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雷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北宋學者沈括的《夢溪筆談》被著名的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的坐標”,沈括也被李約瑟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四大發(fā)明中,火藥與指南針誕生于宋代;《武經(jīng)總要》《營造法式》等科技著作以及蘇頌、韓公廉設計建造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也出現(xiàn)于宋代……另外,宋代文人的地位顯著提高,促使了文化和藝術的繁榮,甚至有人將這一時期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宋代的繪畫作品(簡稱宋畫)便是這場文藝復興的集中體現(xiàn)者。
宋畫有兩大特征:首先,宋畫擺脫了宗教與貴族題材的羈絆,涌現(xiàn)了大量的世俗畫,比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李嵩的《貨郎圖》、李唐的《艾灸圖》、馬遠的《踏歌圖》等;其次,宋畫以高超的寫實技巧摹繪自然,比如林椿的《葡萄草蟲圖》、馬遠的《白薔薇圖》、趙佶的《柳鴉蘆雁圖》等。美國著名的中國美術史專家高居翰如此評價宋畫:“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shù)睦L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xiàn),不流于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無法比擬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本系列的宋代部分我們以“朝宗兩宋”命名,一方面表達對宋畫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借用了李約瑟的科學史觀,他認為近代科學的汪洋大海是不同古老文明科學細流“朝宗于?!钡慕Y(jié)果。宋畫對前代繪畫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與弘揚,道理亦然。
談漢代畫像石,若不談山東的畫像石就說不過去,因為山東畫像石出土數(shù)量多,分量重。談宋代的寫實畫,《清明上河圖》總繞不過去,亦是此理?!肚迕魃虾訄D》是一幅畫,卻被后世學者當作一門學問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這在藝術界并不多見,恐怕只有清代的《紅樓夢》可以類比。筆者不禁想到王小波的一篇文章《我看國學》,批評某些紅學研究者,本來就是一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結(jié)果只能走上歧途。國內(nèi)《清明上河圖》的研究,也有類似的問題。
有人統(tǒng)計,目前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的《清明上河圖》有30多個版本,但多是明清的仿本。仿本中當然也有價值很高的,比如遼寧博物館藏的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圖》,若從寫實角度考察明代蘇州世俗生活,就很有價值(目前正在遼寧博物館的“古代繪畫展”中展覽,有意者可前去一睹真跡)。但本文所談的《清明上河圖》,專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張擇端所繪的那幅名作。
關于張擇端,現(xiàn)存史料甚少,目前我們只知道他是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后在宋徽宗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尤擅作舟車、市肆、橋梁、街衢、城郭,存世作品除《清明上河圖》外,另有藏于天津博物館的《金明池爭標圖》。
《清明上河圖》呈現(xiàn)的北宋科技,學界論述不少,擇二例簡述如下。
第一例是框架鋸或框鋸的出現(xiàn)。所謂框鋸,就是現(xiàn)在仍常見的工字形鋸,在工字形木框的一側(cè)安裝鋸條,另一側(cè)捆縛繩帶,在繩帶上一般縛有絞桿—用于調(diào)節(jié)鋸條的張力。國家博物館的孫機和同濟大學李湞對框鋸的起源和發(fā)展做過專門論述,特別提到《清明上河圖》中一個制車作坊地面上擺放了一支框鋸(圖1),這是我國最早的框鋸形象。李湞認為,框鋸的發(fā)明在我國古代木工技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的出現(xiàn),使解木變得較為簡單易行,制材效率顯著提高。原來可能要許多人共同進行的操作,現(xiàn)在只要兩個人即可。那么在框鋸出現(xiàn)之前,解木是如何進行的呢?大型板材靠木楔劈裂,小型的靠斧劈開,然后再用錛(單面刃,使用時手柄與刃口垂直)斫平,最后才是刮削。如果要精加工的話,還要進行研磨(平木用的刨,明代才出現(xiàn))。框鋸于解木之地位,由此可見。
