某些錯誤輿論引導,不以海底撈的錯誤為戒,不從中吸取教訓,而是迷戀于海底撈的所謂“光環(huán)”、危機公關致“壞事變好事”的能力,那就是在觀念上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必然導致行動上的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作為消費者,你可以選擇原諒海底撈,當然也可以擔憂和質(zhì)疑,后一種選擇無疑更為理性和必要。
是的,它認錯了、道歉了,也開始整改了,危機處理能力也優(yōu)于大多數(shù)被曝光企業(yè),但要看到,身為一家餐飲企業(yè),保障食品衛(wèi)生與安全是天職、底線、下限,是一切服務的基礎與前提,食品安全上的失守是原則錯誤,是涉嫌違法行為,不能認個錯、道個歉、承諾整改就輕易過關,至少也應“聽其言觀其行”。
海底撈的光環(huán)不應掩蓋它所犯的錯誤,極致服務也不應成為它犯錯后還贏得掌聲與點贊的理由。在食品的衛(wèi)生與安全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海底撈的所謂極致服務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作秀,一種聚人氣、促銷售的手段而已,其特色服務再怎么“走心”,也不是真正尊重消費者的表現(xiàn)。如果海底撈真正尊重和敬畏消費者,像對待特色服務、口碑營銷一樣重視和投入,海底撈沒有理由管不好食品安全與衛(wèi)生!
也許有人認為,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相比問題更多更嚴重的公司,海底撈算得上一家“良心企業(yè)”。海底撈也許的確是名頭最響亮、口碑最好的餐飲品牌之一,但從此次曝出的丑聞來看,它的食品安全的管理肯定不如很多哪怕是默默無聞的企業(yè)。
它都讓你用與抹布、簸箕一起洗的碗,用掏下水道的漏勺,你為什么如此輕易地原諒了它,甚至還為它喝彩?正如某媒體文章發(fā)問“你為什么跪著就原諒了海底撈”?!
過去,海底撈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新京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說得很好,“中國飯店需要的不是奇跡,而是衛(wèi)生”。
“員工我養(yǎng)”是網(wǎng)友的“提煉”,并不見于海底撈的聲明。正如有媒體評論的那樣,對員工在此次丑聞中所犯的錯誤,海底撈應當查明事實、分清責任,依據(jù)企業(yè)制度進行必要處理,如果將所有的責任都攬到企業(yè)身上,對員工的重大過失不問不聞,那海底撈無疑是一家是非不分、無原則底線的企業(yè)。
當然,筆者并非倡導對海底撈一棍子打死,事實上,海底撈未來的機會與空間取決于它自身的選擇與努力,誰也剝奪不了;但至少,犯了嚴重錯誤的海底撈,收獲的不應該是掌聲與歡呼,否則,以后的餐飲企業(yè)都去全力追求所謂的極致服務與光環(huán)口碑,誰還會真正用心于食品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