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劍峰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田野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等,對福建地區(qū)閩南民俗體育在臺灣地區(qū)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閩南與臺灣的民俗體育同屬一個文化區(qū);龐大的民間體育組織、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競賽是閩南民俗體育在臺灣民間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源,而經費不足和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力度不夠是民間傳承過程中的2大困境;閩南民俗體育在臺灣的學校中走過40多年歷程,發(fā)展現狀為在運動隊、社團、體育人口、參與民俗體育競賽學校的數量上均保持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而年級發(fā)展失衡和項目傳承不均衡是學校傳承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瓶頸。提出建議:1)進一步深化民俗體育學術交流與合作;2)加強對我國臺灣地區(qū)和閩南地區(qū)民俗體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3)探索民間體育組織的市場化經營途徑。
關鍵詞:閩南;臺灣;民俗體育; 傳承
中圖分類號:G 80-051 文章編號:1009-783X(2017)06-0501-05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nnan folk sports in Fujian area in Taiwa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ern Fujian and Taiwan folk sports belong to a cultural district; folk sports organizations, large rich and colorful folk sports competition is the main power source of Minnan folk sports can be continued development in Taiwan folk, not a lack of funds and the protection of folk artists is the plight of the 2 folk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Fujian folk sports in Taiwan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n the number of sports teams, clubs, sports population, sports competition in folk school have to maintain sustained growth, and the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de and project inheritance imbalance is a major bottleneck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chool. Recommendations: 1) to further deepen the folk sports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2)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resources in Taiwan area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3) market to explore the ways of folk sports organization.
Keywords: Minnan; Taiwan; folk sports; inheritance
從民俗的文化角度看,我國福建地區(qū)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社會文化淵源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臺灣80%的人口祖籍在福建,其中73%的人口祖籍在閩南 [1] ,因此,臺灣與閩南的民俗體育之間存在著很深的淵源關系。我國臺灣地區(qū)對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是加深其與大陸同胞血脈親情的重要橋梁,對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研究我國臺灣地區(qū)對福建閩南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fā)展,對于促進臺灣同胞強烈的尋根意識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福建體育文史機構,廈門、漳州、泉州等地方文史機構保存的文字、文物、圖片、影像等的史料進行搜集、整理、辨識,為我國臺灣地區(qū)與閩南地區(qū)民俗體育文化的同一性的歷史研究提供依據和基礎。通過中國知網查閱近10年關于“民俗體育”方面研究的論文700余篇,對我國民俗體育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委托臺灣德林科技學院教師1人、廈門理工學院閩臺交流合作辦學的學生4人,收集和購買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相關資料。
