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
如果說之前手機產業(yè)鏈領域是得蘋果者得天下,現(xiàn)在的局勢則變成了:沒有蘋果照樣滋潤,但失去華為為首的國產陣營卻是萬萬不能。
10月下旬,TMT領域最受關注的新聞之一,是華為在上海召開Mate 10系列國行版發(fā)布會。發(fā)布會公布了Mate 10、Mate 10 Pro以及Mate 10 Pro保時捷定制版三款手機的售價分別為3899元起、4899元起與8999元。相比之下,海外版售價要高過國行版,如Mate 10 Pro保時捷設計版海外售價1395歐元,約合人民幣10850元,比國行版貴了20%。
此次發(fā)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yè)務CEO余承東還透露了重磅消息,華為今年前三季度的出貨量達到了1.12億部,已經超過蘋果,位居全球市場份額第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則持續(xù)排名第一。前三季度華為手機在發(fā)貨量同比增長19%的同時,收入增長同比超過30%。
10月19日18:08,Mate 10已在國內首發(fā)開賣。來自華為官方商城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日下午3點,預約購買該款手機的人數(shù)已經超過85萬,再加上各大知名電商平臺的41萬預定量,總數(shù)接近130萬。而作為對比,蘋果新發(fā)布的iPhone X在預售1個月后,總預約人數(shù)剛剛超過120萬。這足可見華為Mate 10系列受歡迎的程度。
在定價相對高昂的基礎上,華為Mate 10為何還取得了如此高的預訂量?在此前的華為德國發(fā)布會上,Mate 10系列已經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自主研發(fā)的人工智能(AI)芯片,是華為賦予Mate10最重要的標簽。那么,AI在Mate10上到底有哪些應用呢?
在攝影上,AI不僅可以自動增強像素質量,讓圖像更清晰,還可以在拍照時精準識別所拍的物體,根據(jù)所拍物體選擇相應的場景模式,例如對于人像會自動虛化背景。
在通話上,AI可以將背景噪音和說話人的聲音區(qū)分開,去除噪音,增強說話人的音量,讓用戶在嘈雜環(huán)境下也能小聲通話。
可以進行深度學習,將硬件統(tǒng)籌在一起,在處理某些操作時比普通處理器快上20倍。
此外,Mate10還內置了可以離線運行媲美同傳的翻譯軟件,并且開放了AI生態(tài)系統(tǒng),讓更多第三方App可以加入。
除了人工智能芯片,Mate10還有其他亮點,如全面屏(屏占比超過iPhone X)、徠卡雙攝、更好的信號(支持雙4G雙VoLTE)和更快的上網速度(不同于其他手機廠商,華為還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4000毫安大容量電池、可分屏處理信息并可以通過連接線將手機任務轉到PC等大屏幕繼續(xù)進行。
價格優(yōu)勢突出,技術上不乏特色,市場正在作出選擇——今年前三季度,華為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蘋果。
而從Mate 10的預訂量來看,新的人工智能芯片可能會進一步提升華為品牌手機的銷量,從而使這家中國制造商在全球手機銷量榜上持續(xù)穩(wěn)住第二的位置(僅次于三星)。有分析人士曾預測,華為可能會暫時取代蘋果的地位,但只能維持到iPhone 8和X的銷量開始增長之前。相比之下,IDC認為這種轉變將是永久性的。安信證券也指出,作為國產手機龍頭,在經歷了 B2B 轉型 B2C 的陣痛之后,華為以厚重的通信技術積累、前瞻的云端布局、強大的供應鏈管控能力,成為繼蘋果之后最有能力實現(xiàn)四屏合一、云端服務的終端廠商。
猛然間,華為不僅有了沖擊江湖老二的實力,似乎也有了那么點劍挑江湖老大的意思。伴隨這一變化,華為產業(yè)鏈似乎也日益成型,且潛力值得期待。
