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在宗教信仰狀況方面很有典型性的臨夏州廣河縣境內做深入的田野調查。以幾座清真寺為典型個案,通過剖析個案、訪談等搜集大量第一手資料,探究該地區(qū)清真寺經濟來源、支出及寺院經濟行為對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清真寺;宗教;清真寺經濟;社會影響
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的宗教實體和宗教景觀,它與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說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傳播與發(fā)展的文化載體,那么支撐和維護這個文化載體的重要基礎——寺院經濟就尤為重要了,它是宗教信仰發(fā)展的產物,清真寺寺院經濟的狀況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伊斯蘭教和社會經濟的興衰過程。
一、田野點介紹
廣河縣隸屬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方,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部,總面積538平方公里。轄6鎮(zhèn)3鄉(xiāng),總人口21.56萬人,回族、東鄉(xiāng)族占總人口的97.5%,是全國各縣中穆斯林人口聚居程度最高的縣之一(2013),是國列、省列的貧困縣。該縣現(xiàn)有590座清真寺(包括拱北16座),平均每0.9平方公里就有一所清真寺,平均每356名回族群眾(人數(shù)統(tǒng)計中包括少年兒童)就擁有一座清真寺(2013)。
目前學術界對伊斯蘭教寺院經濟的研究大都趨向于教派門宦、寺院經濟結構的分析,對于清真寺寺院經濟的行為及其對社會影響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二、廣河縣清真寺的宗教經濟行為
古往今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宗教,都有一個共性,即它們的宗教場所都需要宗教經濟的支撐,它們的宗教活動都需要宗教經濟的扶持,它們的宗教教職人員都需要宗教經濟的輔助。清真寺的宗教經濟行為即保障清真寺宗教生活得以正常運轉的所有經濟活動,主要指清真寺的經濟來源以及經濟支出。
(一)廣河縣清真寺的經濟來源
清真寺的經濟來源是清真寺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清真寺更好發(fā)揮它社會功能的重要條件。廣河縣的清真寺經濟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天課的收入。天課制度作為一種宗教制度,對穆斯林群眾的影響很大,穆
斯林群眾認為修天課是穆斯林群眾的必修之功。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清真寺收到的天課不完全是這所清真寺周圍的穆斯林群眾所繳納的,據(jù)廣河縣阿力麻土鄉(xiāng)趙家村趙家清真大寺的阿訇講述,趙家村的哲瑪提有350戶,其中參與繳納天課的有200戶,大多數(shù)青壯年外出打工,經商。很多外出的經商的穆斯林會把天課繳納到當?shù)氐那逭嫠隆?/p>
齋月的乜貼收入。齋月,是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齋月是廣河縣各清真寺在一年中收人最多的月份,齋月里的收人主要包括兩部分:也貼收人。就是本坊穆斯林為大家集體開齋而出散的也貼;開齋捐收人。開齋捐也叫“費特勒”,通常是按照家庭成員人數(shù)、經濟狀況而定的,在開齋節(jié)當天舉行會禮之前,寺管人員去接收的眾人捐款。
海地亞收入。海地牙收人。又稱“海迪耶”,意為報酬、酬勞。以前專指穆斯林群眾請教長或阿訇、滿拉到家里念經后,穆斯林群眾所給予的酬勞,現(xiàn)在也指一種隨心的捐贈。
“臥格夫”收入。“臥格夫”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泛指清真寺一定數(shù)量的固定資產,此處所指為清真寺的各種家具、用具。
社會捐助。社會捐助分為團體企業(yè)捐助和個人捐助。社會團體和企業(yè),一般是與穆斯林宗教事業(yè)相關的社會團體捐助的資金、材料、物料、糧食等。個人捐助通常是個人到清真寺去捐助錢或物。
以寺養(yǎng)寺的經濟收入。“以寺養(yǎng)寺”,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提出的一條基本的宗教政策,既為清真寺自養(yǎng)取得了經濟收入,也為社會提供了服務。其他相關收入。教民在清真寺里集體過“圣紀”等節(jié)日時,許多穆斯林群眾都會前往清真寺,自愿捐納一定數(shù)額的現(xiàn)金。
(二)廣河縣清真寺的各項支出
作為清真寺寺院經濟實體,在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財物時,不能全部用來積累,必須用來擴大再生產和再投資。清真寺消費支出也是很龐大的,寺院經濟實體的雄厚與消費支出有密切的聯(lián)系。
