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河南夏邑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夏邑 476400
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對老年單側下肢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張凱
河南夏邑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夏邑 476400
目的探討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對老年單側下肢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將80例老年單側下肢手術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蛛網膜下腔麻醉,觀察組行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比較2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患者的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及麻醉效果。結果麻醉后2組HR、SBP、DBP均有下降,對照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HR指標和麻醉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單側下肢手術患者采用蛛網膜下腔麻醉與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效果相當,后者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
股神經;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血流動力學
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臟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損害,麻醉具有一定難度[1]。區(qū)域阻滯麻醉與椎管內麻醉以呼吸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而多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術[2]。選取2014-09—2016-09間在我院接受單側下肢手術的80例老年患者,分別應用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麻醉,現將兩種麻醉方法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及麻醉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80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凝血功能異常、麻醉藥物過敏及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62~80歲,平均71.64歲。ASAⅡ~Ⅲ級。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61~80歲,平均71.55歲。ASAⅡ~Ⅲ級。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室后均監(jiān)測心電圖和血氧飽和度。建立靜脈通道,吸氧。靜注咪唑安定1 mL。對照組:選擇腰2~3或腰3~4椎間隙為穿刺點,成功后給予10%葡萄糖注射液0.1 mL復合0.75%布比卡因1.2 mL。觀察組:采用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設置HNS12神經刺激儀頻率為2 Hz,波寬0.1 ms?;颊咂脚P,選擇恥骨結節(jié)與髂前上棘連線下、股動脈搏動外側各1 cm為穿刺點。當髕骨節(jié)律性跳動及股四頭肌收縮時降低刺激強度至0.3 mA。若仍可見髕骨明顯顫動則判定股神經穿刺成功,回吸無血則注射0.5%的羅哌卡因20 mL。改患側在上側臥位,選擇股骨大轉子與髂前上棘中點向下5 cm處為穿刺點,垂直進針穿刺。當患側趾屈或足背伸時降低刺激強度,以仍有明顯足背屈現象為穿刺成功。注射0.5%的羅哌卡因25 mL。靜脈注射瑞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0.2 mg、順式阿曲庫銨0.2 mg/kg行麻醉誘導,術中行機械通氣并持續(xù)泵注瑞芬太尼0.05~0.2 μg/(kg·min)、丙泊酚3~6 mg/(kg·h),調整上述二者劑量以維持患者腦電雙頻指數為40~60。
1.3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時HR、SBP、DBP水平。麻醉效果判定:以患者手術時完全無痛感為阻滯完全,患者手術過程中有痛感、需藥物輔助鎮(zhèn)痛為阻滯不完全,改行其他麻醉方法為失敗。
2.1 2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麻醉前2組HR、SBP、DB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2組HR、SBP、DBP均有下降,對照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2組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麻醉效果對照組阻滯完全35例(87.50%),觀察組阻滯完全34例(85.00%),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5,P>0.05)。
表1 2組患者麻醉前、麻醉30 min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蛛網膜下腔阻滯因老年患者椎管間隙小、椎間孔處于閉合狀態(tài)而存在腰麻平面上界控制難度大、血流動力學變化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等缺點[3]。如為延長麻醉時間而增加藥物劑量則將使血流動力學產生巨大改變。腰叢和骶叢是下肢支配神經的主要來源,前者由T12~L1~4(股神經)的神經前支構成,骶叢由骶神經、L1-4神經及馬尾神經前支構成。L1~4是腰叢中最大的分支,于髂肌與腰大肌間下行,進入股三角后即分為肌支、皮支等數個分支[4-5]。余云蘭[6]等認為行股部淺表或小腿手術時,可以股神經阻滯代替腰叢阻滯,選用坐骨神經阻滯的原因則在于骶叢位置較深、并發(fā)癥較多。我們所采用的神經刺激儀可客觀檢測肌肉-神經功能,針尖接近神經干時即引發(fā)相應肌肉收縮,從而避免針刺神經,在外周區(qū)域阻滯中具有定位準確、適用范圍廣、阻滯成功率高等優(yōu)點,在髖關節(jié)置換、股骨脛骨折等手術中均有良好應用效果[7]。我們選用神經刺激器輔助,行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以電流刺激周圍神經干,誘發(fā)其所支配的肌肉震顫,從而準確定位,使聯合阻滯精確化、簡單化[8]。本文2組患者麻醉前血流動力學指標無顯著差異,觀察組麻醉后30 min SBP、DBP較麻醉前的變化幅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聯合阻滯對老年單側下肢手術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2組阻滯完全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聯合阻滯可取得與蛛網膜下腔麻醉相當的麻醉效果。
[1] 錢之秋,王俊.局部麻醉在老年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6,18(2):326-328.
[2] 蔡江林,楊微,陳其玲,等.不同麻醉方案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影響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4):875-876.
[3] 姜柏林,于玲,馮藝.老年人實施輕比重蛛網膜下腔麻醉藥物的劑量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21):2531-2534.
[4] 姜天樂,鄧瑩,賈東林,等.帕瑞昔布鈉對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股神經阻滯鎮(zhèn)痛及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前瞻、雙盲、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4,14(4):334-337.
[5] 阿良德,張廣元,閆紅秀,等.聯合神經阻滯麻醉對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應激及置換后免疫功能的影響: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方案[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39):5892-5897.
[6] 余云蘭,尤新民,林加福.神經刺激儀定位下腰叢神經阻滯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6,30(3):362-364.
[7] 莊文政,陸輝.改良神經刺激儀定位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6,18(2):262-264.
[8] 曲彥亮,劉芳,張立新,等.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肌間溝臂叢聯合尺神經阻滯與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6,39(3):264-267.
R614.4
A
1077-8991(2017)06-0041-03
(收稿 201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