在手機產業(yè)鏈里,最有名氣的就屬蘋果產業(yè)鏈,得蘋果者得天下說的正是這么個意思。對于企業(yè)來說,成為蘋果供應商不僅意味著訂單和利潤,還代表著公司管治的現(xiàn)代化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領先優(yōu)勢。
不過,隨著以華為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的崛起,華為產業(yè)鏈正在日益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
新財富統(tǒng)計了25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華為供應商業(yè)績數(shù)據(jù),今年上半年,21家實現(xiàn)了凈利潤的正增長,其中7家增長在一倍以上。股價與業(yè)績也基本呈現(xiàn)正相關性,6家公司年初到10月13日股價翻倍甚至更多(表1)??梢姡^大多數(shù)的華為供應商都活得很不錯。
這些華為供應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既給華為供貨也給蘋果供貨的所謂“蘋果概念股”,如歐菲光、水晶光電和信維通信等;另一類是沒有進入蘋果手機產業(yè)鏈的“純華為概念股”,如同興達、舜宇光學電子和聯(lián)合光電等。
在股價表現(xiàn)上,非蘋果供應鏈的華為供應商交出了更好的成績。今年以來,誠邁科技、同興達、聯(lián)合光電、舜宇光學和丘鈦科技的股價增長都在兩倍以上。而蘋果產業(yè)鏈公司雖然也實現(xiàn)了不錯的增長,但單從股價漲幅來看,卻大大落后于華為產業(yè)鏈公司,只有瑞聲科技(02018.HK)一家漲幅在一倍以上,為102.16%。
為什么橫跨蘋果和華為產業(yè)鏈的公司,其股價漲幅反而落后于純華為產業(yè)鏈公司呢?
一位資深產業(yè)鏈研究人士指出,進入華為供應鏈就說明其已達到了華為的標準,意味著后續(xù)源源不斷的增量,是“從0到1”的突破,也為日后進入其他手機的供應鏈提供了想象空間。
我們來看兩位表現(xiàn)突出的華為產業(yè)鏈小兄弟。
主營手機連接器的電連技術(300679)是純正的華為概念股,來自華為的營收達到了2.88億元,占其總營收20.74%。華為是其第一大客戶,據(jù)稱華為手機連接器的70%到80%均是由電連技術提供。
主要辦公場所和生產基地位于深圳的電連技術,在華南地區(qū)具有較為明顯的地緣關系優(yōu)勢,尤其是在成為華為的主要供應商后,公司在華南地區(qū)的業(yè)務比重逐年增加。2015年和2016年,公司在華南地區(qū)的銷售額分別達到6.5億元和10.3億元,同比增長68.77%和57.05%。
成為華為的供貨商不僅有利于公司業(yè)績的增長,也為其產品質量和公司信譽背書。電連技術于2011年進入華為供應鏈。兩年后,它攻入了小米和VIVO供應鏈,2014年又進入了OPPO和三星的供應系統(tǒng)。至此,除了蘋果,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都被其收入囊中。
乘著國產手機崛起的東風,電連技術進入了迅速增長階段,其過去3年每年的營收增速均在三成以上,2016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8.72%至3.58億元。2016年,電連技術前五大客戶分別是華為、OPPO、VIVO、中興以及小米,來自五家的合計營收占比達到了總收入的55.67%。
同樣為華為、VIVO、OPPO等品牌廠商供貨的面板巨頭京東方A(000725),第一款全面屏已經于7月量產出貨,且截至目前已成功開發(fā)5款全面屏產品。公司旗下成都6代柔性OLED線將在10月量產,為客戶批量供貨。
目前,三星仍是全球OLED屏最主要供貨商,產能占比超過90%。京東方量產純柔性OLED線,將打破三星壟斷,而華為則是京東方柔性OLED的首位客戶。攻克了華為就有了攻克蘋果的可能。據(jù)傳,蘋果近日也頻頻與京東方就供應OLED屏幕一事秘密協(xié)商,受制于供應商三星,iPhoneX的產能也不時報警,尋找替代者對蘋果來說同樣意義重大。
受益于OLED國產化進程,今年上半年,京東方營收增長68.65%至446億元,扣非凈利潤同比劇增273.96%至40億元。從年初至10月16日,京東方股價漲幅高達80.04%,同期深證成指漲幅為10.75%。
