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子正 李寧
摘 要 經教育部批準,武漢大學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實驗計劃”,本文具體闡述了,武漢大學“弘毅學堂”拔尖創(chuàng)新學生培養(yǎng)的實踐與探索:以領跑者的理念構建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以“選”和“鑒”結合的思路探索學生選拔方式;實施導師制培養(yǎng);優(yōu)化課程設置,探索課程體系改革;重視學生國際化培養(yǎng)。
關鍵詞 拔尖創(chuàng)新 實踐 探索 武漢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2009年,為了培養(yǎng)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基礎學科領域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著眼于未來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和超前開發(fā),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聯合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試驗計劃”。該計劃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優(yōu)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yǎng)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點培養(yǎng)體制機制,吸引最優(yōu)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形成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良好氛圍,努力使受計劃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并逐步躋身一流科學家隊伍。
武漢大學于2010年參與此項計劃,并根據學校實際成立了“弘毅學堂”,以此開啟了武漢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chuàng)新學生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工作。
1以領跑者”的理念構建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弘毅學堂”是武漢大學人才培養(yǎng)改革的“領頭雁”,在成立之初學校就以“領跑者”的理念為學堂構建科學的管理體制與合理的運行機制,在制度層面強化學堂的拔尖地位?!昂胍銓W堂”設立弘毅數學班、弘毅物理班、弘毅化學班、弘毅生物班和弘毅計算機班,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強調“大分散、小集中”。學校充分利用政策優(yōu)勢,在宏觀層面做好規(guī)劃設計與組織協調相關工作,學院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在微觀層面負責各學科班級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的相關工作。為保證“弘毅學堂”的順利運行,學校成立“弘毅學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其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弘毅學堂”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弘毅學堂”的行政事務、組織協調和溝通聯絡工作;專家委員會主要職責是: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制定拔尖學生選拔原則和拔尖學生培養(yǎng)質量評價體系,組織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科專家分委員會則在學校專家委員會的指導下,結合各學科實際,制定各學科學生培養(yǎng)方案和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教學計劃,具體負責學生選拔、教師聘任、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以及學生日常管理與教育工作。
2以“選”和“鑒”結合的思路探索學生選拔方式
拔尖人才培養(yǎng),選才、鑒才是關鍵。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弘毅學堂”形成了初次選拔、二次選拔、動態(tài)調整三位一體的學生選拔和動態(tài)進出方式。在初次選拔階段,學校通過自主招生與高考統一招生錄取相結合的方法將高考成績優(yōu)秀、對基礎學科感興趣的學生錄取進入相關學科基地班。當年新生入校后,以相關學科基地班學生為主體,各學科專家分委員會主持開展二次選拔工作。在二次選拔中,各學科專家委員會科學制定選拔標準,注重多方面考察,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志向、學科潛力、綜合能力、心理素質等因素,科學地看待“偏才”、“怪才”,同時不斷總結、凝練,形成靈活多樣、科學合理的選拔方式。目前,“弘毅學堂”已采用群體面試與個人面試相結合、專業(yè)知識與人文社科綜合知識相結合、筆試與實驗相結合、中文與英文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遴選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優(yōu)秀學生進入“弘毅學堂”各學科班級。
在學生培養(yǎng)的第一、第二學年,各學科專家分委員會在不同階段從學生身心健康、努力程度、鉆研精神、天賦、潛質和學習狀況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考察,進行動態(tài)管理,保證最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弘毅學堂”學習。具體實踐中,各學科研究制定學生考核分流方案,對因學習興趣轉移或培養(yǎng)模式不適應而自愿轉出的、多門核心課程不及格的、核心課程GPA排名過低的、綜合考察不合格的學生調整出“弘毅學堂”。調整出“弘毅學堂”的學生被安排到學院普通班級學習,課程學分經由本科生院認定后轉換。同時,在二次選拔中沒有入選“弘毅學堂”,但經過1-2個學期學習后學術能力突出、發(fā)展?jié)摿Υ螅矣兄居诨A學科研究的學生,在經過學科專家分委員會考核后,也可吸納到“弘毅學堂”學習。
3實施導師制培養(yǎng)