修建或維修清真寺的費用。伊斯蘭教清真寺、拱北的維修與興建,雖然不是經常性的行為,但每一次費用往往十分巨大。這些費用除了極少量是國家補貼外,絕大部分出自清真寺經濟的支出。趙家清真大寺重建花費了大約290萬左右,這其中不包括教民捐贈的建筑材料以及個別勞務費費用。
經堂教育支出。經堂教育支出包括:阿訇、滿拉的生活費、伙食費;經堂教學的桌椅、黑板、粉筆等教學用具;書本費等。另外,清真寺在中小學生寒暑假期間也接收當?shù)氐暮⒆拥角逭嫠聦W習阿語,有些清真寺還開展業(yè)余教育,利用業(yè)余時間為普通穆斯林群眾講授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基本知識。
齋月支出。齋月支出是指廣河縣各清真寺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齋月中集體開齋所花費的費用。這些開支基本包括為教民們提供的開齋的伙食等一些供應物品。在調查的過程中,羅家清真寺的公示欄黑板上記錄著齋月里的各種開支。
日常費用支出。主要包括為維護清真寺的運轉產生的費用,如水費、電費、暖氣費、煤炭費、通訊費、伙食費等。
社會公益類支出。清真寺通常會為社會公益做出一定的貢獻,看望孤寡老人、幫助失學兒童、為貧困地區(qū)的扶貧濟困支出、特大自然災害發(fā)生時的捐贈支出等。西川大寺先后為社會捐助100多萬元的資金。
其他支出。這類支出一般包括宗教相關支出和交往性支出。宗教支出指清真寺在“爾德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阿舒拉日”等宗教節(jié)日到來時舉辦各項活動所發(fā)生的費用。交往性支出主要是指清真寺與清真寺之間的往來而產生的費用。
三、廣河縣清真寺經濟對社會的影響
清真寺寺院經濟作為中國伊斯蘭教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從以上收入和支出情況來看,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發(fā)展模式符合穆斯林群眾的切身利益,對當?shù)厣鐣l(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發(fā)展教育,弘揚民族文化。廣河縣多數(shù)清真寺在寒暑假期間為學生舉辦的短期培訓班,除了傳統(tǒng)的寺院教育外,各清真寺也開辦的業(yè)余教育,這為給普通穆斯林群眾講授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基本知識提供了良好條件,這即有利于提高穆斯林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揚發(fā)展。
促進當?shù)亟洕l(fā)展。當?shù)氐那逭嫠峦ㄟ^宣揚教義中重視經商的傳統(tǒng),鼓勵穆斯林群眾改變觀念從封閉保守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勇敢地走向市場。許多清真寺也采取了各種措施,努力拓寬經營渠道,通過實現(xiàn)“以寺養(yǎng)寺”切實減輕教民負擔。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過程中,清真寺經濟亦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順,構建和諧社會。在穆斯林人口高度集中的廣河縣實現(xiàn)其穩(wěn)定發(fā)展,必須依賴清真寺、拱北等的和平友好發(fā)展。正如趙家清真大寺的阿訇所言,“在國家實力日益增強的今天,宗教和順,民族團結,人民才有好日子過”。清真寺認真學習貫徹黨和國家的各項民族政策、法律法規(guī),把創(chuàng)建活動與愛國愛教相結合,不斷提高廣大信教群眾的法律意識。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穆斯林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美德相結合,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永慶、馬平、劉天明:《伊斯蘭教與經濟》,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2](美)瑪麗絲:《在北京和麥加之間:城市中的中國穆斯林的現(xiàn)代化和消費》(Between Mecca and Beijing:Modernization and Consump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Muslims),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0年
[3]馬平:《穆斯林宗教經濟行為與精神情感》,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喬才絨曼(1990—),女(藏族),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人,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5級民族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區(qū)現(xiàn)代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