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摘 要: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初中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課本知識的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中在課堂上設計提問,是為了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將文章核心思想與主題內(nèi)容提示給學生,使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本篇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創(chuàng)新方法和意義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創(chuàng)新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記憶課文內(nèi)容,還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文章主旨,從中提取核心思想,學會在探究中學習。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要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通過提問的方式是老師與學生課堂溝通的重要方法。語文提問方式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教學成果的檢驗。[1]
一、 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現(xiàn)狀
(一) 提問環(huán)節(jié)過于生硬、刻板
語文作為人文教育類學科,是基礎語言技巧的應用,語文思想的表達具有多種方式,包括詩詞、散文、小說等,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充滿趣味性與生動性,文學賞析意味濃厚。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對學生分段講解、分段提問,一方面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對文本掌握還存在哪些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啟發(fā)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在自我思考中提高文學鑒賞能力。但是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由于語文老師對教學提問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和意義了解不足,不夠重視提問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缺乏靈活性。初中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不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因而對文中主旨不明,老師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提問形式僵化、生硬,學生參與興趣不高、思考力不足。
(二) 提問內(nèi)容脫離文章主題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狀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文章,老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準確捕捉文中關鍵信息、把握文章主題,將學生的集中點吸引過來。采用語文教學提問的方式能夠使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但是不注重提問技巧,形式化的走提問流程并不能達到啟發(fā)學生學習的目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文章閱讀量較大,不同的文章類型主體含義的表達方式不同,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提問,脫離主題的提問過于機械,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壓力。沒有分析文章類型,直接提問學生與主題相關度不大的問題,提問意義不大。例如對于一篇人物描寫的文章,文中偶然出現(xiàn)一處景物描寫,老師提問學生“這段景物描寫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這種提問會給學生造成困擾,典型性不突出的部分不適宜作為提問對象,過度解析容易脫離作者寫作本意。[2]
(三) 語文提問缺乏層次性和階段性
初中學生語文學習中,由于文章閱讀量有限,閱讀經(jīng)驗不足,對于較大篇幅或涵蓋信息量較大的文章,學習難度較大。老師在教學中一般采用分段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了解,因而語文教學提問設計也應該具有層次性和階段性。但是在實際中發(fā)現(xiàn),由于語文老師在文章教學提問設計中邏輯性缺乏,提問規(guī)劃性不足。例如文章講解過半,提問學生“關于這篇文章作者想表達什么?”或者拋出問題尚不等到同學思考完畢,就點名讓同學回答,這些都造成學生語文學習壓力過大,“恐懼”語文提問。語文的學習分階段性,經(jīng)驗和知識的積累也分階段性,提問不分時機,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困擾。[3]
二、 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創(chuàng)新方法
(一) 整理問題問點,明確學習目的
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文章寫作內(nèi)容和表達手法分析,總結(jié)主題思想,并思考作者寫作緣由和契機,綜合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老師在教學提問中需要突破以往傳統(tǒng)方式,創(chuàng)新思路和方法,整理問點,結(jié)合語句內(nèi)容,將提問問到關鍵地方。例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秋天的懷念》,主要是一篇回憶母親的文章。老師在設計提問時需要把握文章的寫作題材和寫作要點,這篇文章記人與記事結(jié)合,主人公是母親和“我”,感情線也圍繞母親和“我”,同時時間點也有兩個,“我”坐上輪椅前和坐上輪椅后。老師在設計提問時需要根據(jù)這些,整理出文章要點再提問,例如“作者為什么要回憶母親?”“母親去世前與作者散步又為什么要回憶作者小時候?”這兩個問題之間的答案均有雙向性,且具有邏輯上的關系。作者回憶母親是因為母親已經(jīng)去世,自己故地重游,觸景生情,想念母親,是對過去人與事的回憶和思念。而連接到作者回憶的內(nèi)容,即母親去世前陪兒子散步回憶起兒子小時候雙腿健全的模樣,則是表達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以及對兒子現(xiàn)狀的擔憂和心疼。在內(nèi)容時間點重疊的基礎上,母子二人回憶過去,惋惜時光,但母子親情始終不變,貫穿其中。老師在提問思路設計和知識點整理中要讓學生明白學習這篇文章后要懂得珍惜擁有。[4]
