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麗
摘要:莆仙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莆仙戲進校園,在校園內營造“人人愛學莆仙戲、人人會唱莆仙戲”的良好氛圍,對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對開發(fā)利用優(yōu)秀民間藝術資源,弘揚和傳承莆仙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都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一線音樂教師要盡力加強校本美育課程建設,因地制宜開發(fā)莆仙戲等地方美育課程資源。
關鍵詞:民俗文化;莆仙戲;進校園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教育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學校美育改革與發(fā)展備忘錄》等文件精神,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莆田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舞蹈)、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鼓勵各中小幼學校加強校本美育課程建設,因地制宜開發(fā)莆仙戲等地方美育課程資源。
莆仙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因為宋代莆仙兩縣同隸屬興華軍,元代同隸屬興化路,明清兩朝時又隸屬興化府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因以莆仙方言演唱,改稱為莆仙戲。莆仙戲進校園,在校園內營造“人人愛學莆仙戲、人人會唱莆仙戲”的良好氛圍,對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對開發(fā)利用優(yōu)秀民間藝術資源,弘揚和傳承莆仙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都具有積極意義。如何加快莆仙戲進校園的進程,作為一名一線音樂教師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僅供參考:
1. 開展全校師生培訓,全面了解莆仙戲。為了在校園里形成教師能教莆仙戲、學生愛學莆仙戲的良好局面,必須加強全校師生培訓,學??上忍暨x部分教師進行莆仙戲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教學技能。再由他們對全校師生進行培訓,以點帶面,從而讓廣大師生了解莆仙戲曲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為今后教學打下基礎。莆仙戲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莆仙戲兼收并采納各種藝術的精華,成為一個完善的劇種,其“奇、古、特”的藝術形態(tài),令人驚嘆稱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莆仙戲進入輝煌時代,劇壇名家輩出,劇目異彩紛呈,涌現(xiàn)出一批著名的劇作家和眾多優(yōu)秀作品。莆仙戲先后八度晉京獻演,享譽京華,受到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關懷。古老的莆仙戲不僅譽滿中華,還受到海外觀眾的歡迎。莆仙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據(jù)統(tǒng)計,莆仙戲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劇目5000多個,約占全國各劇種傳統(tǒng)劇目總和的三分之一,是十分難得的戲曲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積極探索,將莆仙戲列入課程計劃。遵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和莆政辦〔2017〕19號《莆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學校要開足開齊有關莆仙戲文化的課程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利用選修課和第二課堂開設“莆仙戲鑒賞”等課程,從而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促使并加深學生們對優(yōu)秀民俗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在親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樂于思考、善于交流、敢于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升地域文化鑒賞力和審美情趣,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自覺愛護、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民俗文化,感受到獨具一格的民間藝術魅力,為自己的民俗文化感到驕傲自豪。
3. 組織全校師生觀看優(yōu)秀莆仙戲劇目并評析。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有仙游縣鯉聲劇團、荔城區(qū)莆仙戲劇團(簡稱一團)、莆仙戲二團等三個專業(yè)表演團體和一百多個民營劇團。至今保留了許多影響全國的經典劇目,如《團圓之后》《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狀元與乞丐》《魂斷燕山》《鴨子丑小傳》(現(xiàn)代戲)《江上行》《白兔記》等,學??山Y合教育實際及學生身心特點,選擇優(yōu)秀、經典的莆仙戲作品播放給學生觀看,或邀請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赴學校演出,還可以結合本校實際,邀請莆仙戲藝術專家開展專題講座,或引導學生走進莆仙大劇院觀看,從而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和欣賞莆仙戲。莆仙戲涵蓋了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美術等等,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教育課,教師要努力挖掘其內涵,并發(fā)揮其教育作用,有效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4. 組建莆仙戲劇社團。學校增設莆仙戲劇社團,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利用音樂課、活動課以及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專業(yè)學唱。莆仙戲表演極具特色,唐咸通年間(860-870)莆泉巷《言談錄》載:“承隋唐之后,興化百戲興焉”。到公元954年《連江里志》記:“蔡太師作壽日,優(yōu)人獻技有客以絲系僮于四肢為肉頭傀儡戲?!逼蜗蓱虻谋硌菟囆g繼承了邁子余年遺留下來的古南戲傳統(tǒng)表演,莆仙戲《目連》等傳統(tǒng)劇目里的表演就保持著宋雜劇、傀儡戲的綜合藝術面貌。莆仙戲目連戲中的表演,有“目連挑經”,羅卜的“三步一拜”,劉四貞的“十八拔”,劉賈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節(jié)彎”,聾啞的“公背婆”等。從主角到配角,從人物形象到表演規(guī)格,都運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綜合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結合的規(guī)范化,歷代流傳,相繼不絕。莆仙戲演員的基本功總稱為“傀儡核”,手部動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臍”的藝術規(guī)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凈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當演員要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時,喜用“雀躍步”,怒用“雙搖步”,哀用“雙掩面”,樂用“雙體肩”俱以形象表達,不拘表演感情。莆仙戲對演員的基本功要求嚴格,學校增設莆仙戲劇社團后,可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功上多下功夫,為學生今后表演打下堅實基礎。
5. 舉辦莆仙戲成果展示活動。學??衫迷┩頃然顒诱故酒蜗蓱蚪逃虒W成果,也可開展社團專項活動,開展校園莆仙戲展演活動。通過身邊的師生表演,讓師生更直觀的觀摩學習,從而進一步推廣發(fā)展!
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傳統(tǒng)是民族的本。加快莆仙戲進校園的進程,努力提升學生對于優(yōu)秀民俗文化的自豪感,繼續(xù)傳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徐碧琴.話聊莆仙戲.群文天地,2013,12.
[2]林虹霞.莆仙戲表演藝術簡論.福建師范大學,2011.
[3]蘇新花.話說南戲“活化石”——莆仙戲.湖南中學物理·教育前沿,2010.
[4]張鈺.莆田港麗古村傳統(tǒng)聚落建筑形態(tài)研究.華僑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