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齊
語文課堂是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語文課程實施的優(yōu)劣?,F(xiàn)在,教育的功利、職業(yè)的倦怠等因素讓初中語文課堂越來越茍且,只顧眼前,得過且過。如何消除這樣的失意?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讓我尋得一劑良方:詩歌的詩意可以消除語文課堂的失意。我國詩歌從《詩經(jīng)》開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歌中有“情”,有“畫”,有“理”,有“趣”,有“境”。將詩歌運用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能夠煥發(fā)語文課堂固有的魅力,提升語文課堂實際的效能。
這里,我以初中語文課堂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即課堂導入,教學過程,課堂評價,課堂拓展和課堂總結,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為切入點,將個人在日常教學中把詩歌滲透運用在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例進行整理和反思,由此獲得的一點感悟在此交流分享。
一、以詩引入:一“詩”激起千層浪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精彩的課堂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有助于整堂課教學的成功。而要實現(xiàn)課堂導入的精彩有效,詩歌的運用是一個極為高妙的路徑。詩歌內(nèi)容廣博,意境悠遠,繽紛多彩。這些為我們的語文課堂導入提供了許多的契合點和精妙處。以“一詩”往往可以激起課堂里的“千層浪”。一浪在于渲染情景:在教學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我以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導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等詩句營造一種豪邁雄壯的氣勢,引發(fā)學生對人民解放軍隊崇敬,將學生引入那硝煙彌漫的渡江戰(zhàn)場,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文本的渴求。一浪在于激發(fā)思維:我在教學羅蘭的《秋頌》時,以劉禹錫的《秋詞》為導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睘楹卧娙瞬槐铮恳龑W生在《秋頌》中尋找答案,學生思維熱情蔓延開去。除了記敘文,詩歌導入在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教學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妙處。在教學說明文《松鼠》一文時,我以翁氏《息肩廬詩草》:“炯炯雙眸狡,如梭繞樹丫。長公曾有賦,貞女刺無牙。性癖猶耽果,情頑不息花。行藏那可問,穿穴是生涯。”導入,讓學生讀詩猜謎,引發(fā)學生課堂的好奇;在教學議論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我以蘇軾的《題西林壁》導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引發(fā)學生對文章觀點的探索和思考。由此可見,運用詩歌進行語文課堂導入,真可以讓一級課有了“鳳頭”,從而引發(fā)學生對課堂無限的關注和憧憬。
二、串詩設計:點竄唐詩宋詞字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教學過程設計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設計除了要緊扣教學目標,同時還要以“生本”為原則,即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具體而言,課堂教學設計要提供給學生清晰的學習思路,要能促進激勵學生主體的思維感知和情感體驗。在我看來,有時我們巧借詩歌串聯(lián),構思課堂環(huán)節(jié),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賈平凹的《月跡》一文時,我就借用詩歌來串聯(lián)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以李健的《心升明月》導入之后,我以“明月松間照,清泉心上流”兩句詩作為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的小標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脈絡梳理,這里化用王維《山居秋暝》中的兩句來開啟尋月之旅。之后,我又摘引李白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兩句詩作為品讀環(huán)節(jié)小標題,引導學生循著文中的月跡,去細細感受人物當時的情愫,由此理解文本的主旨。之后我又借用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作為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小標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古今之人對月所傾注的不同情思,由此提升認知。本節(jié)課主要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都以詠月的詩歌為引起,如此設計我認為有這樣一些好處:1、脈絡清晰:先整體感知文本,再細致品味情思,終拓展提升課堂。2、環(huán)環(huán)相扣:整體感知為細致品味鋪墊,而品味文本主旨為最后的拓展提升鋪墊。3、創(chuàng)境促學:以詩歌為環(huán)節(jié)引入,由此創(chuàng)設了三個以“月”為主題的曼妙詩境,加之以多媒體為輔助,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極大的激發(fā)學生探月,思月,悟月的熱情和才情。