1.2 訪談法
對臺灣知名學者王×(2016年5月到廈門理工學院開展學術講座期間)、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研究基地——閩臺體育研究中心主任陳×、集美大學體育學院民俗體育學專家謝×等進行關于我國福建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民俗體育文化的同一性與變異性、我國臺灣地區(qū)對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現狀等問題的訪談。
1.3 田野調查法
通過對我國臺灣高雄內門縣、臺南大學、嘉義縣、臺南縣、宜蘭縣、屏東縣等地區(qū)的民俗機構、中小學、民俗節(jié)慶等進行田野調查,挖掘與整理了我國臺灣地區(qū)現存的閩南民俗體育資源存量,分析其傳承與發(fā)展的現狀。
1.4 個案研究法
學校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我國臺灣地區(qū)對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得到臺灣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與推廣;因此,對閩南民俗體育在臺灣學校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個案研究,追溯其發(fā)展史、剖析其現狀等是十分有必要的。endprint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理清民俗體育的內涵
學術界對民俗體育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余萬予從文字表象的意義上對其界定為:民俗體育是在民俗活動中產生,依賴民俗節(jié)日發(fā)展,并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流傳的與健身、娛樂、競技、表演有關的活動形式 [2] 。該定義對于民俗體育概念的本質屬性涉及不多。涂傳飛認為民俗體育是由一定民眾所創(chuàng)造,為一定民眾所傳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眾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之中(例如節(jié)日、禮儀等)的一種集體性、模式化、傳統(tǒng)性、生活化的體育活動,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3];王俊奇認為民俗體育文化指的是民眾( 民間) 的、原生態(tài)的體育文化,把民間體育統(tǒng)稱為民俗體育[4]。以上學者主要是在民俗體育特征概括的基礎上給予定義。陳少堅認為民俗體育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習成的體育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體育語言、行為、心理上的集體習慣[5] 。該學者在深入分析民俗體育的本質屬性的基礎上給予定義,為民俗體育的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臺灣學者關于民俗體育定義也存在不同聲音,對民俗體育的稱謂主要有以下幾種:1)固有體育,指中華傳統(tǒng)體育;2)民族體育;3)傳統(tǒng)體育;4)民俗體育;5)鄉(xiāng)土體育 [6]。
從以上分析可見,雖然學者們對民俗體育本質屬性的認知還存在差異,但是對于民俗體育具有的草根性、兼容性、競技性、娛樂性、依附性、差異性、共通性、歷史性、地域性、傳承性、變異性和觀賞性等基本特征的認知是統(tǒng)一的,這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2 我國臺灣地區(qū)對閩南民俗體育傳承的現狀
2.2.1 閩南民俗體育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
