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調(diào)平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的起始課文?!妒竦离y》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象奇特,筆墨縱橫。學習本文,旨在引導學生探究“奇想”的不斷變化,從而進入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豐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反復誦讀,結合聲情培養(yǎng)語感,同時要巧妙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比如旅游、交游)和讀書經(jīng)驗來反復探求和品鑒《蜀道難》的奇思妙想。讓學生對詩歌有細膩的感受和深刻體會,進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理解“奇之又奇”的藝術魅力。
【學習目標】
1.查檢資料,閱讀李白作品《送友人入蜀》《劍閣賦》以及相關的鑒賞資料,能夠陳述李白寫作《蜀道難》的緣由。
2.在誦讀的基礎上,找出描寫生動的語句,陳述其生動的妙處,其中應有夸張的解說。
3.在朗誦及默誦課文的基礎,依據(jù)課文的自然順序列出關鍵語句,陳述李白的奇思妙想及“奇之又奇”的藝術魅力。
4.學生在朗誦與閱讀注釋的基礎上,列出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及其變化的詞、句,并對各階段的情感予以概括。
【教具準備】
1.《蜀道難》朗讀音畫資料
2.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1課時(自學)
一、聽讀文章,感知文本
利用5分鐘時間,對照課文注釋第36——37頁內(nèi)容,播放朗讀音頻,聽讀《蜀道難》全文,讀正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第1段:噫 吁嚱 ,危乎高哉!然后天梯石棧 相鉤連 猿猱 欲度愁攀援
百步九折縈 巖巒 捫 參 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 坐長嘆
第2段:畏途巉 巖不可攀 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 崖轉石萬壑雷 嗟 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第3段:劍閣崢嶸而崔嵬
所守或匪 親,化為狼與豺
磨牙吮 血 側身西望長咨 嗟
二、朗讀文本,深度感受
利用10分鐘時間,完成《蜀道難》全文朗讀,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反復誦讀至熟練,做好第二課時課堂朗讀展示準備,并深入體會給出你選擇朗讀該段落的理由與閱讀感受,課堂朗讀展示的發(fā)言范例如下:
大家好!我朗讀的是課文的第 段,……,我認為以上段落……,我的閱讀感受是……。
三、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利用8分鐘時間,自讀下面材料,了解李白其人及《蜀道難》寫作緣起。(印發(fā)資料)
(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二)《蜀道難》寫作背景
四、疏通文意,研讀文本
1.利用6分鐘時間閱讀課文注釋,識記并解釋重點字詞。
2.利用6分鐘時間在熟讀注釋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并梳理文脈。
五、課外閱讀,拓寬眼界
閱讀李白《送友人入蜀》、《劍閣賦》,熟讀成誦,品鑒賞析。(10分)
(印發(fā)資料,學生閱讀)
第2課時(講學)
一、課前導入,走進文本。(3分鐘)
白居易初出藍田時寫到“絕頂忽上盤,眾山皆下視。下視千萬峰,峰頭如浪?!?/p>
李商隱途徑淮陽郡時寫了“斷雁高仍急,寒溪曉更清?!?/p>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李白對蜀道的刻畫。
二、感受文本,品味語言。
1.利用8分鐘時間欣賞《蜀道難》音畫視頻,教師做好朗讀指導,學生朗讀文章三遍。
(1)第一遍,讀的要求是:整體把握,讀準字音,讀的時候語音要飽滿、圓潤。
(2)第二遍,讀的要求: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速,注意節(jié)奏、停頓和快慢。
(3)第三遍,讀的要求:重在進入情境,注意把握好語氣,讀的要求是抒情性,伴隨著你自己對詩的體會、你自己的性情。
2.利用5分鐘時間請3位同學選擇段落進行朗讀展示并陳述選擇理由和閱讀感受,教師點評。
3.本文是一首樂府古詩,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參差錯落,如行云流水。請利用8分鐘時間結合下列問題進行分析說明。
(1)試給下列詩句劃分節(jié)奏,并體會不同句式(第37頁“研討與練習”第三題)的表達效果,指名6位同學口述作答,教者點評。
(2)文中多處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請你在文中找到至少一句并說明其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思考后請3位同學口述作答,教者點評。
口述示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運用擴大夸張的藝術手法,寫出山的高俊,突出山的本質(zhì)特征,以一種高于形象原狀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給人強烈而深刻的感受。
三、深入探究,品鑒奇想。
學生再次朗讀詩歌后,探究思考下列問題,展示交流,教者點評。
1.李白以他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請同學們以第1段為例,分析詩人展開了哪些藝術想象?(5分鐘)