(二) 設計提問注意技巧,便于學生思考和提問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提問環(huán)節(jié)是以教學互動的方式鼓勵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學習,因而設計的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能力基礎和學習思維。在語文教學中,一篇文章可以有多個提問點,文章主題的挖掘方向也有多個,老師需要從中發(fā)現(xiàn)和篩選出適合學生思考和回答的點。對于比較簡單的知識點,老師以啟發(fā)為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思考動力;對于比較復雜的知識點,老師需要縮小提問范圍,分層次地引導學生,可以提示問題一半答案,留給學生比較和仿照,回答出另一半答案。例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木蘭詩》,典型的樂府詩代表,韻律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詞義難度不高,學生理解簡單,詩歌內(nèi)容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學習趣味高。對于這篇文章教學,老師在對內(nèi)容含義分析后,可對以下方面進行提問,“木蘭從軍的起因有什么?”,“從木蘭的角度來說,從軍和不從軍她更傾向于哪個?”這兩個問題看似與一般問題無異,但總體提問技巧有變?!澳咎m從軍的起因是什么”與“木蘭從軍的起因有什么”前者提問范圍過大,學生無法從文中提取和總結(jié),回答出來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而后者的提問讓學生明白“起因”不止一個,答案也不止一個,學生可以在文中依次尋找,最后匯聚總結(jié)。語文教學提問縮小難度,需要在提問是予以提示。而關于“木蘭愿不愿意從軍”的回答,答案具有可選性,“愿意”或“不愿意”,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選擇性回答,也可以從文中找出依據(jù)。例如“愿意”佐證有“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而從“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可以看出木蘭更愿意留在家中陪伴父母,不愿征戰(zhàn)。老師在設計提問時,可以以旁引、選擇等形式縮小提問難度。[5]
(三) 優(yōu)化提問結(jié)構(gòu),予以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初中語文教學中設置問題有利于學生自己學會提取文章重點,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但是問題的提問形式要有一定技巧性。提問的形式不拘一格,但是問句也有一定的組織結(jié)構(gòu),因而老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考慮提問的內(nèi)容,還要考慮問法,優(yōu)化句子結(jié)構(gòu),方便學生的思考和問題答案的尋找。優(yōu)化提問結(jié)構(gòu)主要需要保證嚴謹?shù)倪壿嫿Y(jié)構(gòu),保證提問的內(nèi)容在文中有理可據(jù),問題提問范圍過大,則內(nèi)容空洞,提問過于直接,則起不到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針對這一點,老師在設計時需要控制一個度。例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節(jié)選自《儒林外史》——《范進中舉》,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久試不中的范進在中舉后瘋癲的故事,諷刺意味極重。這篇文章屬于小說節(jié)選形式,學生閱讀興趣高,理解難度不大,老師一般會提問道“范進瘋后有什么表現(xiàn)”、“范進中舉后眾人有什么表現(xiàn)”以及“范進中舉瘋癲后眾人又有什么表現(xiàn)”。文章屬于小說,人物刻畫主要以語言表現(xiàn)和動作表現(xiàn)為主,提問也圍繞這兩點,但是以上提問形式過于散亂,沒有針對性和比較性,指向意義不明。老師可以將問句結(jié)構(gòu)予以優(yōu)化,將問點予以整合,變換為“范進中舉后自己及眾人分別有什么表現(xiàn)”、“范進中舉瘋癲后自己與眾人又有什么表現(xiàn)”,提問內(nèi)容不變,但是比較效果明顯,重點體現(xiàn)“樂極生悲”和“見風使舵”兩個主題,具有諷刺、悲憫意味。[6]
結(jié)語
初中語文教學中設置問題提問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以課堂互動的形式,增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針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老師需要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問題結(jié)構(gòu),在比較和概括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發(fā)現(xiàn)主旨要點,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素梅.論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chuàng)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6,(29):117.
[2] 黃新來.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優(yōu)化與設計規(guī)律[J].赤子(上中旬),2016,(20):220.
[3] 唐國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58.
[4] 李風波.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方法淺析[J].學周刊,2016,(22):18-19.
[5] 曹瑞清.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4,(05):168.
[6] 張雅靜.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有效提問設計探索[J].才智,2013,(36):109.