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264-01
課堂教學改革進入深水區(qū),追求形式上的“新”與“變”的思想已經有很大轉變,更多老師將視線回歸本源,直面課堂本質。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使學生獲得更多收益,實現(xiàn)課堂效率最大化——即所謂高效課堂——已是諸多一線老師思考與實踐的方向。
怎樣在有限的資源、時間里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筆者現(xiàn)將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所思、所感摭談一二:
第一,集體活動多一點。
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到知識與提高能力,是課堂的使命,也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集體活動或者面向全體的個體活動,則是兼顧到每個學生。在45分鐘的時間內,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習,接受到能力的鍛煉,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的途徑。
而就我本人觀察,教師課堂上的提問與訓練,往往是只顧及到局部而忽略了整體。這是每一個一線教師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唯有扭轉這種情況,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才能讓教學效益達到最大化。
第二,課堂訓練扎實點。
課堂教學中的能力訓練要扎實有效,當堂落實,不能浮光掠影,流于形式?,F(xiàn)在課堂存在一種現(xiàn)象,老師重視文本知識的講解,而輕忽學生能力的訓練,即便是在一些公開課、展示課上,授課老師設計的訓練環(huán)節(jié)往往是嘩眾之舉,缺乏失效。
課堂教學不僅是提升學生知識的平臺,更是訓練學生能力的平臺,有效的課堂練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課堂練習要適度、適量。所謂適度,是指課堂練習當難易適中,過易不能給學生思考留下空間,則失去練習的意義;過難讓學生無力解決,則徒勞無功。教師應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既要注重基礎練習,也要注重合理拓展、適當延伸。適量則要求訓練的量要合適,既在45分鐘的時間內要留下充足的練習時間,時間短,課堂練習量少,對所學知識只能停留在基礎層面的練習,不能深入,課堂效率自然不高。
第三,教師素養(yǎng)提升點。
教師積極提高個人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去解讀文本。若是教師個人只是抱著教參照本宣科,而不去潛心鉆研文本,又如何教出新意,教出個人的特色?沒有個人的心得體會,又怎么奢求學生能夠走進文本,感悟語言之美,思想之美?
道聽途說過一個案例:一老師的公開課上的是楊絳的《老王》,課上學生問老師楊絳家有冰箱為什么還去買冰?老師解釋說楊絳家里雖然有冰箱,卻不用自家冰箱去凍冰而是去買冰,可見其善良。很顯然,這是一個“教學事故”,老師把“儲藏冰的箱子”誤解成了現(xiàn)代科技產品電冰箱了。
教師自己連文本都不能正確理解,又如何引導學生去高效地對文本進行解讀?文本是一幢華美的宮殿,而教師是學生們暢游這座宮殿的導游,唯有自對宮殿諳熟于心,才能引領學生細味宮殿之美。
當然,高效課堂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無論起思想理論或是操作實踐,都是林林總總,我一個普通教師的體會也只是個人微見,不足以窺其一斑。然而我想,高效課堂不是鏡花水月不可觸摸的,其實施是有矩可循、有“法”可依的,作為一線教師,若能不斷汲取先進教學理念,深入鉆研專業(yè)知識,不斷去思索、探究、實踐,必能把有限的時間發(fā)揮出最大效益,達到教學效率的最大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