口述示例:“蠶叢及魚鳧”,寫蜀國古老的傳說,那如夢似幻的過去,增加了蜀道的歷史感和神秘色彩?!?/p>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復詠嘆了三回,所表達的感情自然有變化,不重復,可以說是“愈出愈奇”,每次詠嘆有怎樣的變化和轉折?(8分鐘)
(1)學生朗誦課文
(2)學生探究交流:(略)
教師點撥:全詩安排的三次詠嘆,每一次嗟嘆,就是一個轉折,詩意各有側重,分別突顯蜀道的高、險、危(危及人身之危)。同時,每一嗟嘆,嗟嘆者所取的角度又有區(qū)別。角度的三次變換,感情波瀾迭起,既逐層加深對蜀道之難的深刻印象,又不斷增強警示勸誡的關切心情。
3.在探究交流的基礎上梳理,補寫出下表的空缺。(多媒體展示,斜體字部分學生補充)(6分鐘)endprint
四、延伸思考,課外作業(yè)
1.思考練習:《送友人入蜀》《劍閣賦》和《蜀道難》,同為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時所作,比較這三首詩在藝術技巧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點。
2.背誦默寫:背誦并默寫《蜀道難》。
【教后反思】
筆者工作近10年來,聽了將近300節(jié)課,有同事的常規(guī)課,有校內(nèi)校外的研討課,有名師的示范課,有一線語文教師的賽講課,仔細回味,細細梳理,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往往過“淺”。這里提到的“淺”,指的是解讀的粗淺、膚淺,也指解讀的淺顯。我們的教師不重視教學文本的解讀,有的語文教師僅僅依照教參上的信息,常常讓課堂徘徊在淺層狀態(tài)。有的教師僅憑個人的理解對文本進行簡單的解讀,對文本隱含的深層價值不去發(fā)掘,讀懂了文本的表面意思就以為是獲得了“真理”了,結果只能是看見了皮毛而忽視了實質(zhì)。
作為語文教學半壁江山的閱讀教學,主要就三件事: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課堂對話。其中,語文教師教學文本解讀的高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高度,語文教師只有自己先把課文讀懂,解讀出文本的精妙之處,才能做出合理的教學設計,也才有可能在課堂上開展對話,引領學生更好地解讀好文本。
有的老師教李白的《蜀道難》,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結合注釋翻譯字句,分析詩歌意象,學生朗讀詩歌,體會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顯然,這些內(nèi)容都不需要教師過多的教,學生自學就能理解?!妒竦离y》是李白的代表作,想象奇特,筆墨縱橫,凜然成風。如果對《蜀道難》的解讀停止在文本表層,那是非??上У?,語文老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深入地理解《蜀道難》的藝術魅力。
學習《蜀道難》旨在引導學生解讀這篇文章的構思,旨在引導學生探究不斷變化的“奇想”,從而進入詩人創(chuàng)造的豐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讓學生對詩歌有細膩的感受和深刻體會,進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能夠品析《蜀道難》“奇之又奇”的藝術魅力。
我們在執(zhí)教李白的《蜀道難》一課時,不妨從“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句入手,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xiàn),每一次的出現(xiàn)都暗示著詩意的轉折和作者情感的變化。教師可以從分析文本情感變化這一點上將解讀引向深入,可以設計兩個問題:一是“文章有怎樣的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二是“這首詩的反復詠嘆,每處詠嘆有何不同”。第一次詠嘆,突顯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全知者的角度告訴朋友蜀道“無法過”。第二次感嘆,著重突出了蜀道的“險”,作者站在行者的視角,告誡朋友蜀道“不可攀”。第三次嗟嘆,突顯了蜀道的“?!?,詩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勸導友人“早換家”,關注友人此行的安危。三次詠嘆,三次詩意轉折,逐層加深了蜀道之難的印象,感情也隨之變化,不斷增強著對友人的擔心和關切之情。
選入到教材中的文本是一個可作多層發(fā)掘的靜態(tài)存在,語文教師只有和教學文本進行親密接觸,經(jīng)過深入研讀,才能讀出教學文本的精妙。但是反觀我們的課堂,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花樣玩得很多,沒有找到解讀文本的切入口,不知道要解讀哪些內(nèi)容,最終只能在教學文本的表層滑行,課堂教學的形式大于內(nèi)容。如果解讀停留在學生一看就懂的程度,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與學生交流一些他們已經(jīng)了解的內(nèi)容,那課堂教學就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了。所以,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語文教師務必做到:面向課堂,解讀教學文本。
(課題項目: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高中語文教師教學文本解讀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GS﹝2017﹞GH13027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