以詩歌串聯(lián)進行課堂設計,還應該有這樣一些注意點:一是引用的詩歌應該既與文本的主題相連,又與課堂環(huán)節(jié)匹配;二是對于引用的詩歌,有時要考量內(nèi)容上的層次關系,避免出現(xiàn)邏輯顛倒的問題;三是為了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需要,有時可以對詩歌進行必要的修改。古詩有云:“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蔽蚁胝f:點竄唐詩宋詞字,串聯(lián)詩文生課堂。
三、借詩評價:騷人擱筆費評章
學生課堂評價(即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評價)是課堂教學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長期以來,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往往被教師忽略甚至是無視。究其原因,除了教師對課堂評價的認識不足之外,學生課堂評價實施本身的難度之大,也是教師不能有效開展的重要原因。在我認為,有效的學生課堂評價應該具有這樣幾個主要特質:一是精準性:即教師要用簡潔的語言,準確的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予以評價。二是激勵性:即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的評價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的能動性,促進學生更加投入課堂學習,提升課堂學習的效能。三是多元性:即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評價方式和語言要多樣化,要避免單一重復。而在我看來,借用詩歌或是化用詩歌來進行學生課堂評價,能夠兼容以上的特質,這是源于詩歌本身豐富和廣博的素材,凝練和生動的語言,精辟或多感的情思,積極而浩然的境界。除了這些,借用、化用詩歌進行的學生課堂評價,還具有文藝性,趣味性。
而要達成上述評價的特質和效果,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騷人擱筆費評章”的意識和態(tài)度。這里所謂“擱筆”:即教師在課堂上要認真關注和傾聽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反饋,這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準確的評價的前提和保證。所謂“費”:即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費心、用心,只有如此才能選用亦或化用恰當?shù)脑娋鋵W生的學習予以準確、精妙、積極的評價。比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有個學生對文中“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一句進行賞析,他說:“文中的臥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明山上的小村莊和雪似乎都在睡覺一樣,從而表明濟南冬天的溫暖舒適?!睉撜f學生這樣的賞析是有一定見底的,只是還不夠精細到位。我靈機一動給予了這樣的點評:老舍的文筆曼妙,你的賞析又是“怎一個‘妙字了得”!只是妙處未言盡,相信“熟讀深思子自知”。這里化用李清照的“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句,簡潔精到的給予肯定,在點明一點不足后,引用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中的詩句引發(fā)學生更深的思考。在學習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我引導學生賞析:“她在叢中笑”中的“笑”,有個學生思考后進行了這樣的解讀:“笑”字包含著梅花戰(zhàn)勝嚴寒迎來春天的喜悅,也有不與其他春花爭艷的謙虛,甚至還有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對于這樣多層次內(nèi)涵的解讀,我忽然想到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以此點評,引發(fā)學生頻頻點頭,會意相視。詩歌運用于課堂評價,有效的避免了教師在課堂以“很好”、“真棒”、“不對”等如此籠統(tǒng)、單一的評價,從而提升教師課堂評價的精準性、激勵性和多元性。endprint
四、引詩拓展:為有源頭活水來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語文課堂能否進行有效的課堂拓展,時常成為衡量一節(jié)課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我們初中的語文課堂要始終吸引學生,絕不能死扣教材,必須在課堂中不斷融入相關課外的資源。若問課堂怎入勝,“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我看來,由于詩詞的創(chuàng)作濃縮了大量的文史信息,其中往往隱含著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思想成長、歷史背景等,所以,理解一首經(jīng)典詩詞往往可以了解一位詩人,一段歷史,甚至一個時代。由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以詩歌為資源進行恰當?shù)耐卣?,必定能使課堂常新悅人。詩歌是激活語文課堂極為重要的一個“活水源頭”。我認為課堂中進行詩歌拓展的價值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補詩促理解。前面我們已經(jīng)闡述,由于詩詞的創(chuàng)作濃縮了大量的文史信息,所以,引入詩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文本中一些理解上的難點。比如學生在學習《一面》時,文中有這樣一句:“站在前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憎惡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課堂中引入魯迅先生的律詩《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蓖ㄟ^對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和思想主旨的引導解讀,讓學生更為深切的理解魯迅先生堅決與反動派斗爭到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志向。