如果說之前手機產業(yè)鏈是得蘋果者得天下,現(xiàn)在的局勢則變成了——沒有蘋果照樣滋潤,但失去華為為首的國產陣營卻是萬萬不能。進入華為產業(yè)鏈不僅意味著從0到1的突破,通常也意味著可以得到OPPO、VIVO等一票國產手機的認可,拿到中國手機品牌的入場券對于供應鏈廠商來說至關重要。
全球最大的攝像頭模組廠商以及全球第二攝像頭鏡頭廠商——舜宇光學雖然不是蘋果產業(yè)鏈的一員,但卻活得非常滋潤。2016年4月,舜宇股價開始發(fā)力,同期華為P9火熱上市。P9最大的亮點徠卡1200萬像素后置雙攝像頭,配置的正是舜宇光學的雙攝像頭模組。今年上半年,舜宇光學凈利潤增幅達到150%,而年初至10月13日的股價也飆升了260.99%。
來自韓國的高偉電子(01415.HK)則走出了完全相反的曲線。高偉電子是蘋果主要的前置攝像頭供應商,其在相機模塊的重要客戶還包括LG和三星。2016年,來自蘋果的收入占到了該公司總營收的85%,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蘋果概念股。
在蘋果最黃金的時代——2011至2013年,高偉電子營收平均增長高達60%,2013年其凈利潤更是增長近300%。不過,成也蘋果,敗也蘋果。2014和2015年,高偉收入維持10%左右增長,利潤幾乎沒有增長。到了2016年,該公司銷售收入下滑6.72%,凈利潤下降53%。對于業(yè)績大跌的原因,公司解釋說,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導致三星、蘋果和LG市場份額下降。
為什么高偉電子不去開拓韓國本土的手機品牌呢?雖然三星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手機品牌,可它不僅手機銷量第一,也是產業(yè)鏈上最全的供應商,幾乎掌控了包括屏幕、處理器、存儲芯片和感光元件在內的所有核心元器件。
2017年三季度,三星的營業(yè)利潤同比增長178.9%至14.5萬億韓元(約845億元人民幣),半導體部門的營業(yè)利潤占利潤總額的2/3。換句話說,三星供應鏈業(yè)務甚至比手機業(yè)務更加賺錢。對高偉電子來說,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客戶或許并不是一件好事,這個客戶自己就能生產攝像頭,三星S8的前置攝像頭就使用的是其子公司LSI自己生產的產品。
沒有搭上中國手機品牌的高速列車,本國的三星還成了競爭對手,悲催的高偉電子只能跟著蘋果一條道走到黑。舜宇光學和高偉電子同在香港上市,同樣身為手機攝像頭供應商,舜宇光學市盈率高達58.64,而高偉電子的市盈率卻只有10.63。
資本市場有“蘋果風險折現(xiàn)”的說法,其背后的真正意思就是單一大客戶的風險。這些相關上市公司的估值會反映一部分未來與蘋果解約的風險,所以與其他同行相比會有一定程度的折價。而舜宇光學的情況正好與此相反,作為細分領域的龍頭,它占據(jù)了市場優(yōu)勢地位,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此外公司客戶分散,對單一客戶的依賴程度低。
不僅股價上升有空間,華為產業(yè)鏈公司的業(yè)績增長也好過蘋果產業(yè)鏈。
在新財富統(tǒng)計的25家華為供應商中,15家并不為蘋果手機供貨,但其中有6家的凈利潤實現(xiàn)了翻倍增長。在另外10家同時為蘋果和華為供貨的供應商里,只有藍思科技一家實現(xiàn)了利潤翻倍。
供應商的業(yè)績不僅來自其自身的經營能力,也與其客戶的經營狀況息息相關,華為等國產手機的崛起也帶動了上游供應商飛速發(fā)展。
從最開始的為運營商提供定制機到現(xiàn)在發(fā)展多線自主品牌,華為手機的出貨量連年攀升,不僅長期占據(jù)國內手機市場主導地位,并快速向海外市場擴張,在歐洲銷量超越蘋果,表現(xiàn)十分搶眼。2016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已達到1.39億臺,市占率為全球第三,僅次于三星和蘋果(表2、表3)。今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手機發(fā)貨量7301萬臺,同比增長20.6%;銷售收入1054億元,同比增長36.2%。