閩南民俗體育在臺灣的發(fā)展歷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興盛時期(1940—1970年中期)。二次大戰(zhàn)結束后,臺灣還處于農業(yè)社會,經濟基礎薄弱,娛樂項目較少,而帶有童玩性質的民俗體育得到了人們的青睞,民俗體育逐漸在各個村落活躍與興盛。第2階段,沒落期(1970年中期至1980年)。該時期,臺灣經濟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沒落與城鄉(xiāng)結構的失衡,同時,西方體育文化的快速介入,學校體育課程和村落的民俗體育游戲逐漸被西方體育項目所代替。在沒有任何支持的背景下,臺灣民俗體育的發(fā)展快速進入衰退期。第3階段,發(fā)展重心偏移學校時期(1990年迄今)。在1975年6月,臺灣教育部門頒布了《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法令。1990年“教育部”又擬定了《傳統(tǒng)藝術教育計劃》,保證民俗體育在學校的順利傳承與推廣。2000年以前由臺灣省行政經費補助并在臺灣各中小學推廣的民俗體育運動團隊達到1 418隊 [7] 。民俗體育開展的重心往學校轉移的態(tài)勢已成定型。透過閩南民俗體育在臺灣的發(fā)展歷程可知,閩南民俗體育主要在民間體育團體和學校中傳承,他們的不懈努力是閩南民俗體育存量得以完整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對臺灣高雄內門縣、臺南大學、嘉義縣、臺南縣、宜蘭縣、屏東縣等地區(qū)的民俗機構、中小學、民俗節(jié)慶等進行田野調查,挖掘并整理了臺灣現存的閩南民俗體育資源存量(見表1)。由于調查范圍有限, 還有大量的民俗體育項目待開發(fā)。
2.2.2 我國臺灣地區(qū)對閩南民俗體育傳承的方式及困境
2.2.2.1 民間體育組織規(guī)模龐大
民俗體育源于民間,我國臺灣地區(qū)民間體育組織是民俗體育在民間傳承的主要方式。在臺灣相關管理部門的牽頭下,各縣、市民俗協(xié)會、各種“陣頭”組織、民俗技藝團隊、各神明宮民俗表演隊等民間體育組織紛紛成立,規(guī)模龐大。例如大甲“五十三莊”就有九大民俗體育藝陣組織(包括玉麟、金勝堂、義虎團、欽習堂、振興社、集英堂、麒麟神獅陣、忠義堂及北派拳)、九天民俗技藝團、臺南縣十二婆姐陣(新營團、六甲團、麻豆團、茄萣團)、高雄內門宋江陣、東港下頭角宋江陣、彰化苑鄉(xiāng)路上厝宋江陣、金門宋江陣、臺南大學宋江陣、臺南蚶西港開仙真宮花鼓陣、三重先嗇宮舞龍陣、大溪社團民俗技藝協(xié)會、臺灣嘉義市民俗文化協(xié)會等組織。
2.2.2.2 民俗體育競賽是推動群眾性閩南民俗體育開展的催化劑
隨著時代的變遷,民俗體育已轉化為節(jié)慶活動和人們健身的主要方式,而大量民俗體育賽事的舉辦是推動群眾性民俗體育開展的催化劑。在臺灣相關部門的通力支持下,臺灣民俗體育競賽呈現水平高 、規(guī)模大、層次多的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例如臺灣民俗體育錦標賽、 臺灣民俗體育嘉年華、臺南市民俗體育SUPER STAR錦標賽、臺灣大專創(chuàng)意宋江陣頭大賽、高雄內門宋江陣錦標賽、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臺南國際龍舟錦標賽、臺北民俗體育錦標賽、 縣長杯民俗體育錦標賽、鎮(zhèn)瀾杯舞龍舞獅宋江陣技藝薪傳錦標賽等賽事已經發(fā)展為常規(guī)賽事,這些賽事不僅給參賽選手提供了同臺競技交流的機會,更是人們的嘉年華,諸如民俗體育親子闖關游戲、民俗體育攝影、民俗體育寫生等相關體驗活動深受人們的青睞。
2.2.2.3 經費不足和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力度不夠
王建臺教授指出,經費不足是制約臺灣民俗體育傳承與發(fā)展的關鍵因素。調查發(fā)現,目前臺灣民俗體育藝團主要以個體自籌建團為主,主要依靠民俗節(jié)慶出演和商業(yè)演出維持生存,經費來源單一。經費不足導致了民俗體育項目發(fā)展嚴重不均、后備人才梯隊培養(yǎng)動力不足、藝團倒閉等不良后果,嚴重阻礙了閩南民俗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民間藝人、傳承人是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中最活躍、最積極的群體,他們不僅有精湛的技藝,還擁有大量的史料、典故。臺灣民俗體育從1940年發(fā)展至今,走過了70多年。老一輩藝人相繼辭世與農村年輕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動,導致民俗技藝后備人才培養(yǎng)斷層現象嚴重,很多技藝失傳。例如宋江陣第3段的大八卦幾乎已經失傳,即使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拳師也排不出108人的陣勢。
2.2.3 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學校中閩南民俗體育傳承的現狀
隨著世界文化的快速融合發(fā)展,挖掘與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重視。在臺灣相關部門的通力協(xié)作下,臺灣有關法律已經明確規(guī)定把傳承民俗體育列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芭_灣體育法”也明確規(guī)定,把民俗體育各種課程列為中小學體育課程,積極倡導與大力推廣。從1975年頒布《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法令算起,民俗體育走過了40多年,已經在臺灣各類學校扎根、開花和結果。雖然在2000年以后,有關部門不在??钛a助民俗體育發(fā)展,并經費大幅度減半,但是與民俗體育相關的政策計劃仍持續(xù)出臺,這些政策與計劃推動了學校閩南民俗體育的快速發(fā)展。endprint
2.2.3.1 運動隊現狀