2、引詩促積累。語文的學習關鍵在于積累,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在日常語文課堂中,適時引入經(jīng)典的古詩詞,并讓學生誦讀背誦,這對于學生的積累大有裨益,由此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亦是大有裨益。如我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時,當賞析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一句,句中的“鬧”字無疑是老師引導學生賞析的重點。但我在備課時,“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詠春名句自然吟誦而出,于是在課堂上我引入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币龑W生比較兩個“鬧”的意境,進而鑒賞一文一詩的思想情感。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收獲一定是頗豐的。
五、作詩結尾:語不驚人死不休
作為一節(jié)有質量的語文課,課堂的結尾總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提升境界的重要作用,同時亦能帶給學生延展深思,啟智怡情的教學效果。引用詩歌可以讓語文課堂具有一個漂亮文藝的“頭”,而以創(chuàng)作的詩歌結尾更能使語文課堂擁有讓人驚嘆的“尾”。相對于一般性的總結性文字,詩歌具有凝練雋永,富有韻律,回味無窮等妙處,如果更以老師創(chuàng)作的詩歌結尾,往往可以實現(xiàn)“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教學效果。
如果說引用詩歌是一個語文老師文學積淀的外顯的話,那么,創(chuàng)作詩歌就是一個語文老師文學素養(yǎng)的綜合展現(xiàn)。詩歌的創(chuàng)作決不是語文教師個人的文藝秀,而是為了更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目標。由此,“語不驚人死不休”,不是為了讓學生驚嘆老師的才情,而是通過詩歌的創(chuàng)作來“驚醒”學生,讓學生對閱讀的文本有更為深刻的“驚覺”,從而獲得語文學習的更多“驚喜”。同時,老師創(chuàng)作詩歌可以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好奇和熱情,這也可以帶來一份意外的“驚喜”。
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效果,課堂結尾的詩歌創(chuàng)作應該是緊扣課堂教學目標,圍繞文本核心內(nèi)容。要真正創(chuàng)作出“驚生”的詩歌,我們老師首先要對教學文本有精深的解讀。教師要淬煉文本,要讀出文本中常人抑或教參沒有獲取的信息,同時大量查閱有關文本的延展性資料,以佐證或是完善自身的文本解讀,在此次基礎上,以課堂教學目標為詩歌創(chuàng)作主旨,以萃取的文本信息為詩歌創(chuàng)作素材,以詩歌格律要求為規(guī)范進行創(chuàng)作。
比如在教學豐子愷先生的《給我的孩子們(節(jié)選)》一文時,我采用創(chuàng)作詩歌結尾的方式收尾,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重點為領會作者把“真”作為人最重要的本質天性的思想。一般的文本解讀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豐老先生的“童心之真”,但我在解讀時多問了個為什么?即豐老先生為什么對兒童世界的真率這樣的憧憬、執(zhí)迷呢?為此,我查閱大量的文獻,并獲得這樣的認知:在豐老內(nèi)心,只有“人之初”的童心才能構建純真、美好的世界,豐老先生對童心的憧憬和挽留,實為內(nèi)心崇高人文情懷的真切流露,即家國盡安寧,世人皆幸福。這才是大師真正的崇高情懷!基于這樣的解讀和文本內(nèi)容,我將本節(jié)的課內(nèi)容凝練為這樣一首詩和孩子們分享。
《童心大師》
癡心自詡“老兒郎”,絲竹丹青佳文章。寥寥數(shù)筆生童趣,字字真言訴衷腸。蜘蛛網(wǎng)留落花急,暮牛甘舐幼犢忙。菩薩心懷念天下,普渡世人盡富康。
這首詩不僅高度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萃取了豐老先生的崇高精神的內(nèi)核,挖掘了文本解讀的深度,提升了學生認知的境界,并激勵學生進一步閱讀豐子愷先生的作品,探究其動人而偉大的精神。這樣的課堂結尾,我想可以給孩子一些驚嘆,驚覺,甚至是驚喜。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我深切感嘆:不用詩,無以教。許有夸大之詞,但我堅持認為:一課無詩情可原,一周少詩何以堪!我們不需要茍且的語文課堂,而如要除去茍且,我想,詩歌無疑是賦予課堂詩意和高效的最好尚品。
參考文獻:
[1]林玲.詩歌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 (7).
[2]高彩虹.初中語文教師對學生課堂回答評價的有效策略[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6, (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