“弘毅學堂”在辦學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導師制培養(yǎng),將各院系最優(yōu)秀的教師資源引入“弘毅學堂”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了“首席責任教授—學科責任教授—任課教師—科研導師—年級導師(班主任)—輔導員”有機結合的立體化導師隊伍。其中首席責任教授從學校層面整體上規(guī)劃“弘毅學堂”建設與發(fā)展,組織、協調學生培養(yǎng)與管理工作;學科責任教授則具體落實各學科“弘毅學堂”班級的日常教學工作,包括組織學科專家制定學生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案,負責教師聘任、教學、學生選拔和中期分流等工作;任課教師由學院選拔優(yōu)秀教師構成,并根據情況適時聘請國內外專家兼職授課,負責學生的基礎理論課、專業(yè)研討課和實驗課教學;科研導師則從科研內容、研究方法、技術操作等層面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年級導師(班主任)則聘請責任心強、工作能力突出的年輕教師擔任,主要負責學生專業(yè)介紹與學業(yè)引導工作;輔導員則主要負責學生課外實踐活動與思想引領。
4優(yōu)化課程設置,探索課程體系改革
“弘毅學堂”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以科學研究能力培養(yǎng)為抓手,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凸顯“弘毅學堂”個性化、小班化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 培養(yǎng)方案總學時從150學時減少到130學時,保證“弘毅學堂”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學習的同時能擁有更多自主時間,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進行自主規(guī)劃,包括與導師交流、參加科研工作、參加實驗室組會和學術交流等活動。
為提升“弘毅學堂”課程建設水平,推動“弘毅學堂”課程教學模式深度改革,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學校于2015年啟動 “弘毅學堂”榮譽課程建設。組織各學科專家專門為“弘毅學堂”學生設計個性化課程,著重培養(yǎng)學生寬厚的知識基礎、高度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價值判斷與獨立思考能力,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相對于普通課程,榮譽課程難度更大,挑戰(zhàn)性更強,更強調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endprint
專業(yè)課程則加大課堂學生討論發(fā)言比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化學學科專家委員會多次就拔尖學生課程體系進行討論,認為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反饋,有必要恢復原專業(yè)基礎課程理論課的講授,可采用“大班上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模式,增加討論課程的學時。以理論課夯實學生專業(yè)基礎,討論課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將教學重點引向學習方法的指導而不是艱深知識的傳授;同時可以邀請學院二級學科不同方向的專家學者給學生講授其研究內容和前沿進展,拓展學生思路,開闊眼界。
5重視學生國際化培養(yǎng)
學校高度重視“弘毅學堂”學生國際化培養(yǎng),積極邀請海外專家,通過世界級科學家訪問、高水平學術報告等形式,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開放平等的交流平臺。
2015年五個理科班共61名學生鏡外學習交流,邀請國內外專家講座報告兩百多場,同時聘請國外專家給學生針對性授課。例如,自2013年起,連續(xù)三年邀請美國Molecular Biology公司研發(fā)部主管、美籍日裔KENJI老師為“弘毅學堂”生物班學生講授《人類遺傳學研討》課程。2015年5月6日至7日期間,邀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大學教授Steve Rokita為“弘毅學堂”化學班學生講授《生物有機化學》課程部分內容,10月13日至17日期間,邀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Sidney Hecht為“弘毅學堂”化學班學生講授《生物化學》課程部分內容。
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弘毅學堂”取得了可喜成績。2015年6月,武漢大學“弘毅學堂”2015屆112名學生順利畢業(y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計算機五個理科班76名畢業(yè)生全部選擇了赴國內外一流大學繼續(xù)求學深造,升學率達到100%,其中36人前往國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學習,包括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世界名校。
“弘毅學堂”生物班學生積極參加“三創(chuàng)”項目,2015年3
個項目獲批為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兩個項目獲批為校級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學生為主要作者發(fā)表了3篇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弘毅學堂”化學班2012級學生余維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和《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期刊上發(fā)表兩篇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科研論文,陸文心以第二作者身份在《Organic Letters》期刊上發(fā)表論文。 “弘毅學堂”計算機班學生代表武漢大學參加全國信息安全大賽、物聯網競賽、ACM競賽均取得了二等獎以上的好成績。
參考文獻
[1] 杜玉波.探索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新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4(02).
[2] 姚期智.拔尖創(chuàng)新人次培養(yǎng)新思路[J].計算機教育,201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