運動隊數量的多寡是衡量民俗體育在學校傳承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民俗體育在學校的大力推廣,臺灣學校民俗體育運動隊的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2000年以前,由我國臺灣省行政經費補助并在臺灣地區(qū)各中小學推廣的民俗體育運動隊達1 418隊,2000年以后,運動隊的數量持續(xù)增加。2013—2014學年是近5年臺灣學校民俗體育發(fā)展最快的一年,運動隊達到1 941支(見表2),其中,中小學的代表隊1 761隊比2000年前多出343隊。民俗體育代表隊創(chuàng)建的數量在臺灣各級學校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小學代表隊的數量最多(占58%),中學排第二(占33%),高中職校和大專院校代表隊的數量較少(分別占6%和3%)。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學校中,民俗體育運動代表隊項目發(fā)展不均衡的現象比較明顯,拔河、武術、舞龍舞獅、扯鈴、跳繩的運動隊數量排在前5名,而宋江陣只有10支隊伍,大鼓涼傘沒有代表隊,陣頭類和舞蹈類的民俗體育代表隊很少。
2.2.3.2 社團現狀
體育社團是學校體育課的延伸,是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不同的體育社團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形式。民俗體育社團數量的多少是衡量廣大學生對民俗體育的興趣度、認知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臺灣學校民俗體育社團的發(fā)展勢頭強勁,2008年社團數量只有331個,到了2014年猛增了10倍之多,達到3 403個(見表2)。臺灣學校民俗體育社團的數量與運動隊的數量相比,社團的數量更多,涉及的項目更豐富。如圖1所示及見表2,臺灣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社團的發(fā)展存在明顯差異:小學的社團數量2 273個,占67%;中學的社團數量668個,占19%;高中職的社團數量332個,占10%;大專院校的社團數量130個,占4%。社團數量在項目上發(fā)展的不均衡現象明顯(如圖2所示),社團數量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扯鈴629個、武術521個、圍棋511個、舞龍舞獅367個,而陣頭類和舞蹈類的社團數很少,如宋江陣19個、踩高蹺8個、大鼓涼傘4個、布馬陣4個、門牛陣和牛犁陣2個。
2.2.3.3 人口數量現狀
學校民俗體育人口是學校體育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師生對民俗體育的參與程度及親和度,是民俗體育在學校發(fā)展好壞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以2013—2014年臺灣學校民俗體育人口調查為例,民俗體育總人口為12萬8 433人,占學校體育人口的15.39%(見表3),師生對民俗體育參與程度比較高、親和度比較近。另外,民俗體育人口在各類學校的數量存在差異,小學民俗體育人口最多(8萬2 329人,占小學體育人口的20.3%),中學民俗體育人口的數量排第二(3萬842人,占中學體育人口的12.9%),高中職排第三(1萬1 463人,占高中職體育人口的9.19%),大專院校的人口數量最少(3 799人,占大專院校體育人口的6.06%)。相比之下,小學的學生參與民俗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最高,民俗體育更受小學生的青睞。
2.2.3.4 學校參與民俗體育競賽現狀
競賽是體育運動的主要特點,通過體育競賽不僅可以檢查教學與訓練質量好壞,也是增進人們團結與友誼、振奮精神,增添樂趣,豐富和活躍業(yè)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我國臺灣民俗體育各類相關賽事數量多、種類豐富、級別多、影響力大。例如臺灣各類學校民俗體育錦標賽與觀摩賽、臺北青年杯民俗體育錦標賽、大專陣頭創(chuàng)意大賽、臺南民俗體育SUPER STAR錦標賽、鎮(zhèn)瀾杯舞龍舞獅宋江陣技藝薪傳錦標賽等賽事。這些賽事推動了學校民俗體育的快速發(fā)展,學校參加民俗體育競賽數量持續(xù)增加,從2011年的1 166所增至2015年的1 888所。另外,參賽校數的數量隨著年級的升高呈遞減趨勢(見表4),小學參賽校數和增長速度均名列第一,其次分別是中學、高中職、大專院校。
2.2.3.5 閩南民俗體育在學校傳承中遇到的瓶頸
目前,閩南民俗體育在學校傳承中遇到的瓶頸主要有以下2方面。首先,年級發(fā)展失衡。研究表明:小學是傳承民俗體育文化的主力,運動隊數量、社團數量、民俗體育人口和民俗體育競賽參賽學校數量均名列前茅;中學、高中職、大專院校分列二、三、四。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關管理部門把小學、中學推廣民俗體育作為業(yè)務重點外,蔡忠信、吳騰達和陳光雄等民俗學者一致認為:民俗體育只能在沒有升學壓力的小學來推廣,而中學、高中職和大專院校由于受升學壓力、家長不支持、社會重視程度低等方面影響,民俗體育規(guī)模式的推廣舉步維艱。其次,項目傳承不均衡。目前,傳承比較好的項目有拔河、武術、舞龍舞獅、扯鈴、跳繩、戰(zhàn)鼓,而像宋江陣、高蹺陣、布馬陣、牛犁陣、大鼓涼傘為代表的陣頭類和舞蹈類等項目面臨失傳的危機,經費不足、師資匱乏、學生的參與意愿不高等方面是導致項目傳承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臺灣民俗體育的發(fā)展經歷了興盛時期、沒落時期和往學校偏移時期,民間體育組織和學校成為傳承閩南民俗體育的主力。