第二例是汴河上船只使用的平衡舵。舵是控制船只運動方向的操縱裝置,故我們常常稱某一群體的領導為“掌舵人”。早在東漢時,我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船尾舵。1954年,在廣州市出土了一件東漢陶船明器模型,陶船尾部就有一舵,這是船尾舵的雛形。舵桿的頂端有一孔,應是安裝舵柄用;舵面后部上方也有一孔,用于靠岸時懸吊船舵。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史專家席龍飛認為,東漢陶船上這種舵為“拖舵”,因為這種舵還不能沿著垂直的舵桿軸線轉(zhuǎn)動,保留著以槳代舵的痕跡。據(jù)其考證,轉(zhuǎn)軸舵出現(xiàn)在唐代。到了宋代,《清明上河圖》所繪汴河上的商船和客船,全部采用了船尾舵(圖2)。更重要的是,這些船尾舵均是升降式平衡舵,所謂升降式,即舵葉可以隨水的深淺調(diào)整高低位置;所謂平衡舵,即舵桿的兩側(cè)均有舵葉,這樣轉(zhuǎn)動起來比較省力。當然除了升降式平衡舵技術,在《清明上河圖》中還反映了不少宋代造船技術,學界亦有專著論述。
筆者在研究這幅畫時,也有一點心得,分享如下。“同名異物”的現(xiàn)象在歷史學中很常見,一方面可能是語言傳播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是事物本身的發(fā)展演變所導致。比如“轆轤”這個詞,在歷史上多指一種汲水機械。但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那種手搖(曲柄)轆轤究竟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清明上河圖》可以幫助我們解開這個謎。
漢代汲水的轆轤,就是指井上的定滑輪裝置。這不僅可以通過數(shù)以千計的漢代文物印證,也有陶井明器模型和畫像石等作為佐證。到了北宋,手搖式轆轤的形象開始出現(xiàn)?!肚迕魃虾訄D》中繪有兩口井,一口在鬧市區(qū)趙太丞醫(yī)鋪旁,是個井口呈田字形的飲水井;另一口在郊外的菜園中,井口呈圓形,上設一轆轤(圖3)。繪畫中對轆轤著墨不多,但可以辨認出它是手搖轆轤。過去研究《清明上河圖》的學者提到過該轆轤,但并未留意其技術史價值。筆者又根據(jù)出土的一些文物資料—如北宋的磚雕作品,考證結(jié)果是:至晚在北宋中晚期,手搖轆轤已經(jīng)比較普遍了(詳見《百科知識》2012年3月B刊《〈清明上河圖〉中的“寶藏”》一文)。
既然《清明上河圖》可以產(chǎn)生出“清明上河學”,那么南宋的《耕織圖》完全有資格衍生一門“耕織圖學”,因為自宋以降,《耕織圖》的摹本、改繪本層出不窮;又因為歷代統(tǒng)治者將其視為教化讀物,大力推廣弘揚,故在民間流傳廣泛、影響很大,許多瓷器圖案、木雕作品都以《耕織圖》為素材來源,甚至在民國時期發(fā)行的紙幣上都能發(fā)現(xiàn)《耕織圖》的身影。
現(xiàn)存《耕織圖》的祖本來源于南宋于潛縣令樓璹。據(jù)其侄樓鑰記載:“伯父時為于潛令,篤意民事,慨念農(nóng)夫蠶婦之作苦,究訪始末,為耕織二圖,耕自浸種以至入倉,凡二十一事;織自浴蠶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之為圖,系以五言詩一章,章八句,農(nóng)桑之務,曲盡情狀,雖四方習俗間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樓璹相當于繪制了一套45幅的農(nóng)桑連環(huán)畫,附有詩文解說,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指導手冊。他把《耕織圖》進獻給高宗皇帝后,受到褒獎,由此衍生了各種摹本。
遺憾的是,樓璹《耕織圖》原本現(xiàn)今不存,公認最接近原貌的是附有吳皇后題注的宮廷臨摹本,而且僅存其中的《蠶織圖》(現(xiàn)藏黑龍江省博物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筆者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奇跡天工—中國古代發(fā)明創(chuàng)造文物展”曾一睹真容。那么《耕織圖》中的“耕圖”部分是不是永遠消匿于歷史了?并沒有。我們還算幸運,因為在后世的摹本中還能看到“耕圖”部分。如果將較早的版本,比如元代程棨摹本(圖4),與吳皇后本對比,便可知程棨本的“耕圖”部分與樓璹本相差不大。
《耕織圖》對科技史的價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真切、生動的江南農(nóng)事勞作畫面(農(nóng)耕、蠶桑),描繪了一些較復雜的紡織機械,比如繅絲車、提花機等,為研究宋代的物質(zhì)文化、社會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
這里以繅絲車為例,談談宋本《耕織圖》的重要價值。大家知道,北宋詞人秦觀是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均出自他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但很少有人知道,秦觀還寫有世界上最早的養(yǎng)蠶繅絲的專著《蠶書》?!缎Q書》體量不大,不到1000字,但系統(tǒng)總結(jié)了秦觀家鄉(xiāng)—江蘇高郵一帶養(yǎng)蠶繅絲的經(jīng)驗,特別提到一種新型的腳踏繅絲車。但遺憾的是,該書并無插圖,即使對專業(yè)學者而言也艱澀難懂。這其實是我國古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一個通病,比如唐代陳廷章的《水輪賦》、劉禹錫的《機汲記》等莫不如此,過于追求辭藻華美、宏大敘事,結(jié)果就是讀起來云山霧罩,再加上鄉(xiāng)俗俚語、專業(yè)詞匯等因素,往往使讀者不知所云。《蠶書》記載的繅絲車,費了學界很大的氣力,結(jié)合宋本《耕織圖》、元代王禎《農(nóng)書》和明末《天工開物》才弄明白。這里宋本《耕織圖》是指吳皇后本《蠶織圖》以及現(xiàn)藏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南宋梁楷所繪的《耕織圖》(存部分“蠶織”場景)。需要注意的是,前者所繪的繅絲車還無法認定與秦觀《蠶書》記載的相符,可以肯定的是梁楷《耕織圖》所繪的繅絲車(圖5)與《蠶書》記載一致。