進入2017年,華為的優(yōu)勢進一步增加。據(jù)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報告,2017年6、7月,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中,華為均超過蘋果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多的品牌,而且8月份還很有可能繼續(xù)保持這一成績。
三星和蘋果的市占率正在逐漸被來自中國的“虎狼之師”侵蝕。2016年,三星、蘋果、華為、OPPO和VIVO等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占比分別為21.2%、14.6%、9.5%、6.8%、5.3%。其中三星和蘋果相較2015年市場份額都有所下滑,三星上一年占比22.3%,蘋果則為16.1%。而分列三到五名的中國手機廠商,都同比實現(xiàn)了增長(表4)。
僅僅在數(shù)年之間,形勢全然翻轉。
在智能手機行業(yè),2010年之前沒有中國品牌的影子。2011-2014年,國產手機是中低端的代名詞。而2015年之后,智能手機進入成熟期,更新速度變慢,國產手機廠商憑借良好的設計、制造能力,以及在銷售渠道和市場營銷上的優(yōu)勢,進入中高端市場,好日子才真正來臨。目前全球前十大智能手機品牌中有7家是中國廠商。
出貨量放大了手機廠商對供應鏈的控制力。7年前,高通總部的人來亞洲,第一站一定是三星,第二站是HTC,之后是索尼、LG等。如今,他們會先飛到中國來見HOV,之后再飛到韓國見三星。國產手機品牌在上游供應鏈地位的提升可見一斑。
隨著華為為首的國產手機力量日益壯大,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蘋果供應商都橫跨了華為產業(yè)鏈。例如,給iPhoneX供貨的歐菲光、信維通信、德賽電池、水晶光電和藍思科技等。更有意思的,這些蘋果供應商除了在行動上向國產手機靠攏,還在紛紛淡化自己身上的蘋果印記,而強調與以華為為首的國產手機品牌合作。
水晶光電在年報中提及:“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國內手機終端加快海外市場開拓進程,國產智能手機在全球市場份額提升。公司圍繞華為、OPPO、VIVO等重點終端客戶,提升了智能手機領域內的市場份額。”
歐菲光則在半年報里寫到:“公司快速響應客戶采購需求,與華為、OPPO、VIVO、小米等知名企業(yè)建立了長期穩(wěn)定合作關系并保持及時高效互動,奠定了公司在微攝像頭模組、觸控顯示和生物識別模組主流供應商的行業(yè)地位。”
信維通信在半年報中提出:“公司收購萊爾德(北京)之后,取得了國際大客戶的資質,并且憑借公司的大客戶戰(zhàn)略,大客戶數(shù)量和質量大幅度增長,目前國際諸如三星、索尼、微軟、谷歌、華為、OPPO和VIVO均為公司客戶。”
德賽電池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消費電子產品客戶包括了國際、國內主要的智能手機領導廠商,如華為、OPPO、VIVO、小米等?!?/p>
對于這些供應商來說,蘋果已經不再是其業(yè)務的核心。
憑借巨大的銷量,華為、OPPO、VIVO和小米已經成功地獲得了國際關鍵供應鏈合作伙伴的支持,如小米6成為驍龍835的重要銷售機型,OPPO R11獨享驍龍660芯片。更重要的是,一大波國內的供應鏈企業(yè)也隨著國產手機的崛起而起飛。
華為手機產業(yè)鏈上的公司不僅過得風生水起,也已經崛起成為國際產業(yè)鏈上重要的一極。
以光學鏡頭為例,最早的鏡頭產業(yè)主要集中在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并造就了徠卡(Leica)和卡爾·蔡司(Carl Zeiss)等光學巨頭。上世紀90年代,隨著數(shù)碼相機的發(fā)展,日本鏡頭公司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企業(yè),如尼康、佳能、富士和奧林巴斯等。
