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香
【摘要】 目的:對比分析帕羅西汀與氯丙咪嗪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132例強迫癥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6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氯丙咪嗪治療,試驗組患者給予帕羅西汀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的Y-BOCS評分、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結果:在治療前兩組患者Y-BOC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6周后,試驗組Y-BOCS評分為(15.14±3.8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56±5.0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12周后,試驗組Y-BOCS評分為(8.54±3.86)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02±3.7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總有效率為72.7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3例視物模糊,2例口干,3例嘔吐、惡心,1例乏力,2例便秘,1例嗜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8.18%;試驗組1例惡心,1例口干,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03%;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4.862,P<0.05)。結論:與氯丙咪嗪相比較,帕羅西汀臨床效果較優(yōu),患者服藥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低,在臨床中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 強迫癥; 帕羅西??; 氯丙咪嗪; Y-BOCS評分; 不良事件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0.0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0-0050-02
在精神科疾病中強迫癥屬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臨床中患者常表現(xiàn)為強迫癥狀,但關于強迫癥的發(fā)病機制目前還不確定[1]。氯丙咪嗪為臨床治療強迫癥的一線典型藥物,但很多患者在用藥后常出現(xiàn)很多不良反應,這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較差;所以,氯丙咪嗪在臨床中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3]。而帕羅西汀屬于新一代治療強迫癥藥物;有研究稱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患者臨床效果較優(yōu)[4]。為對比分析帕羅西汀與氯丙咪嗪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本文對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132例強迫癥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將其歸納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132例強迫癥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6例。132例患者均滿足CCMD-3強迫癥的相關診斷標準,強迫癥評估量表評分>16分;排除患有嚴重腎、心、肝、腦等器質性疾病患者,排除因精神分裂癥和情感性精神障礙所引發(fā)的強迫癥患者。對照組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21~64歲,平均(46.8±3.2)歲;病程1~9年,平均(4.5±1.2)年。試驗組中,男37例,女29例,年齡22~63歲,平均(45.4±3.6)歲;病程0.5~9.4年,平均(4.1±1.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氯丙咪嗪(生產(chǎn)批號:980221;湖南洞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治療初始劑量為50 mg/d,在10 d內(nèi)用藥劑量逐漸增至150~200 mg/d。試驗組患者給予帕羅西?。ㄉa(chǎn)批號:001036;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治療,治療初始劑量為20 mg/d,在10 d內(nèi)用藥劑量逐漸增至40~60 mg/d。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不再服用其他類抗精神類藥物,對于出現(xiàn)失眠患者給予一定量的苯二氮類藥物進行治療,并注意觀察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強迫量評估量表:利用Yale-Brown強迫量評估量表(Y-BOC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周和12周后患者強迫癥狀進行評估。(2)療效:在治療第12周后,痊愈,患者臨床有效減分率≥75%;顯效,患者臨床有效減分率在50%~75%;有效,患者臨床有效減分率在25%~50%;無效,患者臨床有效減分率<25%??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出現(xiàn)乏力、嘔吐、口干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Yale-Brown強迫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Y-BOC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6周后,試驗組Y-BOCS評分為(15.14±3.8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56±5.0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12周后,試驗組Y-BOCS評分為(8.54±3.86)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02±3.7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有效率對比