2)龐大的民間體育組織、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競賽是閩南民俗體育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源,而閩南民俗體育傳承存在經費不足和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力度不夠的困境。
3)我國臺灣地區(qū)學校民俗體育走過4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至今,運動隊和社團的數量不斷增長,體育人口比例提高,參與民俗體育競賽的學校數量持續(xù)增多等,而年級發(fā)展失衡和項目傳承不均衡是學校傳承閩南民俗體育的主要瓶頸,導致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在的又有外在的。
3.2 建議
1)進一步深化民俗體育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積極營造良好的交流平臺,進一步深化民俗體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建言獻策。針對民俗體育概念的界定、民俗體育歷史淵源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達成共識,對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發(fā)揮作用。endprint
2)加強對臺灣地區(qū)和閩南地區(qū)民俗體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民俗體育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應致力于民族風俗及其文化底蘊的繼承, 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應加以發(fā)掘、復原、記錄保存和研究提煉。建議充分發(fā)揮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俗體育發(fā)展計劃優(yōu)勢,建立相關職能部門、高校民俗學者及研究機構、街道、社區(qū)、民間藝社及技藝傳承人的協(xié)同合作模式,對我國臺灣地區(qū)和閩南地區(qū)民俗體育的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展開挖掘、整理與保護,并對其創(chuàng)新性的開發(fā)進行科學規(guī)劃,使閩南地區(qū)民俗體育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探索民間體育組織的市場化經營途徑。全球化是世界發(fā)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它帶給民俗體育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發(fā)展已經被視為現代市場經濟發(fā)展的3大根本趨勢之一 [12] 。民間體育組織作為民俗體育文化傳承的主體之一,要在全球化進程中得以生存,必須積極探索和培育民間體育團體產業(yè)化的途徑,走市場化道路,將有利于提升民間體育組織的“造血”能力和行業(yè)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陳少堅.閩臺體育文化交融與發(fā)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31.
[2] 涂傳飛,余萬予,鈔群英.對民俗體育特征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 11):6.
[3] 王俊奇.關于民俗體育的概念與研究存在的問題[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2):16.
[4] 謝軍,陳少堅,林曉英.閩臺民俗體育文化的淵源及其在兩岸關系中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 7):6.
[5] 蔡宗信.民俗體育范疇與特征之探討[J].國民體育季刊,1995(3):68.
[6] 連雅堂.臺灣通史:卷二十三 風俗志[M].臺灣:時代書局,1975:198.
[7] 陳光雄,蔡宗信.舞獅技藝活動之研究[M].臺北:臺灣“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188-192.
[8] 朱效梅.大眾文化研究:一個文化與經濟互動發(fā)展的視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71-173.
[9] 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卷二 人民志[M].臺北:文獻委員會,1976:235.
[10] 蔡子民.臺灣史志[M].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23.
[11] 程榮華.閩南民俗體育“宋江陣”探析[J].蘭臺世界,2014,22(98):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