隨著通信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崛起,數(shù)碼相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中國廠商憑借龐大的下游市場需求發(fā)展成為全球光學鏡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涌現(xiàn)出了如舜宇光學和聯(lián)合光電等優(yōu)秀的光學鏡頭企業(yè)。如今日本廠商已基本退出了傳統(tǒng)光學冷加工行業(yè),只保留了光學設計和高精密度的鏡頭加工等高端業(yè)務。
摩爾定律描述了一種IC行業(yè)的現(xiàn)象:當一款產品更新?lián)Q代很快的時候,國內廠商一般只有疲于奔命追隨的份。領先廠商始終站在最頂端的位置,吃盡行業(yè)的紅利,而跟隨者總要落后領先廠商1-2代。因此,在行業(yè)快速更新?lián)Q代的時期,對于領導者是最有利的。
但是,受制于物理材料、社會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摩爾定律也存在發(fā)展緩慢甚至停滯的情況(摩爾定律失效,微創(chuàng)新時代),一旦產品的更新速度慢下來,國產追隨者的機會就來了,他們可以通過成本競爭力(工程師紅利)和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迅速占領中低端市場。
在攝像頭領域,像素升級放緩為后來者留下追趕的空隙,當消費電子領域像素升級到了一定極限,領先廠商的優(yōu)勢逐漸被后來者追趕上來,彼此競爭力差距在縮小。國內一線攝像頭模組公司通過大膽投資,快速反應,強大的執(zhí)行力和良好的客戶服務趕超了國際競爭對手。
從2013年到2016年,聯(lián)合光電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由0.03億元逐步提高至0.7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0.17%,其中2014年凈利潤增幅超過10倍。舜宇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16年凈利潤漲幅高達66.85%,今年上半年這一增速甚至放大到了150%。舜宇光學則已成為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二的鏡頭廠商,僅次于大立光。
在光學模組行業(yè),國產替代同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目前國內攝像頭模組的四巨頭:歐菲光、舜宇光學、丘鈦科技和信利國際,合計占了全球25%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全球每用手機拍四張照片,就有一張是用這四家中國公司的攝像頭模組拍出來的。2016年上半年的全球攝像頭模組廠家的排名,世界第一是舜宇光學,市占率達8.9%,第二是歐菲光的8.7%。
華為等國產手機的崛起,對上游國產零部件廠商帶來了巨大的拉動作用。歐菲光本來主營觸摸屏業(yè)務,觸控屏業(yè)務增速放緩后,公司開始延伸新業(yè)務,向指紋識別和攝像頭模組轉型。歐菲光的指紋識別業(yè)務從2015年5月開始量產出貨,憑借華為、OPPO、VIVO等大客戶資源優(yōu)勢,同年就實現(xiàn)收入8.4億元,占收入比例的4.5%。2016年,公司指紋識別傳感器出貨量大幅度放量,收入規(guī)模大幅增加 7.2 倍達到了 69.4 億元,占比提升到 25.9%。
丘鈦科技也走了同樣的路徑,一年時間實現(xiàn)了指紋業(yè)務的從無到有。2016年,丘鈦科技全年實現(xiàn)營收49.91億元,同比增長126.6%,其中指紋識別模塊迅速爆發(fā),出貨量約2094萬件,同比增長超過2000倍。
隨著以華為為代表的國內終端巨頭的崛起,產業(yè)鏈本土化配套是長期趨勢,更多行業(yè)將會復制攝像頭模組等零組件的“老路”,國內廠商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