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彤
摘要:多媒體技術(shù)迅猛發(fā)展,高中英語課堂的教學素材也需要與時俱進。本文以英文歌曲If I Were a Boy為例,結(jié)合相關(guān)教學法相關(guān)理論,進行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分析,分析、探討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英文試聽材料的應用實踐、選擇原則及其影響。
關(guān)鍵詞:高中英語教學 視聽材料 If I Were a Boy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接受的事物越來越多元化。教學素材缺乏的問題逐漸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暴露出來。目前,國內(nèi)很多高中使用的仍然是2011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教學實踐中,閱讀部分尤為強調(diào)素材的新鮮性。將近十年未曾變革的reading部分可能滯后于時代,例如,在英語教材必修二中,介紹了一個老牌英國樂隊—— Monkees,Monkees樂隊于2006年正式出道,在當時也是紅極一時,代表了原汁原味的英倫文化,說明當時教材的編寫者已經(jīng)在有意識地向教材中加入一些新鮮的元素,但Monkees樂隊出道已經(jīng)12年,已經(jīng)不是當下主流的英國樂隊,學生對他們也是十分陌生,學習的時候難免會覺得枯燥。所以教材是否也應該配套更新,課本也應該做到與時俱進,讓新鮮元素在時效范圍內(nèi)發(fā)揮它們的特殊作用。
正因如此,我們更加需要呼吁教學素材的豐富性和多元化。而英文視聽材料則恰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利用視聽材料進行教學,能改善教學的單調(diào)性,增加課堂的輕松度,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且自主地、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視聽材料中涉及的語法點也可以與教學內(nèi)容相互補充,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印象,刺激大腦記憶。不同材料的補充播放,可以在知識和文化方面對學生進行一個補充,讓學生的眼界放寬、開拓思維。材料中的真實情景,更是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環(huán)境,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聽、說、讀、寫方面對學生形成全面的良性影響。
一、理論分析
在進行視聽材料教學的過程中,第二語言教學法、視聽法和情感過濾假說等理論可以有所借鑒。
(一)第二語言教學法
第二語言教學法是主張目的語言與學生母語并用并在學習過程中系統(tǒng)的教授語法知識的一種教學法,通過對語言進行分解和剖析,系統(tǒng)地學習語言和語法知識。該方法在我們?nèi)粘=虒W中應用十分廣泛,它易于學生理解和應用,但也容易形成“啞巴外語”。如果與視聽材料相結(jié)合,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第二語言教學法就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二)視聽法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早在17世紀時就提出“事物先于文學”的說法,提倡在教學的過程中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相結(jié)合,并把語言教學寓于情景之中,教學時同步播放一些畫面,讓學生在觀看材料的同時練習聽說,將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畫面結(jié)合記憶,印象也變得更加深刻。所以視聽法(audio visual approach) 也叫“圣克盧法”,就在夸美紐斯的實踐后誕生了。
視聽法的基礎(chǔ)是直接法和聽說法,它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視聽結(jié)合,強調(diào)把聽覺感知與視覺感知融入情景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視聽教學法應用的重要實例就是《新概念英語》。在《新概念英語》的教學中,老師會播放同步錄音,并且課文旁還配有形象的插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視聽法自上世紀7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就對我國的語言教學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視聽法與傳統(tǒng)語言教學法的配合,有效提高了我國的外語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不但在新興教育工藝學的領(lǐng)域中占據(jù)重要位置,還在理論研究和探討新的教學手段上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三)情感過濾假說