因此可以說,宋本《耕織圖》描繪了我國(其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腳踏繅絲車,尤其是梁楷《耕織圖》所繪圖,上承《蠶書》所載,下啟后世繅絲車主流形制,具有重要的技術史價值。李約瑟對這種繅絲車給予高度評價,因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由一種原動力驅(qū)動產(chǎn)生兩種獨立但運動相關的機械。具體而言,當繅絲工腳踏踏桿時,利用曲柄連桿機構(gòu)使絲軖旋轉(zhuǎn)完成卷繞,同時利用繩帶傳動,再輔助一偏心輪機構(gòu),驅(qū)使送絲桿做往復直線運動,從而把絲線交叉分層繞在絲軖上。
在“畫說科技史”系列文章的開篇語中,我們提到過仇英本《清明上河圖》的牛轉(zhuǎn)翻車,現(xiàn)在集中談一談宋畫中的翻車,也即龍骨水車。
翻車是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機械。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它出現(xiàn)的年代早,沒跡象表明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東漢宦官畢嵐、三國時巧匠馬鈞與翻車的創(chuàng)制有密切關系,但那時候的翻車究竟是后世的哪一種(腳踏還是手搖),尚存爭議。其次,翻車種類繁多,應用廣泛。翻車可以根據(jù)原動力的不同分為腳踏、手搖、牛轉(zhuǎn)、風轉(zhuǎn)、水轉(zhuǎn)5種。正因為如此,在明末清初西方一些汲水器具傳入中國后,比如阿基米德螺旋(龍尾車)等,均未能取代龍骨水車。
據(jù)一則日本829年的史料記載,在唐文宗時期,我國已經(jīng)有了手轉(zhuǎn)、腳踏、牛轉(zhuǎn)三種翻車。到了南宋,文人劉一止在一首《水車》詩中寫道:“老龍下飲骨節(jié)瘦,引水上訴聲呷呀。初疑蹙踏動地軸,風輪共轉(zhuǎn)相鉤加?!边@里描寫的是風轉(zhuǎn)翻車,其中“老龍下飲骨節(jié)瘦”基本解釋了為何翻車也叫龍骨水車,這與明代文學家田藝蘅所言的“蓋龍能行水,亦取其形之似脊骨也”是一致的??梢姡搅四纤螘r期,除了水轉(zhuǎn)翻車未有記載外,其余4種均已出現(xiàn)。宋畫中呈現(xiàn)的是腳踏翻車與牛轉(zhuǎn)翻車。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團扇畫《耕獲圖》,其中繪有我國最早的腳踏翻車(圖6)?!陡@圖》曾被認為是北宋晚期的民間畫師楊威所繪,近年學界基本否定了這個說法,一般以佚名提及?!陡@圖》在長寬各25厘米的畫面上描繪了幾十個忙碌勞作的農(nóng)夫,有耕田、耙田、插秧、耘田、收割……眾多勞作場景,是非常典型的宋代風俗畫。如果對比《耕獲圖》與后世《耕織圖》的“耕圖”部分,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非常相似,它們有密切的沿承關系。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耕獲圖》中的腳踏翻車,可以看到箱式車體斜置于溪流和田埂之間,四人雙手倚靠在車架橫木上用腳踩踏。可以想象當他們飛快踩踏時葉片快速翻飛的情景,正如蘇軾在《無錫道中賦水車》所寫:“翻翻聯(lián)聯(lián)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骨?!避嚰苌系能嚺?,雖非必需,但很重要,因為踩踏水車非常辛苦,農(nóng)夫往往赤背勞作,車棚可以遮擋炙熱的陽光。
牛轉(zhuǎn)翻車的形象最早出現(xiàn)在宋畫《柳陰云碓圖》(圖7),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該畫過去被認為是南宋馬逵的作品,但也有專家認為此畫并非馬逵的畫法,故亦以佚名題注。畫面上有三棵大柳樹,柳蔭下有一草棚,棚下一碩大帶齒木輪,木輪左側(cè)有一牛,牛后一男子在揮鞭驅(qū)牛。木輪右側(cè)下方有一與之嚙合的小木齒輪,小木齒輪右側(cè)便是龍骨車。在大木輪上方放置一籮狀物,似是為牛添加飼料的盛具。
細心的讀者可能覺得這幅畫有點奇怪,它命名叫《柳陰云碓圖》,畫的卻是牛轉(zhuǎn)翻車,這不是張冠李戴嗎?至于這個名字怎么來的,頗難考證,但乾隆皇帝肯定是誤解了,他御筆一揮題詩道:“柳陰結(jié)茅棚,運水更驅(qū)牛。云碓舂艱食,農(nóng)民樂登秋。斯樂豈易得,祈年幾許憂。”不知道他怎么把“云碓”扯了進來,云碓是云母碓的簡稱,云母本是一種礦物,但可以入(中)藥,故在古代往往用水碓將之搗碎,這種碓便稱為云母碓或云碓。李白《送內(nèi)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有句是“水舂云母碓,風掃石楠花”,寫的便是它。再回頭讀乾隆的詩,可知他大概以為牛轉(zhuǎn)翻車汲水后,然后用這些水再去舂云母碓,實在大謬!四體不勤的乾隆爺“腦洞”真是太大了。(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