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華
摘 要:本文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的誤區(qū)入手,通過對當前有效對話誤區(qū)加以總結和分析,簡要介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對話策略,旨在提升當前語文課堂有效對話有效性,從而加強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對話
所謂有效對話,就是教學中主體與客體之間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對話,教學主體是學生,客體為教師、教材等等,通過主、客體之間的有效對話[1],能夠提升教學效果,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功能和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認識有效對話的重要作用,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的誤區(qū)
當前語文課堂有效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誤區(qū):其一,對話以教學內(nèi)容或教師意愿為基礎,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自身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開展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而并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水平,這種教師意愿下的對話往往效果不佳。其二,無效對話現(xiàn)象,對話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對話中獲得啟迪,促進學生掌握新的語文知識和技能。而在實際教學之中,部分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并沒有凸顯出上述功能,而是進行機械的問答,這種形式的對話效果較低,并不能真正算為“有效”對話。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對話策略
1.小學語文教師與教材之間的有效對話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是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的保障,應積極加強教師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從而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信息,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打好基礎。其一,教師應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內(nèi)容,正確、全面了解教材文本主旨[2],并深入挖掘其中的信息,進而保障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另外,語文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的了解,以便于根據(jù)學生不同性格特點和性格發(fā)展規(guī)律來選擇差異化教學手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實施有效對話,進一步保證學生學習水平有所提升。例如,在《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課文中的信息,不僅要體會到戰(zhàn)象嘎羧重披戰(zhàn)甲、挖掘象冢的悲壯與莊嚴,還應該深刻感受文本中蘊含著強烈的信仰與歸屬情感,從嘎羧在孝與義抉擇中剖析人性的光輝。另外,《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中,還蘊含了生與死的哲學叩問,教師應深入挖掘課文中的內(nèi)涵,根據(jù)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選擇性的加以引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最終通過獨自思考而獲得智慧與人性的啟迪。
2.小學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對話
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效對話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教師通過有效對話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情感體驗。因此,小學教師應重視師生有效對話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我感受和體驗效果,促使學生獲得自我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對話應注意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趣味性的對話。小學生年齡尚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水平較低,過于沉悶和枯燥的對話實效性較低,因此,教師應重視對話的趣味性,通過充滿趣味性的對話來吸引學生注意力[3],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之中,為學生營造開放、和諧的語文課堂氛圍。例如,在《小兒垂釣》教學中,教師針對“路人借問遙招手”一句進行課堂對話:“詩中的小童為什么‘遙招手?”部分學生認為小童拒絕回答詩人的問題,另一些學生覺得小童打算招手讓詩人走近些。此時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和探討找答案,在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引出最后一句“怕得魚驚不應人”,從而完成整首古詩的教學。通過有效對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現(xiàn)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使師生對話更具有
效性。
其二,教學情境對話。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般通過語言、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等方式[4],其中通過語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更為方便和便捷,靈活性較高,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用對話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在《觸摸春天》教學中,課堂教學伊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來引導學生進入“春天”情境中,帶領學生回憶春天時節(jié)的花草、樹木、小溪,感受春天美好,隨即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一名盲人感知春天的方式,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被教師有效對話所激發(fā),教師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一個盲童是如何觸摸春天的。通過這種方式,先用對話情境來引導學生想象,再轉變思路,引出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順利進入到教學氛圍之中,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3.小學語文課堂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有效對話
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同樣十分重要,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之上,學生通過教材課文來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學生和教材的有效對話,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認知理解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在課堂中為學生留出閱讀時間,并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與教材之間開展有效對話。正如教育家朱熹所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睂W生通過熟讀教材文本,才能獲得智慧的啟迪。例如,在《落花生》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精讀課文來了解:“為什么作者父親希望作者能夠像落花生一樣,而不是像桃子、蘋果、石榴一樣?”學生精讀課文之后,與文本之間進行有效對話,從而了解課文主旨。通過此種形式,促使學生與教材的有效對話,促進學生了解文本背后深層的內(nèi)涵,進而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對話充分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師應重視語文教學中有效對話的應用,通過教師與教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有效對話,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曉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對話創(chuàng)設研究[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17):86-86,87.
[2]李開章.探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對話[J].速讀(上旬),2017(8):56-57.
[3]吳小燕.藝術的提問 有效的對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7(2):311.
[4]張妍.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對話[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4):前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