杜萊與博特在1977年就最先提出了“情感過濾說”的概念?!扒楦羞^濾說”是為了說明情感因素與第二語言學習的關(guān)系。著名的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在20世紀80年代末,通過對“情感過濾說”的分析,總結(jié)出了“情感過濾假說”?!扒楦羞^濾假說”認為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情況,主要因素有:動機,自信心和焦慮狀況??死赀€指出,一般目的性強,動力大,富有自信和焦慮程度低的學習者,往往更容易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脫穎而出。比如在英語課堂中穿插播放幾首英文歌曲,可以增加學生的積極程度,改善學生的焦慮情況,有效減輕課堂的枯燥程度,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動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四)應用優(yōu)勢
視聽材料可以豐富課堂,使課堂更加輕松愉快。同時, “情感過濾假說”指出,如果有積極的情感因素進行引導,學生就能更加自主的參與到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被充分調(diào)動了。因此,課堂中靈活、廣泛應用視聽材料,提高了教學效率,有效縮短了系統(tǒng)教學時間。視聽材料能將大量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并以直觀清晰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避免抽象概念對學生的困擾,這樣的方法學生樂意接受,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
二、案例分析
(一)以《If I Were a Boy》輔助虛擬語氣的教學
1.教學對象:高中二年級學生
2.教學重點:虛擬語氣
3.教學難點:虛擬語氣在不同時態(tài)中的用法不同和學生難以在不同從句中靈活運用虛擬語氣。
4.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虛擬語氣是用來表示人主觀的意愿和假想,以此達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熟練掌握,形成有條理的知識框架。
5.教學素材:歌曲《If I Were A Boy》。《If I Were A Boy》是著名歌手碧昂斯(Beyonce)在2008年某專輯中發(fā)表的一首歌曲,歌曲婉轉(zhuǎn)動聽,傳唱度極高。
6.教學過程:
(1)導入:課前播放這首歌曲,進行歌詞聽寫,并說明在本歌曲中含有許多于本課教學相關(guān)的虛擬語氣的成分。讓學生先泛聽1-2遍,或可以全班齊唱,潛移默化地將虛擬語氣的思想灌輸進學生腦中。
(2)語法點介紹:教師可提前寫出知識框架,利用板書給學生進行補充講解。例如講授虛擬語氣中“與現(xiàn)在事實相反的情況下”虛擬條件句要用動詞過去式(be動詞要用were)主句要用would/could/should+do的形式。講解過程中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出《If I Were a Boy》中虛擬語氣部分的歌詞,進行拆分講述。
(3)課堂練習: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所提供的練習題。
(4)自由討論:給出練習題的答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討論,并以小組形式自由舉例,總結(jié)各自不懂的問題,以小組的形式先互相討論,最終總結(jié)解決不了的共同問題并反饋給教師,教師了解后統(tǒng)一進行回答。
(5)復習:結(jié)合板書,教師再次總結(jié)語法點知識,可以將課堂中的部分例句和歌詞改編成語法填空和短文改錯的形式,進行練習。
(6)總結(jié):對歌曲背景及意義做一個簡單的補充,就如《If I Were a Boy》中有強調(diào)男女平等、歌頌愛情的部分。
(7)作業(yè):英文查找碧昂絲的生平;用虛擬語氣寫五句話,假如碧昂絲在中國。
采用將流行元素導入教學的方法,更能講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提升課堂的活躍程度。教師充分利用試聽材料,將課堂中的部分例句和歌詞改編成語法填空和短文改錯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加入課堂,增加互動。在知識性內(nèi)容講解完成后,對歌曲背景及意義的介紹和探討能豐富課堂內(nèi)容,也能讓學生了解西方的社會文化,有利于學生全面認識所學語言的知識和文化。
(二)優(yōu)秀英文視聽材料的應用
優(yōu)秀的英文視聽材料不僅能與語法點進行聯(lián)系補充,它更多的是作為泛讀、泛聽的材料和擴充知識面的素材,而且它代表著教學材料的多元化。近些年,學界對于教學形式多樣化和教材內(nèi)容多元化的呼吁也一直沒有停止。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的課本中出現(xiàn)了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節(jié)選,并且采用了劇本的形式。教師可以提前找到對應的影片,并截取其中課文涉及的部分在課堂上進行播放,使課堂更加生動,而且觀看影片也是對學生壓力的一種緩解。教師也可在課前打印好對話卡片,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邊看邊做準備,在觀看幾遍之后,對節(jié)選影片進行配音,或利用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在課堂上表演。觀看電影并進行配音練習,不僅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體會課文,在對話中學會感受和發(fā)現(xiàn),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鑒賞能力。