試驗組有18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為72.73%;對照組有23例患者無效,總有效率為65.15%;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對照組患者有3例患者發(fā)生視物模糊,有2例患者發(fā)生口干,有3例患者發(fā)生嘔吐、惡心,有1例患者發(fā)生乏力,2例發(fā)生便秘,1例發(fā)生嗜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18.18%(12/66);患者耐受性較差,常需要對癥進行治療。試驗組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惡心,1例患者發(fā)生口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3.03%(2/66),患者一般無需進行處理,相關癥狀便可得到有效緩解。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4.862,P<0.05)。endprint
3 討論
強迫癥是以反復侵入性的沖動/想法,或催促產(chǎn)生強迫觀念為主要特征,屬于慢性易致殘性神經(jīng)癥性障礙?,F(xiàn)在,美國精神病學協(xié)會實踐指南中的治療標準為行高劑量5-羥色胺類抗抑郁藥及心理療法。Greberg等[5]的薈萃研究表明,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可以產(chǎn)生較高療效指數(shù),患者認知行為治療也同樣如此,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治療強迫癥療效指數(shù)為1.18,而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聯(lián)合認知行為高達1.72。Montoy等[6]研究發(fā)現(xiàn)約有38%的難治性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較差,患者強迫癥狀全部消失比例僅為30%;隨訪研究表明,患者經(jīng)標準強迫癥治療后,患者強迫癥狀全部消失比例僅為12%~20%。因此,強迫癥患者臨床治療是醫(yī)學工作者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最近十幾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強迫癥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患者5-羥色胺功能低下有著密切的關系[6-8]。帕羅西汀為治療強迫癥的新型藥物,該藥物可以選擇性抑制突觸間隙5-羥色胺的再攝取,從而有效增加5-羥色胺的濃度,因此增強腦內(nèi)5-羥色胺的功能,讓中腦縫基底節(jié)通路脫出現(xiàn)抑制作用,因此治療強迫癥表現(xiàn)出較優(yōu)的臨床效果[9-10]。而氯丙咪嗪作為傳統(tǒng)藥物治療時,患者毒副作用較大且耐藥性較差;所以帕羅西汀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著一定優(yōu)勢;然而帕羅西汀對去甲腎上腺素能、膽堿能及組胺能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一定的作用,因此患者常會發(fā)生震顫、口干等一些不良反應,然而5-羥色胺具有著較高的選擇性,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癥狀較輕微[11-12]。本研究表明,在治療6、
12周后,試驗組Y-BOC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總有效率為72.7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15%(P<0.05);對照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8.18%;顯著高于試驗組(3.03%)(字2=4.862,P<0.05)。
陳漢華[2]研究發(fā)現(xiàn),帕羅西汀治療12周后,總有效率為64.8%,低于氯丙咪嗪的有效率(68.5%)。而劉麗紅[1]研究表明,帕羅西汀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31%,顯著高于氯丙咪嗪的總有效率(51.92%)(P<0.05)。這與本文研究結果存在著一定差異,可能是因為樣本選擇時差異導致的??傊?,帕羅西汀臨床效果較優(yōu),患者服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在臨床中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麗紅.帕羅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療強迫癥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8):183-184.
[2]陳漢華.帕羅西汀與氯丙咪嗪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2,18(35):23-24.
[3]范毅,安震.帕羅西汀與氯丙咪嗦治療強迫癥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11):33-34.
[4]靳鳳霞.帕羅西汀與氯丙咪嗪治療強迫癥的臨床對照研究[J].臨床醫(yī)學,2010,30(2):40-43.
[5] Greberg J,Horcek J,Tintera J,et al.Medial frontal and dorsal cor tical marphometr is abnormalities are related to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Neurosci Lett,2009,464(1):62-66.
[6] Montoy F L,Hoexter M Q,Valente A A Jr,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ymptom severity and internal capsule volume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Neurosci Lett,2009,452(1):68-71.
[7]程素滿,陳金峰,李志榕.帕羅西汀和馬普替林治療產(chǎn)后抑郁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3):145-146.
[8]樊潔,鐘明天,朱熊兆,等.強迫癥患者情緒Stroop任務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1):20-23.
[9] Hahn A,Stein P,Windis C,et al.Reduced resting-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amygdala and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Neuroimage,2011,56(3):881-889.
[10]蔣富貴,董再全,李西榮,等.焦慮障礙伴糖調(diào)節(jié)受損帕羅西汀聯(lián)合團體心理治療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5):321-327.
[11]向東方,牟艷麗,趙賢玲,等.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伴焦慮癥狀的抑郁癥隨機對照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4,41(1):8-11.
[12]王乃梅.帕羅西汀治療腦卒中睡眠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40(6):1179-1182.
(收稿日期:2017-06-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