除了考慮文學藝術(shù)水平,也需要結(jié)合學生實際的英語水平,例如可以使用VOA慢速英語或奧巴馬等領(lǐng)導人的演講。一方面語速比較慢;另一方面,公共場和發(fā)表的演講,詞匯和語法不會太過復雜,而且語言會相對正規(guī)標準。同時,新聞和演講都有一定的時效性,這也是學生在高壓學習中了解世界動態(tài)的一種渠道,豐富了知識來源,讓學生的信息儲備得以增加,也消除了學生對單一教學方式的厭煩心理,在愉快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學習優(yōu)秀的英語視聽材料,不僅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和藝術(shù)修養(yǎng),更能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從而達到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例如《簡愛》的女主人公簡·愛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包容令人動容;《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雖蒙冤入獄,但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他絕不消沉,始終堅持光明和信念,最終用小鋤頭歷時19年挖通了通往自由的路。通過對這些影視作品的了解,很大程度也上激發(fā)了學生對于閱讀英語名著的興趣。
在高中英語課堂的教學中融入優(yōu)秀的英文作品,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對于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能使學生的思想和人格全面發(fā)展,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
三、選擇原則
采用視聽材料輔助教學時,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對于視聽材料的選擇。選擇“恰當”的英文視聽材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相關(guān)性
教師應選擇與課程或教學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教師也不必全部播放,只需截取部分對課堂有用的內(nèi)容即可。
(二)積極性
教師應選擇一些正能量的或帶有教育意義的材料,盡量避免政治敏感話題,以及一些涉暴力的影像,就比如一些黑人音樂。帶有向上意義的材料,能給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今后的成長。
(三)趣味性
可以加入當下受主流媒體肯定的一些影視作品,選擇其中一些受學生歡迎的作品。就如《愛樂之城》此類奧斯卡獲獎電影,像《羅馬假日》等經(jīng)典老片,或者時BBC的紀錄片。這些作品學生更加熟悉也能夠快速接受,有助于增加學生觀看興趣,減輕課堂的枯燥度和單調(diào)性。
(四)正規(guī)性
教師要盡量選擇發(fā)音標準的英文影視作品,并且需要考慮作品的難易程度,就如莎士比亞的一些作品,雖然非常經(jīng)典,但卻過于復雜,不適合教學;還有像《玫瑰戰(zhàn)爭》中,不僅有英語,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法文,學生不易聽懂,會覺得很枯燥。
四、結(jié)語
高中英語教材的制定周期長、任務重,如教材內(nèi)容的老舊,教學元素單一等等問題不斷涌現(xiàn),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可能會影響課程的推進,不利于外語教學的進步。利用英文視聽材料進行教學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問題,給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真實的環(huán)境,可以減緩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習動力,在情景中加強學生對英語的了解、感受和認知,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不僅是學生,對于教師來說,利用視聽材料進行教學,可以使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增加課堂的吸引力,豐富教學素材,緩解單方面教學的枯燥程度,寓教于樂,利用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地參與課堂,從而完成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達到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
參考文獻:
[1]古桑曲珍.淺析優(yōu)秀英文影視作品在高中英語教學的應用[J].人生十六七,2017,(06).
[2]姜瑜.視聽教學中英文電影賞析的優(yōu)勢[J].科學中國人,2014,(6S):109-109.
[3]劉中發(fā).視聽法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1).
[4]劉凌燕.普通高中英語影視欣賞選修課的開發(fā)和實施[D].蘇州大學,2008.
[5]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2004.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